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驻村帮扶工作总结、干部管理经验材料、先进事迹材料汇编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23-12-10浏览:2965下载256次收藏

2023年驻村帮扶工作总结、干部管理经验材料、先进事迹材料汇编


沣桥村驻村工作队纪实

    沣桥村位于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东南部,辖25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有耕地10634亩,农业人口1209户4022人,是2017年出列的建档立卡贫困村,现有脱贫人口244户631人。自六安市医疗保障局派驻沣桥村工作队驻村以来,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乡村振兴,带领沣桥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及“全省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奋力开创了乡村振兴新局面。

一、抓党建、强堡垒,当好基层组织的“指导员”

一是选优配强“两委”班子。以“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为工作着力点,全程参与指导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6岁,全日制本科毕业生2人。建立融合帮带机制,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同学习、同走访、同工作,帮助提升村干部的能力水平。二是发挥结对共建作用。联合六安市医疗保障局、中国农业银行六安分行、叶集区农业农村局、叶集区三元镇沣桥村和叶集区三元粮油贸易有限公司5家单位党支部共同组建党建联盟,成功举办党课宣讲、节日慰问、消费帮扶、政策宣传、健康义诊等多次结对共建活动,构建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新格局。三是搭建选人用人平台。注重人才队伍培养,发展年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6人,择优选拔后备干部3名,结合村后备干部个性特点和能力特长调整责任分工、联系村组和包保网格,让她们在基础服务中学经验、强本领。结合沣桥村产业发展特点,打造“乡创中心”一座,培育产业带头人5人、高素质农民4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二、勤走访、常入户,当好巩固脱贫的“监督员”

一是持续开展驻村帮扶。严格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工作机制,全覆盖走访全村脱贫户、监测户以及一般农户,逐户核对并及时更新一户一策、明白纸和信息系统的帮扶措施,按照要求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摸排、住房安全排查、防返贫集中排查、家庭经济收入核查等工作。二是因户实施惠民政策。结合脱贫户不同特点和需求,分组入户开展产业奖补申报及验收工作,两年来,共申报验收近200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近40万元。协助开发公益性岗位三十余个,为20余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为百余人申报省外交通补助, 兑现大中专生雨露计划及光伏发电收益,落实各类保障待遇等,实现因户施策,确保惠民政策应享尽享。三是突出重点分类帮扶。与村“两委”干部共同研究

分类帮扶工作,摸排稳定脱贫户44户,一般脱贫户181户,重点关注突发变故家庭、患大病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生活困难户,结合春节、六一等节日开展冬春救助、慈善暖万家、结对帮扶、社会捐助等慰问活动,先后募集资金六万余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争项目、谋发展,当好产业发展的“领航员”

一是产业项目蓬勃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空心挂面、麻黄鸡养殖、稻虾(蟹)综合种养等在村产业发展优势,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争取项目资金2533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 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两年突破70万元,村民按股份实现分红。依托非遗民俗文化(挂面)村、史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开设特色研学课程,启动学生研学活动,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二是打造群众致富平台。成立村级劳务公司,构建“公司+党组织+合作社+群众”的发展模式,带动村庄周边200余名群众就业,发放劳动报酬近220万余元。三是消费帮扶促农增收。积极挖掘手工空心挂面、稻虾米、土鸡蛋、土蜂蜜等特色农副产品,开展消费帮扶促农增收活动,搭建产销对接桥梁,选派期间争取帮扶资金近四十万元,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四、重宣传,育文明,当好惠民政策的“宣传员”

一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下沉村党支部的方式,引导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为党员群众上党课10余次,组织学习党章党规及政策文件,把党员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市区委工作安排及镇党委工作要求上来。二是政策宣讲深入村组。积极参加各村民组党小组“板凳会”120余次,结合主题教育、政策宣传解读等,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同时,大力宣传秸秆禁烧、环境整治、殡葬改革、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等工作,提升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三是文化惠民培育新风。成立“文娱宣传队”,研究和创新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成功举办沣桥村首届农民“村晚”,为全村300余名村民送上了一场丰富的精神文化视觉盛宴。组织开展农家小菜评比、包粽子比赛、防溺水宣传、节日慰问、义务植树、无偿献血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50余次,让村民们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严治理、促和谐,当好社会稳定的“助推员”

