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有别于城市旅游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将乡村的生活习俗、农业生产等活动与旅游联系起来的一种形式。
一、开发管理状况
⒈开发状况
雷山县**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北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07°58′—108°05′,北纬26°24′—26°31′之间,海拔在735米至1447米之间。北连凯里市的三棵树镇,东接本县西江镇,东南相连丹江镇,西面与望丰乡接壤。镇政府驻地**距雷山县城13公里,距自治州府凯里市29公里,炉(山)榕(江)省级公路穿过镇政府驻地,有乡村公路通到本镇的报德、乌流等村寨。
**镇原为报德乡,1998年8月27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1998)216号文件撤销报德乡设立**镇而建制,并把镇政府驻地搬到**下寨来办公。现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全镇总面积为73.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2004年底全镇总户数2391户,总人口9739人,其中农业人口9487人;全镇耕地面积6046亩(其中田4636亩,土1410亩),农民人均耕地0.64分,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4%。农民人均经济收入达1328元,人均占有粮食281.5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是一个贫困的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乡镇。
**苗寨位于苗岭主峰雷公山脚下丹江河畔,位于雷山县与凯里市的交界处,全寨有128户,530人,其中男293人,女237人。全村总面积8260亩,其中耕地面积319.17亩,山林面积5286亩,世居全为苗族。上**村依山傍水,[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http://www.damishu.com找文章,到大秘书网]环境清怡宜人,四周群山环绕,竹木郁郁葱葱,村前望丰河水环流,风雨桥横于河上;村南“护寨山”古树参天,巍峨幽深;村东山岗险要,有杨大陆修堡设防遗址;村西一壁约50丈高的悬崖笔直耸立;村寨对面上的唐房坡顶为昔日杨大陆的练兵场,方圆约1平方公里,常年云吞雾锁,雄伟异常。寨内小道四通八达,全铺以鹅卵石并设有排水沟,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保持及时排水,所以平时道路十分整洁。寨脚有乡村公路连通省道,距省级炉(山)熔(江)公路1公里,现已建成省级四级油路,公路还延伸到5公里外的报德、乌流片,距省城贵阳221公里,距自治州府凯里29公里,县府雷山14公里,离凯麻高速公路18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苗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到清“改土归流”后的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设丹江理苗府,始有建制管辖,**苗寨属隶的**镇原为报德乡,1998年8月27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1998)216号文件撤销报德乡设立**镇而建制,并把镇政府所在地从报德搬迁到**苗寨来办公。其目的就是以在苗族文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为中心,依托西部大开发和雷山县开发“两寨一山”(西江、**、雷公山)的开发机遇,将本镇建成贵州省东线旅游的一个重要民族风情旅游重镇。1976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民们投工投劳修通了连接省道公路的进寨公路,并把路延伸到原来的报德乡政府。并投资在寨前进行河道改造,造出70多亩良田,解决了广大村民的吃饭问题,由于这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苗居木质吊脚楼,纯朴的民风民俗,引起了省里有关文化文物部门的青睐和重视,在经过1983年至1985年几年多方进行调研后,决定把**苗寨作为文物村寨立体地保护起来,并按有关规定对原有的寨容寨貌进行修整。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资助村民按规定整理村容寨貌,当年年底完工;1987年省文化厅资助3万元,村民投工投劳,改建了寨里的接待室、陈列室和博物馆,1987年11月完工;1990年州旅游局资助5.7万元修复杨大陆风雨桥,村民投工投劳,到年底完工;1992年由振华公路资助3万元,修建寨内人畜饮水工程,完成水池2个,管道5400米,1993年1月,村民饮上了卫生自来水;1995年交通部门资助18万元,拓宽了下**镇至上**的进寨公路,公路长1500米,宽8米,1995年7月完工;1996年由财政部门资助2万元,村民自筹1.3万元,修建了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997年1月村民们看上了电视;1997年由邮电部门投资6万元,村民集资0.4万元,接通了程控电话;1995年由教育部门资助6万元,群众集资0.6万元,在**路口修建了**小学,199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省州有关部门投资162万元对“杨大陆风雨桥”、寨内“二线”下埋、进寨公路四级油路进行改造建设。
