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总结及经验汇报材料汇编2
全民共建唱响文明歌
玉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2023年3月29日)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综合发展成果的最高荣誉,也是城市竞争中最具价值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玉林市积极引导全民共建,推进文明创建工程,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徐徐文明之风吹拂千家万户,朵朵文明之花开遍玉林大地,为加快“四强两区一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常态长效创建为民
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凝聚精神、助推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举,加强统筹谋划和推进,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列入“十四五”规划,制定三年行动方案。
目标既定,重在行动。我市不断强化“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党政军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创建机制,增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推动力度,建立了4项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围绕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建设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等“十个重点建设任务”,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5+12”重点行动,实施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程、城市秩序集中整治工程、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公园城市建设工程、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开展“清洁家园、喜迎新春”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共建共享、移风易俗”文明村镇创建提升行动等12项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我市创城工作的短板和弱项,努力打造干净、有序、安全、美观、舒适、宜居的美丽玉林。
玉林,正在通过这些举措让环境更优美,交通更顺畅,设施更完善,生活更幸福。
同心聚力创建靠民
持续深化铸就文明新风
人,是文明的主体。提高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关键在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键也在人。我市有注册志愿者119万人,注册志愿者总数全区排名第二,涌现了全国“最美志愿者”邹明广、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潘超等一批学雷
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打造了“玉事我帮您”“川流不息”等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关爱特殊群体、乡村振兴、社区和谐等工作,他们积极参与到“扮靓玉城”“社会秩序文明劝导”“社区邻里守望”等主题志愿服务行动中。
同时,我市还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文明交通绿色出行”“文明旅游”“垃圾分类进校园”“文明创建我在现场”“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等活动,引导人们将文明内化于心、践之于行,使市民真正成为创建主体,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唱响了全民共建的文明之歌。
目前,我市已获评各级文明村镇444个、文明单位291个、文明家庭63个、文明校园839个。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0人荣获自治区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人荣获“八桂楷模”,53人荣获玉林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文明赢得尊重”这一理念在700多万市民中生根、发芽,推动着玉林追求文明的脚步加速前行。
共建共享创建惠民
打造一座幸福美好的文明城市
“你到泉塘巷打卡了吗?”最近,玉林城区泉塘巷成为了广大市民争相“打卡”网红点。小巷利用老旧墙体制作了独具玉林发展历史变迁的“年代记忆墙”“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墙”“玉林剪影墙”等,同时还精心雕琢了“古巷记忆”“民俗风情”等群众喜闻乐见主题的3d彩绘,让原本单一沉闷的围墙以全新面孔展示出丰富多彩的一面,成为玉林市一道文化新景,吸引了大量市民争相“打卡”拍照。
泉塘巷只是玉林城区众多背街小巷建设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玉林市持续推进背街小巷、口袋公园的改造建设工作,背街小巷、口袋公园“焕新记”仍继续在上演,“城中村”村貌有了较大改善。
如今,我市环卫市场一体化项目落地实施,通过机械化+工人作业,主次干道、公共广场、街面的保洁水平明显提升。小区管理再上新台阶,106个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市博物馆等10多个市、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开放,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书房”建设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实现100%覆盖,全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创城的实惠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文明的好处我们切身体会到了,城市就是我的家,为自己的家出点力,让子孙后代过得更舒适,这力出得值。”玉州区名山街道五里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滕敏说,在创城行动中,该社区通过发挥社区党委引领作用,协调辖区单位、志愿者、辖区业务部门等协同作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文明创城活动。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做到了我们百姓的心坎里。”五里桥社区居民王莉感慨道。
让城市成为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巴中市以惠民利民为抓手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综述
(2023年6月19日)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我市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加强社会管理、倡导文明新风,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我市还兴办一批惠民利民的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得更实。
a生活更方便
