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村党支部书记先进材料

栏目:事迹材料发布:2006-06-07浏览:2081下载290次收藏


    提起我县**镇紫**村的**,在县、市,乃至全省都很有名气,每一个熟悉她的人无不为她艰苦创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不熟悉的人听到她的事迹,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都为她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的不凡业绩而发出由衷地赞叹,紫**村的群众更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好支书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原籍四川绵竹,1982年远嫁到我县紫**村。从1988年起,她就从事村上的卫生防疫工作,并以她泼辣、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不久就被推选为村妇代会主任,1990年9月又被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1996年12月担任紫**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紫**村地处我县东南角,先后隶属庙湾乡和常丰乡管理,2002年10月划归**镇管理,全村5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152户554人。“宁肯上街要饭,也不往紫**村里乱钻”,这句当时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紫**村的印象。点灯靠油、吃饭靠天、收种靠担,这是昔日紫**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紫**村一度成为全县最穷的村子之一。
**担任村干部后,面对全村贫困落后的现状,她吃苦在先,埋头苦干,带领全体村民执着而坚定地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创业之路。
 艰苦创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变样
   古老的漆水河从紫**村穿村而过,有史以来村里的人一直吃的是这河水,这水喝到嘴里,一嘴的泥腥味,令人难以下咽。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河水上游污染严重,严重困扰着群众生命健康。特别是遇到阴雨天,河水混浊不堪[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http://www.damishu.com找文章,到大秘书网],几天吃不上水是常有的事,群众用水真是难上加难,改水成了群众的心头之急。
1990年**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后,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水。然而当她提出改水的想法时,竟遭到了不少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人老几辈都没办法的事 , 你一个女人能把这事办成?”还有人说,“你能把水改成,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面对世俗的目光和工作中的阻力,**毫不退缩,她铁定了心,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乡亲们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村前村后、沟里岔里处处留下了**奔忙的身影。人们总能看见她手里拿着一瓶瓶取回来的水样,一趟趟往县城跑。终于有一天,**手舞足蹈地站在村头呐喊:“好水,我找到好水了”!
    水源找到了,她又开始为工程立项和争取资金奔忙了。为了不给村上增加维修负担,她多次自费到县水利部门争取资金跑项目,经过艰辛的努力,村上的引水工程终于被列入县以工代赈工程项目,还争取了国家投资3万多元。
    工程动工时,正值春耕大忙季节,材料只能运到距村上13里外的安舒庄,村里的男人们又都在忙地里的农活。这可怎么办?**便一家一户动员全村的年轻妇女组成一支30多人的“娘子军”,硬是领着姐妹们肩扛人抬,翻山越岭,将工程材料一件一件运回工地,保证了工程进度。
    通水管道要经过六、七米宽的漆水河道,必须在河床下面挖出一条1米深,6米多长的管槽。山里的三月,春寒尚未褪去,当时的河水冰冷刺骨,没一个人敢下到河里去堵水施工。**便第一个跳进河里干了起来,村里的姐妹们都知道此时的**刚刚做完结扎手术还不满三个月,但为了大家的事她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跳进水里跟她干了起来。由于河水过大,管槽挖一点,就会被水冲来的沙石填满,为了及时将管槽挖好并顺利铺设管道,她把自己家里积攒了好几年的小麦桔杆无偿拉到了河里堵水。管道架设成功了,可她家价值几百元的麦草垛就这样被水冲走了。
    看到姐妹们在工地上干重活,经常为施工顾不上回家做饭,饥一顿饱一顿,细心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不耽误工期,她将自家600多斤小麦磨成面粉,为施工姐妹做好午饭挑到工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全村人终于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望着自家门前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村里的一位老人动情地说:“改水改掉了我们的病根啊!秀英一个女人家这么能干,我们真是托了秀英的福了”。
负责引水工程的县水利局的同志也说:“要不是**,紫**的引水工程难啊!”
    到了2003年,使用了13年的水管多处损坏漏水,村里人吃水再次发生困难,她又组织群众进行维修,在分配挖管道任务时,群众坚决不给她家分,她就是不答应,坚持把自家分在了石头最多、最难挖的地段。她白天巡回在工地上组织劳动,晚上才挤时间完成自家挖管道任务,并比分配的任务多挖了10多米。为了节约工程开支,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安装上水龙头,唯有她执意没有给自家装,家里用水依旧到屋前的一个公用龙头上去挑。
    吃水的问题解决了,可每当望着昏暗的煤油灯,笨重费力的石磨子,看到其它村一个个先后都通上了电,她不由暗自伤心,“都啥年代了,没有电怎么能行呢?” 拉电又成了她的挂心事。说起拉电,谈何容易。紫**村要拉电按直线距离算,所需的资金就达2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500多口人的小山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争取项目和资金,她先后10多次下县城,闯省城,有好几次为了找办事的人,竟然在楼道里一等就是五、六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8月,拉电工程终于动工了。两个多月的施工中,**和男劳力一样抬杆、挖坑,每天总是要忙到深夜一两点,第二天还得照常翻山越岭赶到工地。长时间的劳累和重体力劳动,使她病倒了。但她依然没有停歇,拖着病体继续为拉电的事奔忙着。
当电线架到蒋家山38号杆前时,因为1500元钱的材料款没有付清,工程被迫停了下来,施工队准备撤走。听到这个消息,**不顾病体疼痛,挣扎着赶往蒋家山工地,含泪恳求工程队的领导说:“钱,我一定想办法凑齐,但工程无论如何也不能停”。工程负责同志被她忘我工作、一心为民的精神所感动,答应宽限到第二天早上10点钟以前把钱交来,否则,工程队就撤。
    为了不让工程停下来,她连夜召开村民大会筹集资金1500元,第二天一大早赶了十多里山路,亲自将钱交到了工程队,工程才得以继续进行。
    线路架通了,但由于还差1.5万元的工程款,村上迟迟通不了电。长期缺乏营养、劳累过度的**一急就晕了过去。醒来后,她求人用自行车把她带往庙湾乡信用社,以个人名义贷了5000元,回家后东凑西借筹够了1.5万元交给工程队,终于使这个祖祖辈辈点灯熬油的山村有了光明。通电那天,小山村沸腾了,全村群众奔走欢呼,而**却累倒了,体重从施工前98斤减到了74斤。
    事后群众问她:你这么做图个啥?**却淡淡地说,只要把大伙儿的事办好,就是搭上我这条命也值。村里的小学只有几间土木结构的旧房,一到阴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刚当了支部书记的**懂得这个理。她再也不忍心让孩子们在这破房里提心吊胆地去念书,于是建校又摆上了**的议事日程。1999年的“普九”终于为建校带来了一丝希望。在她奔走争取下,县文教局为村上拨下了建校款2万元,但这远远不够。群众穷啊,集资太难了,但为了这建校的钱,为了尽快改善孩子们的上学条件,她出东家进西家动员群众集资,受了多少骂,她也记不清了,最终还是集了3万多元。这在一个穷山村可真是破了天荒!
    盖学校的那段日子里,她带病坚持在工地上工作,而且一干就是45天。为了方便组织施工,她将治病的药带到校建工地上去煎,有好几次只顾工作,竟然把药熬干了。学校里的一名教师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帮她煎起了药。在她艰辛努力下,两排12间砖木结构的教室建成了,村里的孩子终于有了读书的地方。2003年 ,她又争取资金4.6万元,新建校舍5间。经过两次建校,村上的小学已是校舍全新,窗明几净,教学条件更好了。
    紫**村沟套沟,峁连峁,拉送东西全靠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村党支部书记先进材料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