一是构建基层治理网格。结合叶集区“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

理,协助村“两委”将乡村振兴、综治维稳、环境整治等多个网格整合于一体, 优化全村5个党小组和9个网格,选配9名专职网格员和25名网格协管员,真正做到基层治理“一张网”。二是凝聚党员群众力量。号召在村五十余名无职党员组建党员“热点”、矛盾调解队和志愿服务队,在信访维稳、防汛抗旱、环境整治、防溺水等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全村百余名党员群众为家乡发展献言献策,充分聆听党员们心声,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共收集党员意见建议二十余条,强化党员群众在和事解难中的作用发挥。三是创新基层治理方法。成立沣桥村村民调解委员会,推行“三个三分之一”党群议事工作法,畅通矛盾纠纷调解渠道,自党员“热点”和矛盾调解队成立以来,共协助调解二十余次群众矛盾,相关做法获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六、听民声、解民忧,当好联系群众的“服务员”

一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通过全覆盖走访调研,制定为民办事“三个清单” 11项内容,明确服务具体事项、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协调选派单位及社会企业申请帮扶资金二十余万元,与村“两委”干部共同发力,加强村内道路修建、路灯安装、改水改厕、河道清淤、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群众困难和民生实事150余件。二是发展民生保障项目。协调投入资金建设村级医保服务点,实现参保登记、转诊备案、慢性病申报等13项便民业务下沉,引导办事群众开展健康监测活动400余次,邀请各级医院专家,为当地群众举办义诊活动、健康知识讲座活动等,将医保服务点建设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三是积极提供上门服务。驻村工作队利用自身职能优势,为群众解决实际难题,多次帮助村民联系区级、市级医疗机构,提供急诊急救、伤残鉴定和慢性病治疗等上门服务,帮助独居老人修窗户、送被褥、清积雪、搞卫生,为行动不便的群众送轮椅,为购药不便的患者提供长期慢性病药品代购和送药服务等,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六安市医疗保障局派驻沣桥村驻村工作队将持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捧着新时代给出的新命题,凝心聚力、义无反顾,把脚踩进泥土,把汗抛向田野,和群众融为一体,争做时代答卷人,为沣桥村乡村振兴蓬勃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苍梧县公安局驻村工作队助力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

记者近日走进苍梧县沙头镇深塘村,只见村居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山坡翠绿、河流清澈,犹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如今村里通了宽带,引进了幼儿园,修建了12座水泥桥这些利好多亏我们村的驻村工作队。”在深塘村,村民们逐一向记者细数村里的变化。

深塘村是沙头镇面积最大的边远山区村,人口较多,村民居住分散。近年来,苍梧县公安局驻深塘村工作队队员沉下身子、找准路子,将村民放在心上、服务抓在手上、政策落在实处,真抓实干、真情服务,用实际行动“驻”进村民心坎里。

一、“公司+农户”引导村民发家致富

初冬的深塘村清晨,在村委会旁的收购点,村民络绎不绝,将一筐筐新鲜采摘的罗汉果分拣、装箱、搬运一派繁忙的景象。这得益于驻村工作队员的法律指导,事前村民与果商签了保底价的合同。

“2022年以来,深塘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优势,一些敢于‘吃螃蟹’的村民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从桂林引进罗汉果种苗和种植技术,种植了100余亩,优质的果品和看涨的价格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深塘村党支部书记吴远友介绍道。

今年,该村在原有基础上扩种了近400亩罗汉果。但由于市场供过于求,导致罗汉果滞销。“这么多果,如果卖不出去怎么办?”起初,村民们很是担忧。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行动起来。10月18日,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奔赴桂林,主动对接果苗供应商来村,按合同签订的价格收购罗汉果。正是因为在合同中明确了保底价,果农的销售和利益才得到了保障。

