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的委员时,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提高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强化知耻之心,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荣辱观
1、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
道德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含义比较广泛。最初它们是两个概念。
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后来引伸为规律,做人治国的原则。所谓天道,是指自然规律;人道,是指人类社会的规律、原则。德:最初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后来引伸为实行原则有所得,得到。把道和德两字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况。两字合为一个概念,是指人的行为应合于理,利于人。
道德范畴,是指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感情中的,反映人们道德关系和行为调节方向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善与恶、正义与不义、公正与偏私、义务与良心、荣誉与耻辱、幸福与不幸等等。荣辱观属于道德的范畴,或者说是道德观的组成部分。
荣辱观,古已有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问题,形成的看法。
荣誉是社会对个人或团体的过去的行为所做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其表现就是社会舆论的赞扬。例如最近市委市政府对市公安局和七名公安干警记三等功。就是一种赞扬。
荣誉感,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它是个人在履行道德义务后所表现出的一种道德情感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它是个人在得到社会所给予的荣誉之后,对自身价值的意识,表现为个人的自豪感和自尊的意识。荣誉是客观的,而荣誉感是个人主观的感受。
荣誉的反面是耻辱。它是社会对人们行为所做的一种否定性的评价。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也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
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有没有羞耻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观的本质内容,是对何为荣誉、何为耻辱的理解。此外,还包括对待荣誉与耻辱的态度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对荣誉和耻辱有一定的感受,而且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它们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一旦形成一定的荣辱观,它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荣辱观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荣辱观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说过: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说明了荣辱观的重要作用。
2、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荣辱观
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道德是社会历史现象,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的劳动所得仅能维持人们日常生活最低需求,没有剩余。因此,当时,共同劳动,一切为了集体(部落),是最高原则,在氏族内,互助、平等、正义(集体内部自我保存),血亲报仇,以打还打,以伤还伤。
在奴隶社会,要求对奴隶主的忠诚,鄙视劳动,只有奴隶才劳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丰富的道德规范。如忠君孝父。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孔子有个著名的论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并不完全否认利,这里的君子与小人,其实也是一种荣与辱的观念。孟子提出“四端”:仁、义、礼、智。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曾经辅佐齐桓公,使齐国盛极一时,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正是这样一位十分成功的政治家,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般认为耻感只不过是个人的一种羞耻之心,关联的只是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而已。为什么管仲如此看重知耻之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把耻提高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在个别人没有羞耻感的情况下,国家生死存亡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但如果无耻之行不受到谴责,无耻之人不受到唾弃反而扶摇直上,无耻之风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时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性堕落的社会。一个没有天理,缺乏仁义,禽兽横行的社会,国家岂有不亡之理。
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已,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日知录.廉耻》)
不廉洁的人,把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不知耻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当不廉洁、不知耻的人成为国家要员时,什么都想据为已有,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国家如何能长治久安呢?
战国时代的荀子,把荣誉同履行社会义务联系起来考察,他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认为履行义务是获得荣誉的必要条件。
封建社会的荣辱观,有许多在现代看来是错误的。比如妇女要“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为德、容、言、功。妇德贞顺,妇容婉娩,妇言辞令,妇功丝麻。对丈夫要从一而终。男的可以三妻四妾。祥林嫂嫁了贺老六,后来贺老六又死了,说她死后要劈成两半去侍候两个男人等等。
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利已主义,一切为了发财致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它的人道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歌颂人的伟大,提倡意志自由,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
二、为什么要强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练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我们所讲的荣辱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念既有联系、继承的一面,又有区别、发展的一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批判地吸收了人类社会荣辱观念的积极因素,是建立在对人民、对集体、对祖国尽义务的基础上,同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础上的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确立公民行为准则的需要。