“小市场”承载“大民生”。农贸市场可以说是最具烟火气的民生场所,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我市从惠及群众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处着手,持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走进巴州区七星农贸市场,环境整洁干净,商户铺面、摊位摆放整齐,文明氛围浓厚,经营秩序有条不紊,市场管理规范有序。七星农贸市场已然“脱胎换骨”,换新姿、亮新颜。宽敞舒适的购物环境让人眼前一亮。
而在以前,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以前这里一到雨天就到处漏水,地面又滑又脏;而一到热天,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腥臭味。可以说是污水横流、杂乱无章。”说起改造前的七星农贸市场,市民张女士直摇头。
如何破解七星农贸市场“脏乱差”难题,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时,巴州区将七星农贸市场作为巴城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的试点工程,以建设净化、美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的“五化”市场为目标,坚持规范性、民生性和公益性原则,对一期2300多平方米和二期5000多平方米市场予以改造升级,彻底解决七星农贸市场“脏、乱、差”问题,全面提升其“颜值”与“品质”。
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改造升级的不止七星农贸市场。去年以来,我市还投入400万元,对江北状元桥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打造,包括店招及雨棚、公共卫生间、线路及照明、雨污排水、市场大门及墙面清理、新建钢结构罩棚、交易区卖台重新布局、地面铺装、设备用房改造等;投入300余万元,扩建七星
农贸市场负二层及宰杀区,新增150多个摊位,并重新分区;对回风龙舌坝农贸市场、南坝综合农贸市场、江北综合农贸市场进行了硬件升级改造和隐患整治。
据介绍,目前,我市出台了《农贸市场及周边整治提升和日常管理工作督导方案》,推行农贸市场文明挂联制度,加强巴州城区、恩阳区、巴中经开区共15个市场督导管理,即一个市场监管单位、一个区级领导挂包、一个区级单位包保与所在街道、社区综合治理。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专业评委,对农贸市场进行文明程度测评,市政府分管领导对排位最后的农贸市场挂联领导及督导单位、包保单位、所在街道负责人进行约谈,并针对问题限期整改。
b城市更温暖
人文情怀,是城市建设之魂。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不但要求照顾到主流人群的利益,对于相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6月18日,数公里长的江北大道上,几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在阳光照射下十分显眼,不少户外劳动者前来乘凉休息。
“我们累了,有午休的地方,饿了,不再担心吃冷饭了。”65岁的环卫工人马菊华在巴州区江北大道电信公司底楼营业厅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一边喝着茶,一边热着午饭。
在服务站里,热水器、医药箱、报刊书籍等物品应有尽有,空调吹来习习凉风。
“2020年9月28日,公司在巴州区白云台电信公司底楼营业厅成立了爱心翼站,面积约30平方米。主要为户外工作者,如交警、环卫工人、农民工、交通维护人员、快递小哥等,提供休息、充电、热饭、急救小药品、wifi等服务。2021年11月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中国电信巴中分公司工会相关负责人说,“我们特地制作了1500份告知单,送到快递、环卫、交警、城管等管理部门,让巴中城区广大户外工作者知晓巴中电信各个爱心翼站地址及功能,希望他们就近入站体验。”
据介绍,截至5月,我市共建成户外劳动者服务站133个,其中全国“最美站点”2个、省级“最美站点”7个。
今年,我市还将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提出年内力争建设211个服务站的工作目标,明确对单独建设和依托社区建设的每个站点配备1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对单独建设和依托社区建设的站点,市、县(区)财政每年按照0.5万元/个的标准分别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站点正常使用。
站点建起来了,还得转起来。巴中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虎开仲表示,“我们不仅要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饮水、休息、避雨、热饭、充电、取暖、纳凉、如厕等基本服务,还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开展就业服务、心理咨询、免费理发、法律援助等服务。并结合开展送温暖、送清凉、送文化、送政策、送健康、送安全、送普惠等关爱活动,实现站点服务经常化、制度化、长效化。”
c管理更细致
城市要长足发展,除了基础设施要完善,管理水平也要跟上。
“龙兴佳苑小区独居老人6人,留守儿童45人,困难家庭3户”6月14日,走进巴城龙湖园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墙上张贴的社工服务地图上,标注着每个小区的特殊情况。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田超介绍,针对地图上的情况,社区党支部常态化组织辖区内志愿者和社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上门走访,随时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烦忧。
龙湖园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人口众多且流动性大,基层治理难度大。该社区探索以党建为引领,健全“五社联动”机制,采用“一核两驱三聚焦”工作法,办好“小事情”,解决“老难题”。
“我们社区目前有党员49名,坚持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和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对接需求、资源和服务,推动多方参与社区善治。”田超介绍,社区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教育室、社区舞蹈室、国学课堂、居民休息区等一应俱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形式,由社会组织提供社区急需的扶危济困、养老托幼、环境保护等项目4个,吸纳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巴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入驻社区;建立需求、资源和服务清单,统筹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小区自治组织等治理力量,推动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