经过10多年来的修整,**新修的建筑与原有建筑和谐统一,自然景观未受到人为的破坏,环境更加优美,建成了一个也是全国每座苗族露天博物馆。1982年被列为黔东南州7个开放的民族风情旅游景点之一,1987年被列为首批重点保护村寨,对外开放开展民俗文化旅游,其独树一帜的苗寨建筑,民风民俗和保存较为完好的民族历史文化享誉中外,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到**观光考察。近20年来,已接待国内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游客6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不少国家的驻华使节和我国党政领导及有关省部委负责同志胡锦涛、贾庆林、乔石、贺国强、胡启立、许嘉璐、布赫、彭珮云、司马义·艾买提、王朝文等同志,同时**苗寨还成为许多高等院校学习考察的的实习基地。**苗寨通过文物保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通过接待旅游团队,过去只能在节日才能演唱的苗族歌舞成了接待客人的节目,同时挖掘和抢救了许多面临消失的民族文化,并造就了一大批接待队伍,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村民思想意识得到了开化,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走出山门闯世界”许多**青年男女外出大中城市表演打工,10多年来,朗德苗寨来自旅游的年均收入达30万元以上,村民来自旅游的年纯收入达1600元以上,现在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人均占有粮达385公斤,全村人民正向小康生活迈进。汽车、冰箱、电视机、摩托车、缝纫机、照相机、音响、电扇、电话等以前城市才有的高档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个苗寨还出阵10多名大中专学生到外面参加了工作。
**成功的民族文化保护与经常模式,被授予了很多殊荣和称号,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座露天苗族风情博物馆,1995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苗族歌舞之乡”,1997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之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许多电视台、电影制片厂还经常到这里拍摄电视专题片、电影等。为更好地提高**苗寨的历史文化保护,村民们成立了历史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保护该寨的“榔规”和《保护公约》规定:在寨内所有的建筑物不能随意乱搭乱建,新建的民居必须与原有的建筑风格一致,不准乱刻乱画,乱丢烟头和随地吐痰及大小便,更不准滥砍寨子周围的“保寨树”,违者除罚款外,还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肉、米、酒喂全寨人吃饱一天。不过村民个个自觉守约,到目前还没有一个被罚的。
⒉管理模式
**自1987年对外开放开办旅游业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的管理模式——“工分制”。“工分制”这个早已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的历史名词,在**的旅游活动中却运用得十分鲜活。**在1987年最初开办旅游时以工分计报酬,当时只能是为补偿广大村民因接待游客所造成的误工,当初大家在制定“工分制”的管理模式只是为了“所有寨民都为村寨的建设出力,现在开办旅游大家都应受益”的原则,经全体村民同意沿用至今。
“工分制”的具体内容是歌舞表演由村集体举办,全体村民均可参加旅游接待活动,并按贡献大小进行“计分”分配报酬。如一场表演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女演员可拿20分,新的技能一般的演员记18分,有熟练技能的男演员可拿22分,一般着盛装的迎接客人的群众按所穿服饰的档次记6至11分,读小学的少年儿童以1至6分,按读书年级来相应记工分,负责摆12道拦路酒及芦笙场边桌凳的各计1分,村干及管理人员每场一律记18分。每次表演即将结束由管理人员发工分票给参演的所有村民每家一个工分本,每月根据各家的工分多少结合当月收入情况结算一次,一些出工多的家庭每月可分配到500至600元,少的家庭每月可分到100元左右。
每场苗族歌舞表演定价500元,集体提成30%用于寨子里的各项建设等开支,余下的收入全部用于分配给全体参加表演接待的村民,村里除了搞歌舞
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点击下载
本文2006-05-30 00:00:00发表“调查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5854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