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莲花山“花儿”传承保护的建议及对策》发言提纲

栏目:发言稿发布:2023-04-17浏览:2931下载165次收藏

《莲花山“花儿”传承保护的建议及对策》发言提纲

文/马晓春

 花儿是流传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川地区的不同,花儿的演唱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等流派。莲花山花儿属于“洮岷花儿”的北路派,流行在莲花山附近的汉、藏群众中。莲花山花儿演唱形式一般为对唱,一问一答,歌词即兴创作,唱词丰富,曲调悠扬,具有节奏明快、情真意切,语言动听朴实等特点,具有极强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艺术价值、科学实用价值,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国内外学者称为“西北之魂”“西北百科全书”和“活着的诗经”。2004年10月,康乐县莲花山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于“中国花儿保护基地”称号。2006年5月20日,莲花山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称为 Ⅱ-20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2009年,甘肃“花儿”(莲花山花儿)荣登联合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 《康乐县志(1986——2005)》载:自唐、宋以来,莲花山地区为吐蕃民族聚居地,吐蕃民俗文化影响十分深厚,吐蕃“踏歌”是花儿源头。莲花山地区的汉族群众中有一部分是历史上汉化了的吐番人,其民情、习俗部分延续了下来。在莲花山地区流行着丰富多彩的劳动号子,其中碾场号子在宋代吐蕃“踏歌”中孕育,在汉族“牛拉拉”等曲调中完善,在长期渐进演化过程中逐步成型,成为传唱在洮河中、上游地区,汉、藏、回、土等民族群众中的一种山歌。

   莲花山花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具有曲调悠扬,节奏鲜明、声律合拍、刚柔兼济、歌词即兴创作。情真意切,抒发酣畅、文彩飞扬、语言动听朴实等特点。在演中或是一个人如泣如诉地叙说个人的哀怨,或是通过独唱、齐唱、对唱的形式,共同抒发激情,这是其他民歌和“花儿”中少见的。在演唱中,对歌的双方各有歌手四、五人,其中有一个思路敏捷、出口成诗的人担当“串班长”或叫“串把式”,来负责现场编词,有两三个歌喉嘹亮的歌手担任独唱,分明叫“头腔”“二腔”“三腔”,如果串班长本人噪子好,那么头腔则由他(她)兼任,待唱到尾声时,“花呀,两叶儿”由集体齐唱,共同结束。               

   莲花山“花儿”从内容上分有“整花”和“散花”。“整花”就是叙述整个故事或完整内容的“花儿”;“散花”就是即兴题材的内容。从形式上分有“单套”“双套”之别。单套“花儿”一般是指三句、四句一首的“花儿”;双套“花儿”就是四以上,五句、六句一首的“花儿”,六句以上的很少见。不论是“单套”“双套”“花儿”,每句都是五字、七字不等,也有十字、十一字的,每句都是单字尾,比较自由。

   莲花山“花儿”常有一些垫词、垫句,如“亲戚们”“乡亲们”“阿姨们“莲花山的老唱家”“一转山的莲花山”等等。在演唱中,三个独唱的人每人都加垫词、垫句,主词实际只有三句,若三人都不加,主词就是六句;有的加,有的不加,就是四句、五句的结构,所有这些,都和歌手的演唱技巧分不开,特别是在一组歌手有男有女时,男声就得用“假声”唱,这样听起来自然和谐。                 

