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广西大瑶山地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区和构造环境的制约

栏目:城建环卫发布:2022-11-11浏览:2771下载247次收藏

刘彦兵,刘春发*,屈海浪,翁仲才,徐立为,王化奇,蒋正锋,黄 冲,吴炎潞

(1. 北京金有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 2. 贵港市金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 贵港 537100)

0 引 言

华南板块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东临西太平洋,北邻秦岭—大别造山带,西接滇藏造山系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三江造山带,是中国重要的地质单元。华南板块由西北侧的扬子陆块和东南侧的华夏地块组成,二者在新元古代之前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在岩石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扬子陆块具有双层变质基底,下层为中深变质基底,上层为浅变质基底,其上部为统一的显生宙沉积盖层。华夏地块元古代基底由武夷、云开等多个中小地块拼贴而成,主要岩性为新元古代泥砂质碎屑岩夹火山岩、岩浆岩及碳酸盐岩,出现少量的古元古代岩浆岩和中元古代沉积岩。目前普遍认为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中,随着古南华洋的闭合,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沿江山—绍兴断裂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早古生代华南经历了郁南运动(530~480 ma)和广西运动(470~380 ma)两次造山作用,造成寒武系—志留系不同层位缺失并引发了岩浆活动与变质事件。泥盆系不整合覆盖于下古生界之上,形成了华南地质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构造转换界面之一。前人对该构造转换界面之下的下古生界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该构造转换界面之上泥盆系的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构造背景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构造转换界面上、下地层的综合对比研究。碎屑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有效指示源区古风化条件、物源区和沉积构造环境等,因此,深入研究构造转换界面之上泥盆系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源区古风化条件、物源区和沉积构造环境,对深入讨论华南板块大地构造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大瑶山地区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地处凭祥—大黎断裂南缘,受加里东期构造运动影响,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不整合覆盖于寒武系之上。前人对研究区内新元古界和寒武系开展了较为充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岩相古地理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然而,目前仅有少量莲花山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报道,缺乏地球化学数据,制约了对物源和沉积构造环境的研究。本文以广西大瑶山地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碎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物源与沉积大地构造背景,为华南板块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约束。

1 区域地质背景

桂东大瑶山—大明山隆起带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凭祥—大黎断裂南缘,西北部为扬子克拉通南缘的桂北地区,东南部为云开古陆(图1)。区内最老地层为零星分布的新元古代南华系,岩性主要为青灰色细粒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板岩。震旦系培地组整合沉积于南华系之上,顶部和底部岩性以硅质岩为特征,中部岩性主要为灰绿色板岩和千枚岩。早古生代地层以寒武系为主,主要出露于大瑶山—大明山隆起区中部,自下而上可分为小内冲组和黄洞口组,为一套具复理石建造的碎屑岩系。寒武系小内冲组和黄洞口组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含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等,属半深海相沉积,构成了大瑶山、大明山复式背斜的核部。受早古生代郁南运动(530~480 ma)和广西运动(470~380 ma)影响,奥陶系仅在大明山小面积出露,其岩性为一套陆源碎屑岩,底部为砾岩夹火山碎屑岩和中性角斑岩,其余地区缺失奥陶系和志留系。研究区泥盆系围绕着大瑶山—大明山隆起带大面积出露,与下伏寒武系黄洞口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下泥盆统以碎屑岩为主,自下而上分别为莲花山组(洛赫考夫期)、那高岭组(布拉格期)、郁江组(早埃姆斯期)和莫丁组(晚埃姆斯期)。从西南到东北,寒武系不整合界面之上沉积的泥盆系时代逐步变新,表明沉积作用是从西南部率先开始,逐步向东北部推进。莲花山组作为不整合界面之上首个沉积地层,为一套陆相—滨海相碎屑岩,底部见厚层状底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和硅质岩,出现少量花岗岩砾石,向上以紫红色和暗紫色砂岩、粉砂岩或泥岩为主,韵律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十分发育。中、上泥盆统与下泥盆统整合接触,主要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出现泥岩夹层。区内还出露有石炭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前者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后两者主要是陆相碎屑岩。

左上角小图引自文献[22];主图引自文献[23],有所修改图1 华南板块大瑶山—大明山地区地质简图fig.1 sketch tectonic map of south china block and geological map of dayaoshan-damingshan area

区域断裂构造整体呈现ne向,主要有荔浦断裂带、凭祥—大黎断裂带、灵山断裂带、博白—岑溪断裂断等(图1)。大瑶山地区加里东期岩体出露面积较小,以岩株和岩枝为主且成群成带分布;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成岩年龄集中于470~430 ma,与广西运动时限(470~380 ma)近乎一致。燕山期岩体以花山—婆姑山岩体、平天山岩体和龙头山岩体等为代表。平天山岩体西部出现少量的燕山期脉岩霏细斑岩和电英岩脉。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采集广西大瑶山隆起龙头山地区莲花山组砂岩样品11件。其中,4件样品(zw-4、zw-5、zw-6和zw-7)采自龙头山地区西部(23°08′58″n,109°28′45″e),7件样品(h-9、zw-10、zw-13、zw-14、zw-46、zw-52和zw-54)采自龙头山地区东部(23°10′25″n,109°35′48″e),位置见图1。

对11件样品开展岩矿鉴定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其中,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在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测试中心完成。样品经过筛选、去污、粉碎、烘干、球磨等步骤,得到200目岩石粉末50 g。主量元素分析采用固态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仪器型号为shimadzu xrf-1800,采用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及中国国家岩石标准库bcr-2和gbw07105标样来监测实验准确度,分析精度优于5%。微量元素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分析,分析精度优于5%。具体分析方法和流程参见文献[28]。

3 结果分析3.1 岩相学特征

广西大瑶山地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样品包含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和中粒石英砂岩,长石整体含量低。7件样品为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图2(c)],具砂状结构,碎屑颗粒粒度以中砂(粒径为0.30~0.50 mm)和细砂(0.05~0.25 mm)为主(体积分数大于85%),伴有少量粉砂(0.01~0.05 mm)和粗砂(0.5~1.0 mm)(体积分数少于5%),分选中等。碎屑通常为次棱角状—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石英(体积分数为80%~90%)和长英质岩屑(5%~15%),长石较为少见(

广西大瑶山地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区和构造环境的制约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