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栏目:调查报告发布:2006-02-21浏览:2970下载280次收藏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此,市政协组织部分农林界委员,于2003年8月15日至9月25日,深入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16个乡镇、48个村、160户农户,围绕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和生活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农村仍有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部分群众收入水平较低。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707元,据统计不达2000元的乡镇有13个、村483个、人口22.51万,其中还有不达温饱线的农民8.5万。据我们入户问卷调查: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普遍维持在800—1500元这个水平。在这部分地区,农民耕作粗放,生活困难,住房简陋,家具破旧,很少看到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摆设,除吃饭尚能自立外,其它和改革前没有多大变化。特别是到山区目睹一些困难家庭窘况,令我们心酸,让百姓心寒。
  (一)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之所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一是纯农业收入比重过大,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是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企业。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辅之运输、农产品销售等小型家庭经营。农民收入构成分为三大块,种植业占40.2%,养殖业占16.5%,第三产业或劳务输出占43.3%。有的地方种植业收入比重更大,远远高于全市8%的平均水平。如阳城县河北镇杨柏村2002年人均收入为151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就占67.7%。有的农户则纯粹依靠种植业,一遇自然灾害,收入就大幅下降。截止2002年底我市仍有20002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500元水平线上,11697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元以下水平。二是农民现金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粮食生产基本上是维持全家人生活用,有的家庭除了卖粮外,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即便是出去务工或做小本生意挣点钱,除了平时的开支外,到年底也所剩无几。如高平市寺庄镇西曲村王富贵,种有6亩地,农闲时在外卖菜。2002年粮食产量为4800斤,以实物折价收入为2400元,除去投入和上交各项税费外,实际纯收入以实物折价为1400元,仅够全家4口人生活用。一年卖菜挣2000元,除去女儿上学、全家看病、礼尚往来、油盐酱醋生活开支后,到年底还要借钱过年,大人甚至过年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添。像王富贵这样的家庭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三是传统的煤铁产业萎缩,部分乡村出现返贫现象。随着我市煤炭、铁矿资源的日渐枯竭,依靠挖煤、挖矿及其相关的运输、服务等致富的乡村一时还找不到新的替代产业,农民收入急剧下滑。陵川县夺火乡佛水村,过去是全县有名的户均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矿产资源枯竭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在1500元左右。类似现象在泽州、高平农村相当普遍。
  (二)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
  1、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09元,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800—1500元,城乡差别为4.11至7.6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生产投入占较大比重,城乡差距则达到101,有的家庭甚至达到201。
  2、与富裕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县与县之间农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0年,城区农民人均收入为3411元,陵川为2075元,相差1336元;2001年相差1510元,2002年相差1530元。同一个县中,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人均收入也有较大差别,泽州县的巴公镇和南部的山河镇,沁水县的加丰镇和十里乡等相差在一倍甚至几倍。
  3、同一乡镇、同一村农民收入不平衡趋势加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有资源地方的农民收入多,反之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村农民收入高,反之少;头脑灵活,应变市场能力比较强的能人收入高,而思想守旧,跳不出小农经济,习惯于按传统生产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高,无技术的农民收入低;家庭劳力结构多元化的收入高,而纯从事农业,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家庭收入低。如陵川县西河底镇焦会村由于铁矿多,农民人均收入达2019元,而西河底镇现岭村无矿产资源,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420元;六泉乡沙场村种植药材面积大,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98元,而六泉乡廖池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小,农民人均收入为1392元;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从事汽车运输的专业户人均收入达8000元,而纯从事农业的农民人均收入只有750元。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呈现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弱势群体保障难
  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欠发达地区农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对于一些稍有积蓄的家庭,农民得了病面对医院昂贵的收费,也是望而止步。泽州县山河镇后街村农民张买玉身患脑血栓,住院半个月花了3千多,病不好就回了家,他说:“医院费用太贵,一天花200多,种一亩地一年也挣不够一天的治病钱。”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农民张全友在一次务工时不慎从房顶掉下摔成重伤,在阳城县人民医院治疗花费了1万多元后,实在借不上钱了,只好悄悄地出了医院,回家慢慢地熬。在泽州县山河镇西土河村调查时当我们问:“家里老人得了病怎么办?”,群众说:“家里老人治病如果需要3000元以下,儿女们分摊;如果需要3000—5000元,弟兄们因为摊钱就大动干戈;如果是需要5000元以上,架都不用吵了,等着死算了”。
