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强度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11浏览:2186下载186次收藏

冯彦++祝凌云++张大红

摘要:基于sdm运用matlab和geoda测度细化产业结构对我国30个省碳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碳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性和路径依赖性。其中对碳强度的影响,交通业(0899,最为显著)>工业(0372)>建筑业(0316)>第一产业(0083)>商业(-0246),整体上看,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降低碳强度;同时现今碳强度更易受交通业、工业和建筑业的正影响和商业的负影响。因此降低此三类产业占比,增加商业占比,并配合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有利于降低本地区和周围地区的碳强度。

关键词:碳强度;产业结构;sdm;空间自相关性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7.03

中图分类号:f264;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7-0011-05

spatial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feng yan, zhu lingyun, zhang dahong

(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d on spatial durbin model,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influence of refined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ese 30 provinces via using matlab and geoda. the result of which demonstrates carbon intensity has significant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clustering and path dependence.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transportation on carbon intensity is most obvious (0.864) > industry(0.372) > construction(0.316) >primary industry(0.083) >business(0.246). overall,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carbon intensity, andnowadays carbon intensity is more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transportation, industrial and construction and reduced by business, thereby reducing proportion of three industry,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business, using energysaving and energy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can reduce carbon intensity effectively.

key words:carbon intens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sdm;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當前,我国针对环境问题已提出建立环境追究责任制的要求,并于2015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2030年碳强度要相对于2005年下降60%~65%。

基于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环境相关研究正逐步深入,其中不乏关于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研究。综合国内外研究,主要包括:(1)指数分解法。学者们主要利用kaya恒等式分解得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测度影响程度[1]。(2)结构分解分析法。主要和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2]。(3)回归分析法。第一类为关于ekc假设的验证及讨论,许多学者探讨了碳排放是否存在ekc曲线及预测[3],如salih分析得出表明旅游业发展和碳排放之间存在ekc关系[4]。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学者摒弃了ekc模型,研究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5]。第二类为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6],如yanan等人得出能源强度是影响发达地区碳排放的最大因素,工业化、人口和单位gdp对不发达地区的影响程度更大[7]。

实际上,当今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的是贸易的互通有无、大量的进出口和外商投资,这样就忽略了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转嫁”效应以及“污染天堂”假说中提到的污染避难,模型偏差难以避免,从而降低了结果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因此,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研究细分产业对碳强度的影响大小,同时考虑经济一体化进程背景下污染呈现的空间依赖性,判断和甄别碳强度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比较产业结构变化前后碳强度的影响因素差异,最终选取合适的模型研究细分产业对碳强度的影响,并就减少碳排放和实现中国的自主贡献目标提出建议。

33空间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331非空间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传统和稳健的lm检验可判断sem或slm哪个更为合适,由表3可知,传统和稳健的lm检验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没有空间滞后被解释变量的原假设。双固定效应模型稳健的lm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没有空间自相关误差项的原假设,除此之外,其余检验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且似然比检验时间固定效应得出,时间固定效应的估计值为339009(p=0000<001),表明可以选择时间固定效应模型。

wald和lr检验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γ=0和γ+ρβ=0的原假设,因此必须拒绝sem和slm,选择sdm。 hausman检验结果(估计值为17623,p=0000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强度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