据介绍,去年以来,我市围绕社区治理和服务改革创新,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为抓手,以基层治理专业化提升为切入点,有效促进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形成以社区平台为依托、社区和居民需求为导向、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专业社工为骨干、社会组织承接运营、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助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了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常常在家门口就得以解决,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市已建成市、县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园)6个,市级社工支持中心1个,县级社工总站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139个,打造“健康守护”“护苗成长”“青春伴夕阳”等特色项目品牌26个,服务居民群众220万人次。
让文明成为校园最美底色
大同市教育系统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2023年4月4日)
礼仪课堂上,文明礼仪在老师的传授下,渐渐融入孩子们的心田;“梦想墙”上,承载着孩子们不同阶段的努力目标;“非遗进校园,传承在少年”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标识设置醒目,法治走廊、美术之窗等文明元素随处可见。
走进我市各学校校园,文明之风扑面而来,这是我市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一个缩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按照“六个好”标准,深入开展独具特色的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使全市广大中小学校育人环境更加优越,校园文化内涵不断彰显,教育特色百花齐放,校风学风春风化雨,师生文明素养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校园5所、省级文明校园20所、市级文明校园76所,创建全省文明校园先进学校21所、市级文明校园先进学校34所。
一、文化浸润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
走进市实验中学,南校门西侧,一块《中国梦》主题展板格外引人注目。展板上,大红色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提醒着广大学生:进校要注意言谈举止,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新时代好学生。
不只在市实验中学,在同煤一中、平城区14校、阳高一中、浑源县穆岳小学……走遍我市城乡各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主题。为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我市各学校将其植入校园公益广告、文化长廊,张贴、悬挂在校园醒目位置,以拍手歌、顺口溜等形式强化推广普及,做到“抬头可见、随处可读”,不仅让学生们能背诵记得牢、能理解有所思,还能让其具体内涵在广大青少年心中长驻、生根发芽。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而学校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全市上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和根本,着力加强、不断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为专题德育教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课程有机融合,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感悟践行。
对于青少年教育而言,精彩有趣的活动往往比单一乏味的说教更有成效。为此,我市还组织了全市中小学生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通过主题班会、汇报演出、“童心向党”歌咏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推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校园、随歌入心。
二、优化环境厚植校园文明沃土
“学校里的文化墙制作精美,极富感染力,当我们学习松懈的时候,墙上那些励志的话语无形地鞭策着我。”在我市各学校校园,富含文化气息的元素比比皆是,处处彰显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优美的环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良好的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市各学校把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名片、教室走廊、墙壁、校园文化墙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让一墙一石“会说话”,让一草一木“有教育”,全方位营造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市各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突出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尽情释放天性,提高创造、创新能力,为校园文化生活增添色彩。“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道德讲堂’让我们感悟传统美德,‘好人故事会’让我们集聚向善的力量,‘科技筑梦’帮我们点燃人生梦想,这些活动让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强健了身心。”学生们说。
为了推动优良校风、学风与文明校园建设,我市各学校始终坚持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将师德建设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统一起来,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全力打造一支让社会认可、让家长满意、让学生快乐的教师队伍,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榜样引领弘扬时代新风正气
“我们虽然不是最美的,但我们正在做最美的事。我希望更多的人向善、向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好。”我市“新时代好少年”李悦同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自己的爱心与坚持感
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表示,创建文明城市是每个大同市民的责任,广大青少年也要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自己要身体力行,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而且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亲友积极加入到活动中来,恪守道德规范,弘扬文明新风。
市文明办通过举办“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加大了对爱党爱国、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迹感人的青少年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为广大未成年人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示范引领青少年向上向善。
