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先进事迹材料

栏目:事迹材料发布:2022-11-26浏览:2703下载122次收藏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我与花儿的故事 文/马晓春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哈自家……”,虽然自己上不了台,唱不了花儿,但是赶会场访歌手,查资料写花儿,是我为之努力、孜孜不倦的爱好和追求。恰巧临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花儿》主编张晓东先生约稿,于是,抽时间整理我与花儿的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小学初中的我,每年莲花山花儿会期间,总是与同学们结伴,或骑着自行车,或搭乘农用四轮车,从莲花山下的唐坊滩到王家沟门,再到紫松山,花儿会场移到哪里就跟着浪到哪里。看着男男女女手拿彩扇、打着花伞,马莲绳绳拦路对歌的情景;听着他们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花儿,我迷失在花儿的海洋里情不自拔。农忙时,跟着大人劳作,听着庄稼地里传出醉人的花儿声,不由得跟着哼唱。庙会山坡,看着男女扎堆对唱,凑到跟前聆听。觉得不过瘾,买盘花儿磁带装在录音机里,听着花儿做作业。后来,参军入伍、工作成家,渐渐淡忘了花儿。二十一世纪初期,从事文字工作的我,采写的新闻经常见诸于报端,创作的文学作品不时在县广播站播出,并在县文化馆主办的《莲花山》上刊登。《莲花山》刊登的《“死罪唱成活醉”的“唱把式”景满堂》《一代花魁“穷尕妹丁如兰》《莲花山花儿唱进中南海》等文章,使我被花儿魅力所吸引,被老一辈花儿艺术家传承花儿的精神所感动。雍诚、丁作枢等老一辈花儿研究者撰写的文章和唱词,使我百读不厌,受益匪浅。从此,我又彻底爱上了花儿。 资料是创作的要素,深挖是研究的根基。利用主编志书资料的机会,我一头扎进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档案馆,查文史书籍、非遗资料、花儿书刊,废寝忘食,摘抄细研。经常到莲麓镇、景古镇访“串班长”“唱把式”,促膝长谈,挖掘精髓。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收集了10万多字的第一手资料,编纂成3万多字的莲花山花儿章和花儿人物,录入《康乐县志(1986——2005)》《康乐年鉴》,使莲花山花儿首次进入史书。同时,尝试创作莲花山花儿题材的各类文章。当首篇作品《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发表在《民族日报》后,又被媒体大量转载,我倍受鼓舞,信心更足。截至目前,我在《中国花儿》《甘肃经济日报》《民主协商报》《民族日报》、四川文化网、甘肃广电总台视听甘肃、中国甘肃在线等发表花儿文章1250余篇。《莲花山麓花儿红》《花儿为什么这么红》《莲花山“花儿”》《莲花山“花儿”的艺术特色》《莲花山花儿源流特征及传承保护之我见》《绽放的民俗之花——莲花山“花儿”》《痴迷花儿终不悔》等,我的一大批反映花儿题材的文章,或见诸于报端,或获得各类大奖。于是,一鼓作气,编著出版了个人文学集《心灵的放歌》《文苑花絮》《划过指尖的流年》等,设章记述莲花山花儿。从2019年开始,我在编辑的《康乐》刊物中,开设了“花儿研究”栏目,刊登大量有深度的花儿文章和唱词。创办了《胭脂湖文艺》微刊和今日头条《文艺风向》、百度《文化视界》,开设了“花儿人生”栏目,广泛刊登花儿题材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推介、传承保护了花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2015年10月,我被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到县宏星花儿艺术团、莲花山花儿传承示范团体进行了采访;2017年7月,我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应邀参加了中国民协第十八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2018年7月,我采写的通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先进事迹材料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