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分析及深化思路探讨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06-10-29浏览:2510下载282次收藏

    【摘要】: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管理体制转轨和经营机制转型的战略性跨越。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背景分析入手,通过剖析金融国际化竞争趋势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竞争发展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寻找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改革渠道。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思路、探讨
    【正文】:
    我国国有商银行正在经历管理体制转轨和经营机制转型的战略性跨越。这次股份制综合改革是继上世纪80年代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立、90年代成立政策性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以来,一次更为深远的金融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目前,中、建两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工商银行已全面启动股改实质性工作。农业银行将在上述三行股改结束后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择机启动股改工作。本文拟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背景分析入手,通过剖析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国际化竞争趋势,指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竞争发展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分析中、建两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的成绩、经验以及工商银行的股改方案,寻找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改革渠道,以期为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国有银行传统经营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缺陷

    在近二十多年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进程中,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的主体,是中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筹集者和供应者,在促进经济发展、支持国企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经济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部分社会成本,背上了不少“包袱”,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客观环境的变化,各种风险、矛盾越来越集中地凸现,直接体现在:

    (一)国有银行规模较大,管理层次过多

    从现行体制来看,总行作为一级企业法人,对下属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分支机构拥有统一和垂直领导的控制权,以二级分行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总行和一级分行实施统一调度资金,统一财务核算的经营管理体制。从管理方式上看,部门对下级机构的管理仍保留着类似事业单位的浓厚的管理色彩。规模较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成本过高和由此导致的低效。在组织体系上,由于采用的是与行政层级对应的总分行体制,这种过长的管理链条加上国有商业银行过大的管理规模使得总行对下级分支行的控制力减弱,导致管理人员比重过大,管理成本、协调成本、交易成本较高,内控薄弱,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由于同一银行各分支机构之间发展差距太大,不利于业务上的统一指导与协调;管理上层次过多,且管理内容过于集中和单一,不利于实行有效管理和集约化经营。

    (二)经营目标多元化

    由于现行管理层次多、机构多,形成各部门都要抓计划、定指标,从总行到基层处所共有十几大类指标,几十个小指标,层层下达计划任务,层层落实部门和责任,落实到基层经办人员则往往疲于应付,各自为政。作为基层行考虑的是不违规、不出事,每年的经营指标都能完成,各方面过得去就行。由于指标好坏与政绩和职工利益都有关,且每年指标都在去年的基础上加码,因此既不能不完成指标,也不能完成得太好。由此可见,多元的指标任务必然导致全行上下的目标多元化。

    (三)办事效率低,运营成本高

    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按业务条块分割,上下层次多,横向条块细,主要按计划经济控制模式构建而成,这种组织结构仅适用于管理计划控制上的需要,而非因地制宜的以市场经营管理需要来构造。由此造成报告多、轻视多、业务流程环节多、市场反应慢、产品设计老化、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四)自有资本不足,不良资产比率高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普遍达不到5%,影响到风险防范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但是到2003年9月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资产率仍高达21.38%(注1),不良贷款余额接近2万亿元,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8.4%,外资银行则仅为4.26%。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率高,不仅不利于这四家银行自身的发展,不利于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且可能危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五)分配缺乏激励机制

    由于国有银行的产权主体虚设,直接导致国有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性低下,使得国有独资银行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难以符合市场化的盈利经营要求。难以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和员工的收入与业绩水平的相关程度并不明显。国有银行员工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住房、社会保障等需要依赖银行的补贴,银行与员工之间形成了非市场化的模糊分配制度。

    二、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

    从经济金融全球化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内在需求看,股份制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体现在:

    (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

    国内外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是银行风险,中国最大的金融改革难题是体制突破。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速度和效率,也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金融体制的改革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最为重要和急迫的任务。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又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发展全局。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指出:“金融机构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改革中最为艰巨的任务。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比例高、资本充足率低、利润低,因此必须下最大的决心推进银行改革,必须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此前必须做准备工作,如降低不良资产率,充实资本金,银行有赢利。这样才能进行股份制改革,最终上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商业银行“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并且提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决定》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建立和完善金融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并择机上市,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强化市场约束的必由之路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虽然近年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善贷款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未能达到这一标准。从国际大银行的情况来看,2002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52%,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虽然1999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了国有商业银行在1995年前产生的1.3万亿的呆坏账,但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偏高的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不仅不利于这四家银行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施股份制改革,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补充自有资本和控制不良贷款,是强化市场约束行为的最佳途径。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迫切需要

    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国有产权形式决定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由此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渠道是财政,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取代了财政成为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资金供给者。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贷款额的80%以上流向了国有企业。1996年底,国有企业占用的国有银行贷款余额47434.7亿元。没有银行的金融支持,国有企业的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金融支持却使国有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其主要原因是:直接融资占比过低,企业严重缺乏自有资金,其生产经营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和国有企业重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放了大量特定贷款;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未能实行审慎会计制度造成大量虚盈实亏;银行产权关系模糊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由此引来的是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银行和企业债权债务关系不清,即作为债权人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最终都为国家所有,从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借贷关系或金融交易关系等等,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同时,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长期以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出资人是国家,行长与董事长的职责往往集于行长一身,这些使得银行经营管理效率不高,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的要求。只有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关系,建立现代金融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四)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是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需要

    根据最新统计,入世三年来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明显加速,其资产总额增长了54%(注2),平均年增长18%,贷款增长了84%,年均增长28%。其中,人民币的业务发展尤为迅速,人民币的资产总额三年内增长了1.3倍,人民币的贷款增长了59%。尽管目前中外资银行竞争加剧,但目前市场格局还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为从2001年底到2004年底,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的变化是国有商业银行由81%、84%、83%分别下降到76%、77%和76%,股份制银行则分别由16%、16%和15%分别上升到21%、22%和21%,外资银行由3%、0.5%和0.2%调整为3%、1%和2%,这些数据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下降的份额基本上被股份制银行所分,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上升。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到2006年底中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中国银行业将遵循国际上通用的市场经济规则,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来办事。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导致金融机构全方位的竞争。在地域上,中外资银行在沿海和东部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同时逐步延伸到中西部地区;在客户范围上,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主要是优质客户,但同时并没有放弃对中低端客户的争夺;在业务种类上,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将是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速度超出预期。随着其人民币存款的增加,向中资银行借款解决人民币资金来源的依赖性将有所降低。外资银行将在中资银行的传统领域向中资银行展开竞争和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在国内金融市场居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内将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既是适应加入wto、提升国有银行自身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经济实力、推进现代经济金融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改革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金融特点,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促进绩效进步这几个中心环节,审慎、务实地推进综合改革。

    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情况剖析

    为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国家专门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确定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实施步骤和总体目标。一是消化历史包袱,进行财务重组;二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三是创造条件公开上市,最终接受市场考验。2003年底国务院做出决定:选择资产质量相对较好、历史包袱相对较轻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用450亿元外汇储备对两家试点银行进行注资,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

    2004年以来,中、建两行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快实施财务重组步伐,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从两公司披露的信息看,股份制改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分析及深化思路探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