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 年 规 划 纲 要
(2004年---2008年)
今后五年,是我旗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时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从我旗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对于实现全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第一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项目和招商引资为突破,以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加速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环境创新,坚持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市场导向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着力构建三大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矿产品采选冶加工基地、进出口易货贸易基地),壮大四大支柱产业(矿产工业、电力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商贸旅游业),实现五个目标(生态重旗、养殖大旗、工业强旗、文化新旗、旅游名旗),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必须贯彻以下发展方针: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高举发展的旗帜,唱响发展的主题,抓牢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的步伐,提高发展的质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把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胆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坚持以富民为宗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全体人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制。继续加强扶贫工作,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坚持以人才为关键。把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树立新的用才观,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坚持以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我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力争经济增长率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群体支柱产业的培育初见成效,产品进一步占领市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小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城乡结构进一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拓宽就业渠道,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全面完成教育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各项改革继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依托口岸优势,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资源利用渐趋合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
----经济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今后五年,全旗gdp年均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7%,第二产业37%,第三产业3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1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50:23 ,群体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提高,竞争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功能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达到 38%以上,非农产业从业人数上升到35%以上。个私经济比重不断增加,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的主要预期目标。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和部分农村牧区人口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左右;全面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今后五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6%以上。旗内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流域治理取得新进展。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
----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撤乡并镇、财税体制、乡村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二篇 调整经济结构
第三章 巩固和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
第一节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抓好以农田草牧场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人畜饮水解困和水库除险加固争取建设力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五配套草库仑建设投入。到2008年全旗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万亩,建设五配套草库仑7万亩,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进一步以农村牧区电网设施、乡村道路、通信、广播电视和农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牧区公共设施,抓好山旱区小流域治理,优化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牧区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第二节 调整农牧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灌区坚持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大力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到2008年粮经饲比例达到20:20:60,规模饲养肉羊200万只,肉牛2万头,奶牛2万头;山旱区发展豆类、薯类作物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小杂粮等旱粮生产;牧区要突出草原的保护与建设,转变经营方式,转变生活方式,形成以建设养畜为主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区。其中边境牧区以退牧休牧、还草增草为重点,走生态移民的路子。内地牧区以划区轮牧、短期育肥为重点,走草场轮牧、牲畜半舍饲的路子。
第三节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多种经营模式,高起点、规模化、优质高效地重点建设40万亩优质饲草料(包括玉米)、10万亩优质小麦、10万亩优质葵花、5万亩优质马铃薯、120万只优质肉羊、100吨二狼山白山羊绒、1万头奶牛七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和发展多形式的龙头企业,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强化订单农牧业和创汇农牧业。加强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和引导,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示范项目。
