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心得体会及申论
2023年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心得体会及申论
7月下旬,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审计署等八个部委局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7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已有150多个医院院长书记落马,最近两名知名药企董事长被留置接受调查,肯定还会有人落马,更多的人在瑟瑟发抖惶惶不可终日。
记得2006年、2013年也搞过两次轰轰烈烈的整治医药腐败行动。每次都会强调“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不过无论是有关部门和媒体公开报道和披露的案例,还是寻常百姓的切身感受,好像效果并不理想。按照华东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魏昌东的说法,“医药腐败已经扎下了根,由小病变大病,乃至呈现出‘癌变’的趋势。”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某类现象或问题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那么一定是相关土壤和生态出了问题,如果不解决土壤和生态这个“本”,诸如整顿教育乃至于抓人之类的治标措施就犹如重复割草烧荒,场面看似壮观,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轮轮重复割草烧荒的结果不但不能改变生态,只能使土壤更加肥沃,来年野草更加疯长。
根治医药腐败,关键在于治本。医药行业固然有其特殊性,但事物总有共性。窃以为如何治本,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能否找准并抓住几个关键点下决心去做。本文根据我本人亲历亲闻及思考,谈谈几点浅见。
一、加大医疗经费投入我国医疗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及其在世界排名,相信国家相关部门比我清楚,不需要我费劲一一列出。医疗经费重点应该包括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和按人头划拨的经费。前几轮整治医药腐败都提出了医药分开的思路,但只要到各大医院走走就知道这个世界通行的思路停留在纸面上基本没有落到实处。医药分开落实不了的症结在于各级政府医疗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医院甚至大三甲医院都必须靠医疗器械、药品和耗材收入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和医疗设施设备的投入。
n年前整治医药腐败期间,某省排名第一的三甲医院一把手曾经跟我诉苦:医院编制是若干年前定的,多年来业务量增加了若干倍,医技护人员也相应增加了若干倍,但医院人员编制没有增加,人头经费也没有相应增加,医院拿什么养活这么多新增医护人员来满足患者就医需要?只能想法设法创收。
因为医疗投入严重不足,我等患者“有幸”成了医院创收对象,医药腐败、天价医疗负担和医患矛盾等等也就自然而然成为社会常态。分级诊疗不能得到很好落实,部分原因也在于此。
我想,国家和各地各级卫健委对全国各地公立医院编制、人头经费和医疗业务量的增加变动情况应该很清楚,医疗经费投入如果长期跟不上医疗业务增长,人员编制、人头经费与业务量的增长倒挂的问题不解决,医药分开和整治医药腐败就是一句空话,这次整治医药腐败效果如何也就不难预见。
二、限权放权加强对权力部门监督制约整治医药腐败重点不仅仅是医院,我看更关键的是有权决定进入医保的医药品种及其价格以及药品能否进入地方药店的权力部门。
我经常服用的脑络通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药,但是n年来问了无数扬州药店都基本上没有卖的。显然,扬州市的各家医院和药店是没有权力决定脑络通能否进入扬州医药市场的。相信国家批准生产但是不能进入扬州医院和药店的常规药品不会仅有脑络通一种。只要智商不低于平均数就能明白,药企如果想使自己的产品进入拥有458万人口的扬州市场,就得首先打通相关权力部门的关节,其次才是对扬州各家医院的相关人员攻关。
药品能否进入相关地方医保和医药市场是第一关,进入的价格同样决定药企利润大小和空间。换句话说,权力部门手中的权力魔杖变现金钱的能力远比医院院长书记和药品采购人员、开药方的医生大得多。
根据公开报道,国家卫健委委托开展的一项课题梳理过去十年涉及医疗领域的2900多例刑事判决书后发现,“涉及行贿受贿的判例,器械、药品和耗材分别占比40%、30%、20%左右,45%的行贿受贿行为发生在决策环节,49%的行贿受贿行动者在行政管理部门,正职领导占比达到30%。”这里提及的“行政管理部门”恐怕不仅是医院,其行贿受贿占比最高,可见如果不限制相关权力部门的权力,权力的运行不公开透明,对权力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没有有效监督制约,医药腐败就不可避免。如果整治医药腐败漏掉或弄错重点对象,整治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三、价格公开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大数据时代政府有关部门如果愿意,完全可以做到使任何医疗器械、医药和医疗耗材的生产厂家、价格都公开透明,同样政府部门和患者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了解掌握医疗器械和药品、耗材的性价比。
比如不同厂家生产的扑尔敏在网络平台上的售价相差十倍以上甚至二十倍,既然扑尔敏是国家批准生产的药物,理论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药品疗效应该大致相同,如果患者有权根据零售价格自主选择厂家产品,相信没几个人会“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那些高价药和产品自然会自降身价。
除少数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及耗材,绝大多数患者常用药品和医院常用医疗器械及耗材都不存在垄断性。即使是需要进口和有一定垄断性的产品,只要不允许使用单位指定独家或特定代理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竞争。试想如果没了“中间商”即数百万“医药代表”,信息公开透明,患者凭医生开的处方可以在药店或平台自主购买药物,医院医疗用的相关产品在患者结账时必须公开厂家、品牌及价格,还需要有关部门隔若干年就费劲来一次运动式“集中整治”吗?
医疗器械、药品和耗材生产厂家与品牌、价格做到公开透明,完全可以有效挤出价格水分,降低患者和医保负担,于国于民都有百利而无一害,但这就需要对医保报销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整治腐败,无论是医药腐败还是政法腐败,亦或是任何其他领域的腐败,投入、限权和公开是治本关键,但这无异于从相关权力部门“虎口夺食”,所以看似简单,做到很难。
坦率地说,指望权力部门都能够做到“不忘初心”,制订相关政策时自我限权、放权,恐怕不太现实。
所以任何领域的整治和反腐都必须从政策源头开始,制定政策和决定政策、执行政策的部门必须分开,并且扩大制订政策的参与范围,并且在决策前通过公开渠道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才有可能减少“政策腐败”。运动员和裁判员不能是同一个人,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然而真正做到却殊为不易!
2023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心得体会及申论(二)
医药领域反腐深入推进,多个医院领导应声落马。种种迹象表明,此次医疗领域反腐在力度和广度上都是空前的,是动真格的,旨在让患者获得更实在的好处。对此你怎么看?
我认为这次严查医疗领域贪腐的行动,在本质上跟教育行业推行双减政策,以及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我们党和政府站稳人民立场的生动体现。
对此,我具体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此次行动对我国国计民生大有裨益。
首先,这次行动有利于医生自身的长远发展。
部分医生可能会更加积极的去寻找合理、合规、合法的创收方式,比如开展多点执业,积极做医学科普等等。
那些有能力通过发明创造、知识产权、专利权等创收的医生,他的科研积极性会更进一步被激发出来,这样的生态变化无疑对整个医疗系统都是有益的。
其次,患者将深受其惠。
这次反腐后,没有了利益驱动,医生也会更加关注患者的疗效,而不被其他东西所干扰。一些高费用的安全无效药将会被清出,这无疑会极大地降低人民群众的就医成本。
最后,药企将重新回归创新驱动。
这次反腐也会使整个中国药品市场的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一批只
2023年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心得体会及申论
本文2023-09-12 09:52:54发表“心得体会”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437316.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