为进一步丰富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各学校持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将德育教育和雷锋精神传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学雷锋主题班队会,用心聆听雷锋故事,齐声诵读雷锋名言,高声学唱学习雷锋歌曲,在看、听、学、悟中了解雷锋的感人事迹,传递雷锋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各少先大队、团委发出“弘扬雷锋精神,做新时代雷锋”的倡议,引导学生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在校园中形成了“人人学雷锋,天天学雷锋,时时有雷锋”的良好氛围。各校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义务清扫社区街道,清除野广告,走进福利院、光荣院为老人送爱心,用实际行动将雷锋精神内植于心、外践于行。同时,不断壮大学雷锋志愿者队伍,推动师生“人人学雷锋、天天有雷锋、时时做雷锋”,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校园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四、建立机制文明校园创建成常态
校园是培育文明、传承文明、弘扬文明的重要阵地,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展示窗口,而文明校园创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去年以来,市教育局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校园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局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了《全市教育系统2022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成立了创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宣传组、材料审核组3个小组和10个督导组,并建立“班子成员包联学校、科室成员定点督导”工作制度,对创城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督导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定期召开创城专班人员培训工作会,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校园工作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系统作风整顿及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时要求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直属单位要加强文明城市、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常态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创建工作,做到任务具体、标准清晰、时限明确、责任到人到岗。
为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创城任务,市教育局针对重点工作和薄弱环
节,采取不定期、不定点、不定时的方式强化督导检查,建立问题台账,督促限期整改,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丢分、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对组织领导不力、工作措施不实、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及时追踪溯源,追责问责。
此外,各学校积极主动作为,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电子显示屏等宣传阵地,深入宣传创建文明校园、文明城市的重大意义,形成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创建态势,学校正在被建设成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涵育中华文化的家园、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
如今,学校师生已成为大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生力军。他们与广大市民一道广泛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携手将文明之花播撒到了更宽广的远方。
深化文明创建 劲吹校园新风
双清区教育系统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2023年6月16日)
6月15日,记者从双清区教育局获悉,近年来,双清区教育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和师生文明素养,积极营造“文明创建手拉手、关爱成长心连心、价值养成肩并肩、政策宣传面对面”的良好氛围。
文明创建手拉手
校园文化“美”起来
双清区教育局以创建文明校园为契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各中小学充分利用活动室、板报、橱窗、走廊等宣传阵地,加强党史团史队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校园创建、道德模范典型的宣传,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传播文明理念、弘扬文明新风。各校结合实际,设计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旗等文化标志,组织开展运动会、科技赛、读书日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目前,双清区有市级文明校园6所,省级文明校园1所。
关爱成长心连心
阳光健康“笑”起来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推动文明校园创建的有力抓手,双清区教育局历来重视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筑心理健康家园。该局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师资,联合社会专业力量,对未成年人进行专业心理健康辅导。
首先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为此,双清区邀请心理健康权威专家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工作策略和技巧。截至目前,该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教师人数达1600余人。同时,该区积极探索构建“培训+实践+督导”模式的志愿服务体系与危机干预的工作模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全面提升该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其次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辅”“团辅”活动。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在全区中小学开展未成年人和家长的专业心理健康辅导志愿服务。通过团辅帮助未成年人
2023年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总结及经验汇报材料汇编2
本文2023-11-27 14:42:37发表“年终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439180.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