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栏目:动员讲话发布:2006-09-30浏览:2660下载142次收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既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一贯战略思想的延续和深化。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建国五十多年的历史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曾多次出现过。五十年代中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很多重要文件里也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入新世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内涵和举措有了重大转变,解决“三农”问题更是被摆到了突出的位置。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三农”问题从全党工作的“基础地位”提升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两个趋向”的论断,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确定了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这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在战略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连续*年把关于“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这种举措只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过,充分显示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今年的一号文件,在更高的起点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战略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经过半个多世纪工业化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超过××××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大约为××:××,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城镇化水平为××%。我省2004年农业和非农产业增加值结构为*.*:××.*,农业与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城市化水平达到××%。这表明,目前我省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农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们从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尽管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农业发展还不稳固,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也在拉大。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年中减少了*亿亩,人均下降到*.*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大到*.××:*;不少地区农村面貌变化不大,一些地方的农村交通不便、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子女上不起学。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敲响了警钟,这种状况与广大农民奔小康的强烈要求还有距离,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存在落差,并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必须面对的瓶颈。如果不尽快改变,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阻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例如,日本在战前处于以农养工阶段,上世纪××年代末开始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为现代化奠定了基础;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实现经济腾飞,创造了“汉城奇迹”,但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他们通过“新村运动”,相对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合作与和谐共处意识,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国情,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出台一系列重大措施,顺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合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共同愿望。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亿农民群众加入现代化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更好地满足人民[大秘书网文章-http://www.damishu.com 大秘书网,一站在手 写作无忧] 群众的需求;只有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这是顺应民心的举措,必将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巨大热情。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阶段中央指导“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集成和发展,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内涵非常丰富。最集中的反映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句话××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及2006年中共中央*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这是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全方位的定位和规划,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经验,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离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农村其它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面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相对而言,我们城市的发展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