第四节 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以农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与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协会、产品产销、信息服务等农村牧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与农牧户利益紧密相联的运行机制,拓宽农畜产品的流通渠道。改革农牧业科技和牲畜疫病防治管理办法,改进政府对农牧业的扶持和科技服务方式,适应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引进人才,调整优化农牧业科技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大力普及农牧业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建立覆盖涉农涉牧部门、企事业单位主要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牧业信息网络。
第五节 加大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继续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和“草原双权一制”政策。在坚持农牧民自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以土地为主的农业资源使用权流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作形式。按照规范化、企业化的原则,鼓励土地有偿转让、转包、出租、入股等各种形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落实以草定畜的草畜平衡制度,实行休牧、轮牧和禁牧,有效遏制草原沙化退化的趋势,并积极向上级争取相应补贴,以解决减少牲畜后牧民的生活问题。继续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农牧业建设资金。认真落实减轻农牧民负担的政策,做好农村牧区税费制度改革,确保农牧民利益,切实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和完善各级政府扶持农牧业生产的各项政策。
第四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度增长。按照调整布局,提高质量,保护环境,注重效益的要求,加快水利、公路、能源、市政、通讯建设,缩小与全市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后劲。
第一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除害兴利,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努力解决旱涝灾害,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和具有综合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维护和经营管理。全面实施韩乌拉、狼山、石哈河、秦达门、二牛湾、新忽热、桑根达来等七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抓好沿山山洪沟口防洪治理和滞洪区规划搬迁工作。建立高效合理的水利管理机制,使水利工程维护和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节 加快公路建设
交通建设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快“三横三纵九出口”公路网建设,基本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逐步提高路面等级,重点加强与周边旗县和旗到苏木乡镇的路面等级改造,努力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完善村村通路工程,方便劳动力与人才的往来和交流,保障农畜产品、工业品调运。2008年前,重点扩建海五线二级油路72km,新建白新、哈石、海温、海达、临巴线等三级油路349km。同时积极做好国家对边境地区边防公路和对外贸易口岸公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公路专项投资的争取建设。
第三节 搞好能源建设
加大主干电网建设和城乡配电网的投入力度,以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以适应全旗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用电需求,调整电源结构,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发展风电,加快新能源发电,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农电体制改革的步伐,理顺大小电网关系,实现全旗统一联网。到2008年,利用巴音呼都格煤田丰富的煤炭资源建4× 30万千瓦火电站一座,总投资45亿元;利用丰富的风能资源建100万千瓦风电站一座,总投资100亿元;投资7.4亿元,完成德岭山500kv输变电站,乌不浪口220千伏输变电站,楚鲁图、新忽热、石哈河、甲胜盘、乌加河、甘其毛道110kv输变电工程,新忽热、石兰计35kv输变电工程建设。
第四节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按照重新修编的《海流图镇总体规划(2005-2020)》,有效地解决规划不合理、重复建设、特色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围绕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抓好一批以城镇道路、供水、排水、燃气、绿化与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为重点的骨干项目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计划五年投入5亿元以上,在道路工程方面,重点新建绕城油路30公里,人行道硬化74.5万平方米,桥梁工程5座,新上路灯852盏;在污水处理工程方面,新建管径dn300-dn800的排污主管道28.71公里。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处理技术,建成处理能力为1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一处;在供热工程方面,新建3×58mw热源厂一座,供热站20座,供热管网29.25公里;在环卫设施工程方面,新建总库容量为104万立方米的垃圾处理厂一处,处理能力200吨/日。新建垃圾转运站8座;进一步加大给水扩建工程、园林绿化美化建设,完善镇东北生态旅游园区的绿化、美化及民族旅游设施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阴山岩画博物馆、乌拉特奇石馆及青少年文化宫、配套体育场设施等文化体育事业设施的建设。
第五节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政务信息化步伐,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等,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领域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建设以现代通信网络为目标,以强化干线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通信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数据图像等高级信息业务的需求,加快农村通信建设,提高电话普及率,改善农村邮政、电信条件。
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抓好移动及固定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建设。
第五章 积极推进工业二次创业,确立工业主导地位
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的方针,加快工业发展,进行工业的第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全旗经济工作的重心要向工业转移,领导力量向工业集中,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向工业倾斜,各项生产力要素向工业流动,各种资源向工业配置,形成主攻工业的浓烈氛围。积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处于支柱产业范围的规模较大、产业关联度较高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控股、参股、国有股权委托管理等方式组建大企业集团,一般骨干企业实行股份制,小型企业实行民营化;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名牌产品开发,加快现有企业改造,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全旗的比较优势,举全旗之力,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做优一批支柱企业和骨干企业。整个工业要高速度大发展,实现二次创业、产业升级,确立在全旗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增加值要以年均40%速度增长,到2008年达到10亿元,占gdpR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企事业实现税金1亿元以上,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第一节 强化协调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要把抓重点项目作为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和优化工业结构的着力点。