人有一种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制约,一般的人会放弃自律,追随无耻。如果一个人靠无耻的行为得到了好处,而付出的成本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惩处和社会舆论贬抑的话,那么他的行为就可能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一些道德水平不高,自律意识差的人,就会去仿效他。如果后来的仿效者也同样获得了实惠而得不到制裁的话,就必然会有更多的仿效者出现。这就是坏榜样的力量。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
在日常生活中,此类事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人走路抄近路,践踏草坪,后面就有人跟着践踏过去。一个人不排队,后面就会有更多的人拥挤上来。一个人把垃圾扔到不该扔的地方,后面就会有很多人也把垃圾扔往那里。一人闯红灯,后面就会几个人跟上去。那些后来践踏草坪的人,不排队加塞的人,乱扔垃圾的人,闯红灯的人,未必不知道这样做有损自己的文明形象,但前面的人做了,他们也就追随着做了。
在政治领域中,类似的现象也同样普遍。一个人搞虚报浮夸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获得了赞扬,后面的人就会跟着搞浮夸、虚报。“千斤棉花万斤稻”、“放卫星”、“形象工程”等等就出来了。同样,一个人给单位领导拍马屁得到了好处,这个单位就会很快出现一批马屁精。这种上行下效的现象如果大面积地发生,就必然导致社会羞耻感的普遍下降,从而使社会风气迅速变坏。
当前,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强调荣辱观,是因为荣辱观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灭,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举国之人皆知有耻,中华民族才会避免蒙受耻辱。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在开放的过程中,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传入国内,观念的多样化,必然会有荣辱观的多样化。比如,文革以前过来的人都知道,以前对于“穷”、“不识字”这两件事,并不会有多少难为情,张铁生考试零分,还成了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典型,当上了农学院的院长。现在我们对“穷”、“不识字”就没有人会觉得这是光荣的事。
荣辱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是正常的。但我们要看到,由于市场经济本性驱使人对于利益的追逐以及西方价值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在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荣辱观。
比如,不以荣为荣。热爱祖国被视为“假做作”,服务群众被视为“爱逞能”,崇尚科学被视为“书呆子”,辛勤劳动被视为“没本事”,团结互助被视为“冒傻气”,诚实守信被视为“老古板”,遵纪守法被视为“不开窍”,艰苦奋斗被视为“老保守”。等等。
具体地说:有人只以金钱多少作为荣辱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得法,勤劳致富,自主创新致富,科学管理致富,这些都是光荣的。但是,如果把金钱作为确定人们荣誉的唯一标准,谁的钱最多,谁就最值得尊重,谁就最光荣。相反,谁穷,就有自卑感,就抬不起头。因此认为“名声好坏无所谓,物质利益最实惠”。在这种错误的荣辱观的支配下,中饱私囊,甘当“硕鼠”和“蛀虫”的人就产生了。为什么近些年来揭发出来的经济案件中,几个人共同犯罪的串案、窝案有不小的比例?为什么会串通一气?说到底有一个荣辱观的问题,对贪污受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必须远离违法乱纪、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行为。很难想象,坑蒙拐骗盛行,人与人缺乏起码的信任,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能够建立起和谐社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没有正确的荣辱观,社会和谐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条件,我们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某些既有的观念和规则被废弃或搁置,适合新要求的观念和规则尚未建立健全,一时难以发挥全部的效力。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定程度的观念包括荣辱观念的多元和混乱,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西方道德观念的影响,都对人们荣辱观念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的问题,重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重视知耻感的培养,从而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改善党风和社会风气。
三、全面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要求。他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个为荣,八个为耻”。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道德规范。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祖国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国家。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我们建设独立、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动力。
爱国主义表现为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科学文化、广大人民以及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热爱。这是人类最早已存在的一种道德感情,是和人们的共同生活、共同利益密切联系的,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北宋著名民族英雄岳飞,在母亲剌字“精忠报国”的激励下,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他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千百年来激励和鞭策着人们。
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竭尽全力率兵抗元,被俘后在被押解途中,感慨山河破碎,写下了悲壮的诗篇《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名言。
2、当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爱国主义的意识和情感,最一般的内容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对自己祖国命运的关心。具体表现为:一是不能容忍外国侵略者的歧视和压迫,反对一切形式的掠夺和奴役,坚决维护自己祖国的尊严,保卫祖国的独立、领土完整。为保卫祖国不怕流血牺牲。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
本文2006-10-23 15:06:00发表“演讲稿”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71886.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