  2、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我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部分处于边远山区,撤点并校后人口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以外村念书。在阳城县河北镇调查时,小学四年级学生就要到几十里或近百里以外的学校寄宿上学。有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呆在家不念书了,当我们问到:“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能干什么?”家长说:“现在学校收费项目太多,念初中每年就需1800—2000元,咱穷人哪能念起?!”念初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念高中每年需4000—5000元的费用,大部分家长有点吃不消。据对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的调查,2002年四县(市)初中毕业生21063名,就有4308名学生因贫困放弃了考试,占21%。通过中考,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为10273名,占全部毕业生的49%,也就是说有51%的学生辍学流入社会,沦为新世纪的文盲,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这一比例高达80%以上。对于每年需10000—15000元的大学费用,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的家长简直是望尘莫及。要么不让念,要么干脆不让考。即便一些家长咬紧牙关,为圆孩子的大学梦,最终被拖得负债累累。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农民齐海龙之女,考入了大同机电学院,东挪西借凑了4800元,其母焦急地说:“今年入学的钱是凑够了,到明年怎么办呢?”高平市寺庄镇西曲村王生荣,他种有4亩地,养了20头猪,全家每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就这为供女儿上大学,已举债1万元。
  3、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难。我市农村居民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有4.9万人,随着排查的深入,农村低保人口将得到8.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2002年,据市民政局统计,全市共发放低保资金649万元,有18970人享受到了低保政策,人均年补差342元,月均28.5元。由于部分县级配套资金落实的不够好,实际上部分低保对象达不到月均28.5元,有的甚至只能达到一半,有的不能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如陵川县统计上应发放176万元,实际上只发放低保资金80万元。由于低保资金是分级负担,有的乡镇不愿多报低保人数,人为地把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排斥在保障范围之外,甚至越是经济困难的乡村低保对象越少,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沁水县龙港镇固镇村81岁的闫秀英,无儿无女,每天靠和别人要菜、要粮生活,一年只能享受到村里给的20—30元救济。陵川县六泉乡沙场村农民赵小山,儿子在打工时受伤致残,老两口养活着2个孙子,去年仅享受到100元钱、一袋面的救助。但在调查中当谈到去年的救济时,赵小山老人仍激动得热泪盈眶,连称:“还是共产党好,共产党没有忘了咱穷人”。
  (四)欠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1、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贫穷,文化生活落后,剩余劳动力没事干,经济贫困导致了精神贫困。一些年轻人,游手好闲,没事找事,打架、斗殴、赌博、邻里纠纷经常不断。有的人一遇点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偏激,对村里工作横加阻拦,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有的乡镇地域广阔,偌大个地方连个派出所都没有,这里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近几年偷盗树木的行为愈演愈烈,非常猖狂,等政府派人赶到事发地点,已是几小时后,盗木贼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2、农村群众办事不便。欠发达乡镇地理条件差,住户相对分散,再加上农事季节的影响,群众找政府办事和解决问题很不方便。如阳城县董封乡的农村到乡政府的平均距离为20至30公里,最远的达40多公里。群众要到乡里办事,天不亮就得上路,到了乡政府,要找的人在还好说,若不在,也不敢多等,就得赶紧返回。农民办户口往乡里跑个2趟、3趟是经常的事。有一村民为了办结婚证,往乡政府跑了5次,结果结婚的日期都过了,结婚证还没办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办事不领结婚证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3、人口结构比例失调。一些偏远山村,中青年人有关系和门路的人都迁移走了或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形成了“老人村”,有的自然庄只留下1—2户,形成了“无人村”。在这里几乎什么工作都无法开展。陵川县六泉乡赵家岭在农网改造时,村里连抬电线杆的人都找不到。偏远山村男人结婚成家更是个问题,光棍汉随处可见,姑娘们嫁到了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有的小伙子干脆“倒插门”也不愿再回乡。阳城县董封乡柴圪塔村是本地的一个大村,全村600口人,现在找不到对象的光棍汉就有60来个,谁家娶个媳妇已经成为稀罕的事。
  4、管理与服务跟不上。欠发达乡镇由于经济落后,路途遥远,电信不通,乡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显得鞭长莫及。日常通知个会议也要派人分头步行或骑车到各村,提前两三天通知才行。乡干部最怕就是下村去工作,谁都不愿意到边远的村庄去。即使去下乡,也只能车来车去,能去的地方走马观花跑一趟,去不了的村和庄,可能几年也去不了一次。由于集体经济无收入,村干部几年的工资都兑不了现,大家心灰意冷、没精打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在一工作就是收钱,群众对立情绪很大,少数村委会工作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
  二、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原因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欠发达地区农村整体达小康,农民稳步增收的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三农”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摆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把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上。我市于1997年提前3年已整体达小康,我们平常更多地看到的是山耳东、东四义、皇城这样的先进典型,而忽视了仍有一批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上,在感情上与欠发达地区农民产生了距离。在基层调查时,一些干部群众说:“我市216万人口中有80%以上是农民,现在是重视了百分之二十,而忽视了百分之八十,重视了富裕地区,而忽视了我们欠发达地区”。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反映了一些地方的倾向。二是在工作决策上,存在一边重、一边轻的问题。有些县、乡对煤、铁等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在决策和指导思想上比较重视,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很少去思考它、研究它。三是工作力度不大。对“三农”问题市里有规划,县里有计划,但有些仍停留在口头农业、文件农业上。到一些地方调查,可以普遍感到,现在无论是在叫喊“三农”的调子上,还是在抓“三农”的力度上,都比过去疲软了,说的和做的有很大差距。
  (二)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
  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匮乏,信息不灵,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首先是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欠发达地区农民观念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农民有一种想法就是种地够吃就行。在种植品种上,粮食、蔬菜、油料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要是家庭消费的都是需要种植的;二是思想保守,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三是怕冒风险,缺乏闯市场的勇气,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