实施一批大规模、高水平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形成特色产业群。首先,要抓好项目的调研、论证和储备,坚持推出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不断有新项目推出并上马。对重点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要做为勘探工作重点,为资源开发利用和项目摆布提供充足的依据。二是加大重点项目的培育扶持力度。对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要有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切实抓好项目的审批、列项,帮助项目单位争取配套工程、优惠政策、贷款支持等。三是切实落实责任制,强化项目管理。要继续实行四大班子领导、相关单位包扶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责任制,认真落实新上项目旗乡两级财政分成、招商引资等各项优惠政策、超前跟踪抓好项目论证、审批、建设、试产等一系列服务工作。四是全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在软环境建设上,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推行办事公示制、服务承诺制、办理时限制、投诉反馈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工作,严厉打击“三乱”行为,各类收费项目以最低标准收取,营造优越宽松的投资环境,确保外地客商能进来、留得住、肯投资、谋发展。在硬环境建设上,对工业项目配套公路、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要超前争取,优先安排。为促进发电厂、中蒙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争取建设巴音忽都格至电厂运煤专线油路、甘其毛道----西小召一级公路、塔本陶勒盖煤矿至西小召铁路、甘其毛道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全旗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投资项目,要按“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办法处理,可以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要切实加快项目争取、洽谈和工程建设进度,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建设,按期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 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以金泉工业基地为平台,围绕煤矿、铜矿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尽快形成一个集焦炭生产、铜矿冶炼、化工、电力等多位一体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集群,打造和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六大优势产业。一是电力产业集群。千方百计落实华电2×30万千瓦发电厂和富汇风电有限公司大型风力发电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500kv、220kv输变电工程, 着力解决用电的瓶颈问题,这不仅是能否保持工业经济高效运行的关键,而且将全面带动多种产业的协同高速发展;二是焦炭产业集群。在积极争取神华集团进行开发利用蒙古国煤炭资源的同时,尽快促成三和公司、普兴公司建设焦化厂;三是高载能产业集群。加快煤炭、电力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的综合开发,开发硅铁、电石、硅钙、铬铁、金属镁等高载能产品加工基地,形成煤电高载能一体化产链条;四是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加大白音查干油田勘探开发规模,进一步提高原油产能,积极争取新建石油精细化工厂,实现原油就地转化增值;五是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农畜产品绿色、无公害、品质优良等优势,加快发展以牛羊肉为原料的肉食品精深加工业,以羊绒、羊毛、羊皮为原料的绒、毛、皮革加工业,以荞麦、莜麦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以生物血清、动物脏器为原料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六是有色金属冶金和贵金属产业集群。利用甲胜盘锌、铅精粉资源及开发蒙古国境内铜锌等有色金属资源,建设大型铜锌冶炼项目,加快新忽热217金矿勘探开发进程,整合巴音杭盖等地区的金矿资源,把我旗建成国内重要的黄金采选冶基地。
第六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扩大就业的基本渠道。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第一节 调整提升商贸业
加快建立以大商场、大市场、大网络为重点的现代高效市场流通体系。重点发展已形成较大影响的商品批发市场,完善锦海、兴海、富海三大市场,壮大建材、农畜产品等一批具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和口岸边贸市场。创新经营手段,推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快传统百货业向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和专卖店、精品店发展。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业。
第二节 培育壮大金融业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拓展银行服务领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形成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
第三节 加快发展旅游业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大旅游精品促销力度,分层次地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以乌拉特草原、同和太奇石林、甘其毛道口岸、乌拉特中旗阴山岩画群等优势旅游资源为基础,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遵循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原则,科学规划,注意可操作性和战略性,突出精品意识,建成巴彦淖尔市乃至整个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佳草原景观、阴山岩画观光、蒙族民俗体验旅游目的地和内蒙古西部著名的边境旅游区。同时,积极开发大众化旅游休闲项目,大力发展假日旅游。注重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8年,到我旗观光旅游人数达到11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29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40%左右。
第四节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大力开拓经济适用房、旧城改造、企业建房和小城镇住宅市场,进一步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和装修装饰业。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中介服务,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培育一批房地产销售、抵押、托管、置换企业和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五年内,完成房地产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第五节 着力开发文化产业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依托民族和地区人文资源优势,以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文化艺术生产力和竞技体育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繁荣和发展文化体育市场,加快文体产业发展,精心打造乌拉特民族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我旗文化
*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本文2005-12-31 17:07:00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45721.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