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2005年海峡两岸政党交往的回顾与思考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06-04-30浏览:2697下载148次收藏

    [摘 要] 中华民族的血缘历史脐带,两岸对和平的共同诉求,使得2005年两岸政党交往有了现实可能。从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三党角度而言,两岸政党交往具有缅怀先烈、寻根祭祖、政党之间的政治和解、为了推动两岸的经贸合作等特点。两岸政党交往影响深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理解,为发展两岸关系奠定了现实基础;建立了政党定期沟通平台,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枢纽;促进了两岸的经贸合作,为发展两岸关系添加了润滑剂。 [大秘书网文章-http://www.damishu.com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
  [关键词] 和平谈判 政党交往 两岸关系 2005年
  [中图分类号] d6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952(2006)02-0076-06
  [作者简介] 高旭红,讲师,西北工业大学人文学院,710072。

  2005年,海峡两岸的政党交往取得突破性进展,令人目不暇接。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相继访问大陆,成为两岸关系史上的历史性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新世纪海峡两岸政党交往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的血缘历史脐带,两岸对和平的共同诉求,终于化解了海峡两岸几十年的隔阂,使两岸政党交往有了现实可能。

  (一)海峡两岸进行和平谈判,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一贯主张

  海峡两岸尚未统一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早日实现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通过和谈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一贯主张。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与我们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行商谈。1981年,叶剑英提出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第一条就是建议举行国共两党的对等谈判。1983年,邓小平再次呼吁两岸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1995年,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讲话再次强调,海峡咫尺,殷殷相望,不能“老死不相往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也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各种问题。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 [1]

  新世纪,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民党失去在台执政地位,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台独”“分裂势力千方百计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关系几乎陷入僵局。对此,胡锦涛多次强调“和为贵”、“和而不同”。2004年,在陈水扁准备“5·20”演说时,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5月17日就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声明指出,“台独”没有和平,分裂没有稳定。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遏制“台独”,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阴谋。为改善两岸关系,声明明确提出了包括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平等协商、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等七条具体建议。 [2] 2005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明确遏制“台独”底线的同时,胡锦涛以务实的态度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胡锦涛强调,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做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3] 胡锦涛提出的反“台独”、要和平、政党之间要交往的主张,体现了中共在两岸关系上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性、灵活性与可行性。

  (二)台湾岛内存在认同“九二共识”的政党,给两岸政党交往提供了前提条件

  目前的台湾政坛大致分为泛绿与泛蓝两大阵营。泛绿阵营包括民进党、台联党与建国党等。民进党于1986年成立,1991年通过了“台独党纲”,2000年上台执政后,陈水扁当局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与“台独”分子一起推动所谓“台湾正名”、“去中国化”等渐进式“台独”,蓄意挑起两岸的对立。

  泛蓝阵营包括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等。国民党执政的长时期里坚持一个中国立场,追求国家的统一,坚决反对与打击“台独”。但是李登辉时代逐渐偏离了一个中国立场,纵容与支持“台独”,使国民党丧失了在台的执政地位。与“台独”不同的是,新世纪的国民党坚持不独不武、互荣共利的路线。2000年成立的亲民党是台湾土生土长的政党,有着强烈的“台湾意识”,也有着浓厚的华夏情怀。亲民党一贯强调,“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台独”从来不是亲民党和台湾应该有的选项。亲民党认同“两岸一中”。新党1993年成立时就提出了“政治改革、党内民主、反对金权、反对‘台独'”的四大主张,一贯旗帜鲜明地倡导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2001年,新党访问大陆时曾与中共中央台办达成了“六点共识”,开创了两岸政党交往的先河。

  2004年底台湾岛内的“立委”选举中,泛绿阵营得票率为43.51%,泛蓝阵营得票率为46.85%,“蓝大绿小”、“朝小野大”的政坛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各政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展开了新一轮的纵横捭阖,国、亲、新三党都选择在两岸互动的议题上出招。

  (三)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是岛内的主流民意

  20世纪20年代台湾有言:“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海峡两岸同文同脉同根,“两岸是一家人”不是政治判断,而是血脉使然。

  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彼此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展、产业逐步优化,两岸贸易额迭创新高。截至2004年底,台湾企业在大陆投资兴业64626个项目,台资合同金额799.35亿美元;两岸间接贸易达到780多亿美元以上,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每年有300多万人次往来于两岸,数十万台湾同胞在大陆工作、居住,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近十几年的台湾民意调查都显示,一直有80%左右的民众希望维持现状。2004年的“立委”选举,泛蓝阵营以明确的反“台独”作为选举诉求,获得过半席位。2005年4月底,台湾《中国时报》网调显示,赞同连战“和平之旅”的为77.8%,占压倒性多数。这些足以证明,“台独”不为广大台湾民众所认同。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求和平求稳定是岛内的主流民意,不可阻挡。
二、2005年海峡两岸政党交往的特点

  2005年,受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于3月份率团进行了广州、南京与北京的“缅怀之旅”。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进行了南京、北京、西安与上海等地的“和平之旅”。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进行了西安、南京、上海、长沙、湘潭与北京等地的“搭桥之旅”。7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60周年,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进行了广州、南京、大连与北京四地的“民族之旅”。9月,根据胡宋会谈公报的精神,首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为落实胡连会的共识,国民党台中市党部访问团抵达厦门,与中共厦门市委开展交流,两党基层交流正式启动。综观新世纪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2005年海峡两岸政党交往的回顾与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