深塘村下辖40个村民小组,有1150户5100多人,其中脱贫户354户1696人, 2019年脱贫摘帽。2016年以来,苍梧县公安局作为深塘村结对帮扶后盾单位, 选派了6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3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2021年以来,为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该局先后选派6名干部到深塘村开展驻村工作,用心用情解民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今年4月,苍梧县公安局派驻沙头镇深塘村的新一轮驻村工作队到岗。驻村第一书记莫红和驻村工作队员梁家旺、吴宗光一进村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走村入户掌握村情民情,重点了解全村脱贫监测户、易地搬迁户、外出务工人

员的生产生活情况,查看罗汉果、百香果、杉木、六堡茶、水稻等产业种植情况。

如何发挥深塘村富硒土壤的优势,发展特色种养助农增收脱贫?莫红做足了“功课”,利用清明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时机,组织召开会议发动村民种植砂糖橘、软枝油茶,扩大养蜂规模;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赴外地参观,学习种养技术等;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引导村民发展养蜂、油茶等产业。

二、“党建+乡村治理”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莫书记真好,孩子们上学的费用全靠她帮助解决了。”村民陀某从心底感激莫红。莫红在走访中,了解到陀某和妻子都患有疾病,均无劳动能力,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家中有3个未成年的孩子在读书。经核实,3个孩子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条件,莫红积极为他们办理相关申报手续,缓解了陀某家庭经济困难问题。

为把基层治理落到实处,苍梧县公安局在今年初统筹部署“一村一警长一辅警”工作,按照村党支部抓党小组、党小组抓党员、党员带动农户的“党建+ 乡村治理”工作思路,将党员分配至党小组实行党员包联到户,同时用好村警务微信群的“民情诉求码”,力争做到民生诉求第一时间回应、安全隐患第一时间消除、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

深塘村作为服务基层的“警务驿站”试点之一,驻村工作队员在村里创新网格化警务模式,按区划设置3个警务小片区、12个警格,建立乡村警务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联动机制。利用“民(辅)警吹哨,党员报到”模式,充分调动村组资源,发挥“五长五老”“红袖箍小喇叭”和义务巡逻队、志愿者等群防群治组织作用,助力乡村警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今年9月2日,村民钟某甲匆匆忙忙地来到村委会求助,称其与邻居钟某乙因田地边界问题发生纠纷,希望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出面调解。村委会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征求双方的意见后,一同来到纠纷现场。起初双方各执一词,不依不饶。待双方冷静后,村委会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反复劝说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协议。

“当好‘和事佬’,光靠简单讲理释法还不够,通过实际行动与群众交友交心,才能走进群众心里。”莫红说,“我们一有空就会到村里转一转,与村民‘唠闲话’,坐下来‘拉家常’,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困难,了解掌握纠纷线索,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帮忙。”

“从脱贫攻坚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六七年了,县公安局的帮扶民警经常进村入户,给村民送法律服务或提好点子,深塘村的治安一年比一年好。村里平安,村民放心,我做起工作来更有效率了。”作为苍梧县公安局警风警纪监督员的村支书吴远友说。

梧桐村驻村工作队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花红柳绿,山清水秀的五月,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面启动,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化,荒山绿化如火如荼,农产品品牌注册加紧推进、民宿项目推深做实一项项工作的背后,都凝结着驻村工作队的心血。

自2021年6月,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晓光、队员商祥荣和范建波被选派至石台镇梧桐村以来,他们驻村更驻心,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奋斗着。

一、抓党建,凝聚振兴向心力

“老武,感觉你最近有些不在状态,参加村里活动的次数少了。是不是遇到了啥烦心事?你说出来,工作队帮着一起想办法”今年2月下旬的一天傍晚, 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晓光带着队员商祥荣、范建波敲开了老党员武书敏家的门。

“哎呀,你们误会了,也没啥难事,就是打算过段时间出门找点活干,村里的事儿就不宜过多参加了。”见工作队专程上门,武书敏也不隐瞒,直言不讳表达了外出务工的想法。

作为老党员,武书敏对村里的大事小事都很热心,是村“两委”的好帮手。听到老武要出去打工,工作队成员仔细地给他算起了“经济账”“健康账”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2023年驻村帮扶工作总结、干部管理经验材料、先进事迹材料汇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