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市教育局2006年工作要点

栏目:工作计划发布:2006-03-26浏览:2832下载274次收藏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稳步推进高中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扶持民办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顺利实施教育“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 
    2.认真实施**市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布局布点为重点,因地制宜,认真做好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构建与现代新**建设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国民教育体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强化教育宏观管理和服务,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创新教育行政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4.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宣传工作,畅通教育信息沟通渠道,完善新闻通报会制度和教育新闻发布制度。加强对教育方针、政策、重大决策以及先进典型人物和教育工作成就的宣传。加强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宣传引导。充分尊重、维护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二、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新的突破和发展 
    5.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2006年工作的重点是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体制,激活机制。总结五华、安宁、石林三个改革试点县(市)区和市属学校、其他县区改革试点学校工作的先进经验,在已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选择条件成熟的4个县区由学校试点转为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2006年底召开全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一批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效的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6.继续创新干部、人事、分配、评价机制,完善校长公选制,坚持教职工择优聘用制,实行绩效分配制。扩大**市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的工作范围,逐步建立开放式的用人制度,推动“单位人”向“系统人”、“社会人”的转变,逐步实现人才供求调节市场化、人事代理服务社会化。
    7.完善改革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办学格局。积极探索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在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同时,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渠道,鼓励多渠道筹措资金办学,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多种形式在校内出资新建、改扩建经营教育教学设施。探索改革试点学校预算内经费总额包干,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校制宜,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一套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利用社会资源服务于学校的社会化后勤体制。
    8.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办学权益,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引导民办学校规范管理、完备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民办学校,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环境,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落实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巩固提高“两基” 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9.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按项目分担经费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缩小城乡差距。2006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将其纳入“控辍保学数据库”管理。
    10.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各县(市)区,特别是主城四区要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本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一个适龄儿童(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有一个公费学位,都能就近或相对就近入学。认真维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权益,义务教育与本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
    11.积极推进农村示范性学校的创建工作。2006年拟安排600万元用于农村示范初中建设,培育农村学校骨干群,完成15所的创建目标。加强民族乡镇创建市级民族中学工作,有条件的县区一中举办“民族班”,指导县区在民族乡镇创建民族小学。
    12.积极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总结推广石林、安宁等地农村教育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中小学“一体化、一贯制”的办学模式和做法。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鼓励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13.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6年市级安排1200万元,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30762平方米;组织实施好教育国债项目建设工程,完成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拟安排1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13至1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扩大招生4000名。抓紧实施好第一批7个“明德小学”建设项目。
    14.合理布局城镇中小学。尤其要重点编制主城区学校布点布局专业规划,逐步缓解学校设置与人口居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市教育局2006年工作要点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