自2007年以来,康乐县开展莲花山花儿会抢救性记录和传承保护发展活动,包括举办花儿歌手培训班、举办莲花山花儿演唱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宣传活动、建设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传习所、非遗资料、刊物的征集、印刷、非遗展厅的建设、器材设备购置等。重点对花儿传承人每年给予一定资金帮扶,并积极上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关补助经费,抽调业务骨干开展莲花山花儿专项普查工作,进一步了解莲花山花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莲花山花儿会保护规划》,为莲花山花儿会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康乐县莲花山花儿总体上传承保护到位、传播发展良好,传承人传承群体较多,核心内容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和继承,具有较好的传承和传播发展能力。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承人断代问题凸显。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如流行音乐对民间音乐如花儿的冲击,莲花山花儿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在改变,年轻人大多对花儿不感兴趣,缺乏感情。随着外出务工急剧增加,农村年轻人绝大部分都进城打工去了,导致花儿的爱好者及歌手都纷纷远离故土,花儿传承后继乏人,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野曲之名对人民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花儿是一种野曲,甚把对花儿的痴迷误认为是不务正业。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使花儿的传唱者呈更趋减少的态势。

(二)花儿传播渠道狭窄。众所周知,莲花山花儿是用方言演唱的一种民歌,就连当地很多人听不清楚唱的内容,外地人更听不懂,只能听听曲调,无法了解歌词内容。花儿传播仅依靠一年的花儿会和其他活动的花儿会演唱节目,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花儿的普及与传播。忽略了花儿的基础传播途径,即没有通过学校进行花儿的课堂教学。

(三)研究实践结合不紧。对花儿学术研究的现状是,个别爱好者只是研究,不太会唱花儿,而且大多数研究者生活生长在县城,得到的资料大部分是二手资料,加之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一样,这就导致所得的资料有失偏颇。而唱把式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很难从宏观上把握花儿发展趋势,对花儿创作也缺乏时效性。

   (四)花儿创新包装乏力。在演唱的过程中,原生态的唱词大多数人听不懂,这样传播的范围小,而且与高度发达的舞美、灯光等的结合不够,很难开创出花儿便于传唱的新形式。    

    如何让莲花山花儿成为全面提升“花儿故乡 生态康乐”的一张文旅名片?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加强莲花山花儿保护。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采取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等方法。对于濒临消失的莲花山花儿歌词、资料,要实施抢救性保护,记录、整理、保存资料和成果,建立完整的物、文、图、声、像等档案库、数据库。对于莲花山花儿资源丰富,形式和内涵完整、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较好的村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莲花山花儿保护区。

(二)进一步加强莲花山花儿传承。组织优秀莲花山花儿“串班长”、传承人和歌手,通过传承基地、展示平台、公益讲座,让莲花山花儿进乡村、进广场、进校园(编写校本教材)等方式,进行常规性或不定期的成果展示,解决莲花山花儿断代的问题。重点建立有一定活动范围和示范作用的传习所,鼓励和扶持传承人。加大花儿传承保护宣传力度,充分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形成政府、企业、民间都来参与支持花儿传承保护、传播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推动花儿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

(三)进一步建设莲花山花儿博物馆。在各花儿会场建立集研究、培训、表演于一体的莲花山花儿传习所的同时,建设承担记录、研究、传承、传播、利用的职能的莲花山花儿博物馆,将莲花山花儿记下来、传下去、活起来。具体可集展览展示、制作表演、收藏培训、体验传习、研究保护等于一体,通过实物、图片、音视频等方式,将其建设成为康乐的旅游文化名片。展示馆要同步推进数字化保护,加强相关技术装备配置,逐步把莲花山花儿保护传承拓展到大数据领域。

(四)进一步扩大莲花山花儿知名度。在唱词、唱法上进行创新,提高审美观,适当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接轨,通过多种方式在新媒体广泛宣传推介,并全方位展示莲花山花儿渊源、特点、价值、传承、成果等。利用新媒体平台介绍莲花山花儿的渊源、特点、价值、代表性传承人及工作成果等,让莲花山花儿走进大众视野。此外,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培训、比赛、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莲花山花儿在世界的知名度。将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莲花山花儿会举办成国际性的莲花山花儿艺术节,举办大型的莲花山花儿研讨会,向全世界非遗研究者、学者、游客全面推介莲花山花儿,研发花儿文创产品,全面推动花儿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擦亮打响“花儿故乡 生态康乐”文旅品牌。

《莲花山“花儿”传承保护的建议及对策》发言提纲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