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湖区排涝泵站运行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栏目:调查报告发布:2006-06-20浏览:2773下载269次收藏


市发改委
  排涝泵站是湖区发展生产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排涝泵站管理、确保排涝泵站正常运行,对于推进湖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秘书-www,damishu.com,找范文请到大秘书网]
  “保命靠大堤,吃饭靠电排”,是湖区长期以来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了排涝泵站所处重要地位。实践证明以工代赈连续投入改造排涝设施,极大地提高了排涝抗灾的综合能力。
  **市共有湖区面积4120.09平方公里,覆盖300多万人口和320多万亩耕地,占总人口、总耕地面积的近50%。截止2005年,全市排涝装机总量达到671处、1479台、22.6万千瓦,设计耕地效益面积499.6万亩。1993年至2005年,国家和省对**投入以工代赈资金41384万元,新建和更新改造各类排涝泵站349处、977台、14.2万千瓦,受益耕地面积比以工代赈前增加了35%,为湖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增强了抗灾救灾能力。以工代赈投资建设为主的羊湖口电排,蒋家嘴电排、苏家吉电排投产受益后,从根本上解决了岑河撇洪工程、冲柳撇洪工程、南湖撇洪工程、外河高洪水位不能自排情况下,通过电排既解决内河渡汛保安,又解决了上百万亩农田内涝问题。投资改造的47处大中型排涝泵站,提高了出水扬程和排渍效益。
  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以工代赈以来,湖区农业出现了生产成本降低,单位产量提高的新局面。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34亿元,比5年前增长50.8%,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畜产品总产量分别增长7.5%、24.3%、1.2%、30.1%和21.5%。促进了桃源、鼎城、澧县、汉寿等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基地。
  三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新建改造排涝设施,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配合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和构筑十大龙型产业,努力构建规模基地,一批新兴产业逐步壮大,速生丰产杨树、人工牧草和饲料粮、优质蔬菜、优质水果、高效养殖水产均已达到或超过100万亩。目前,全市珍珠蚌养殖面积占全省的90%,全国的50%,杨树、优质水果面积居全省第一,涌现出了全国有名的“欧美杨”之乡、“中华鳖”之乡、“柑桔”之乡,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以工代赈连续十多年大规模投入新建改造排涝设施,并没有彻底改变设施老化、不配套的问题,甚至出现边建设边改造,连续几年重复改造的现象,关键是管理机制不完善。
  排涝泵站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可以说,目前湖区排涝泵站运行长期存在的设施老化,设备不配套,年久失修,运转困难等问题,重要原因是过分依赖以工代赈资金,其他投入严重不足,人员包袱沉重,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三个不到位”:
  1、水费征收不到位。水费是排涝泵站生产成本耗费的合理补偿,也是维持工程持续正常运行的重要资金来源。虽然政府对水费征收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各地都很难得到落实,造成排涝泵站员工工资、设施设备养护费用无保障。一是截留挪用现象普遍。很多地方采取由乡镇政府统一收水费,而乡镇政府将水费收上来后往往挪作他用,不按规定足额拨付给水电站。二是无强制征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湖区排涝泵站运行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