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配套机制研究

栏目:城建环卫发布:2022-11-11浏览:2331下载274次收藏

禹文芳 刘晓丹

(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山东 青岛 266590)

0 引言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目前普通本科院校数量为1 270所,工科院校为383所,占比30%;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理工科院校毕业生数为283.09万人,在校生数为1 178.32万人,预计毕业生数为308.56万人。工程教育质量在我国所处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会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全局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我国高校在工程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在工科专业办学理念方面,与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差距,校内质量保障特别是持续改进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工科毕业生在国际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链与国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如何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地方工科院校特点及学生出国意愿的影响因素,然后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围绕国际工科人才培养“硬”配套和“软”配套两个中心分析如何构建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配套机制。

1 地方工科院校特点及学生出国意愿的影响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地方工科院校为了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以发展特色求生存、促发展,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色。经过40多年的探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地方工科院校的主要社会服务职能,为地方工科院校打上了鲜明的区域特色。以上两个特色对地方工科院校学生的影响是好就业、就业前景好,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学生在不需要出国的情况下,依然能轻松就业,就导致学生对出国留学的关注度低、内生动力不足,再加上经济受限、国际局势、新冠肺炎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出国留学的意愿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学生出国留学意愿作为影响国际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未来国际化人才的就业能力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最新研究表明,国际化人才就业能力包括专业和方法能力、社交能力、个人素养、经验和附加资格四个维度。其中,专业和方法能力中包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社交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其他国家文化和习俗的理解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特别体现在与不同国家同事的协作与沟通能力,个人素养包括在国际化环境中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经验和附加资格包括外语能力、国际经历等。出国留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对以上四个维度的构建。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出国学习积极性也是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

2 推拉理论(push-pull theory)的概念

推拉理论最早由19世纪美国社会学家莱温斯坦提出,并应用于人口迁徙流动研究,他主张人口流出地“推力”因素占主导,人口流入地“拉力”因素占主导。直至20世纪,西方学者们逐渐将推拉理论应用于学生的国际流动研究。后来有学者将推拉理论在学生国际流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创新,将影响学生出国留学的因素分为客观驱动因素和主观驱动因素,客观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地方/高校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个人教育背景、能力(包括家庭经济、学习和跨文化适应等能力);主观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留学意愿、教育和社会要求、社会价值观等,并认为留学决策是客观驱动因素和主观驱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分析主客观因素推拉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工科院校的特点,将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配套机制分为“硬”配套和“软”配套。“硬”配套是指政策性强、可量化的配套措施,与客观驱动因素相对应;“软”配套是指难约束、难以量化的配套措施,与主观驱动因素相对应。

3 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硬”配套3.1 多层次的经济资助体系

有学者对影响大学生出国留学意愿的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经济条件是制约学生出国留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构筑多层次的经济资助体系是促进学生出国交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学生出国留学的资助渠道可以分为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市级层面、学校层面等方面的资助。国家层面的资助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项目形式开展的留学资助,资助力度大,竞争激烈,但重点资助领域以工科为主,所以对地方工科院校的优秀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选择。省级层面的资助以省教育厅开展的项目资助为主,资助对象多为研究生,资助力度较国家层面的要小一些,但能争取到的名额比国家级资助要多。市级层面的资助以市教育局开展的项目资助为主,此类资助很不均衡,要根据城市的经济状况和对国际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会设置此类奖学金。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置了留学奖助金,并制定了规范的管理办法,属于普惠性奖学金,学生的受众面最大。学校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学生发布相关信息,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咨询,让多层次的经济资助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好作用。

3.2 完善的外语培训体系

在对影响大学生出国留学意愿的调查中,外语水平是影响学生出国留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完善的语言培训体系是提升学生外语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大学英语多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教学目标和导向,并不适用于出国留学。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外语培训体系,为想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外语培训服务,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可以有效克服制约学生出国留学的不利因素。

3.3 明确的政策倾斜措施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2020年6月,国家印发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再次强调将继续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教育部在2017年印发的《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高校在制定本校推免生遴选办法时,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将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情况纳入推选生遴选指标体系。学校在制订评优、推免政策时,可以对具有海外留学或实习经历的学生做一些适当倾斜,既能与国家政策相统一,又能起到激励作用。

3.4 国际化的校园环境设施

国际化校园环境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实施双语管理与服务,比如对校园、教师、学生餐厅、宿舍等硬件设施进行双语标识,文件与信息能够双语发布。在硬件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融入更多国际化元素,比如在教室中设置更多的自由学习区域和小型研讨间,以适应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校医院也应满足国际化需求,医院标识实行双语,医务工作者能与国际师生平等对话等。充分发挥国际师生对校园国际化氛围的辐射作用,开展促进中外师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活动、社区课堂等,为跨文化交流搭建交流互鉴平台。充分发挥典型留学案例的激励作用,定期组织成功留学返回师生开展专题讲座,分享留学经验,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自己的留学理想。国际化校园环境的营造取决于全体师生的国际化能力水平,对各类人员开展必要的国际化培训是必由之路。

4 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软”配套4.1 浓厚的国际化意识

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源于意识,只有具备浓厚的国际化意识,才有主动开展国际交流的意愿。首先,顶层设计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的办学格局,才会调动促进国际化的相关因素。其次,教师应具有国际化意识,并能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最后,学生应具有国际化意识,能主动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

4.2 良好的国际化能力

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具备国际化能力。鼓励外语水平、学术水平高的授课教师为学生开设双语课程和国际化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最新的学术前沿,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出国学习做一些铺垫性工作。管理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能力,能提供专业化的咨询和服务,在学生准备出国留学的过程中提供有力支撑,在学生留学期间做到有效跟踪管理,在学生结束留学后提供学分认证、学历认证等配套服务。

4.3 厚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自古以来在激励个人斗志、凝聚民族力量、维护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巨大作用。全球化背景下,更要注重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鼓励学生胸怀远大,在国际舞台中历练家国责任与家国担当,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把家国情怀融入不懈的个人奋斗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中去。

图1 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配套机制

5 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复合型国际工科人才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地方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工科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重视高等工科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硬”配套和“软”配套“两手抓”,形成比较健全的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配套机制,双方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更有效的地帮助学生实现跨国流动,提升国际化能力。

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配套机制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