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缓释肥占基肥比例对单季晚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22-11-09浏览:2142下载200次收藏

张金萍,陈照明,王 强,*,马军伟,俞巧钢,叶 静,马进川,孙万春

(1.浙江农林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合理施用氮肥是实现水稻稳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受到规模化种植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生产中不合理施肥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不仅降低肥料利用率,而且带来氮素径流损失、气态损失等环境污染风险。缓释肥具有养分释放缓慢、养分损失少的特点,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渐增加,在节省追肥劳动力成本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刘兆辉等研究表明,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增幅分别在3.1%~31.7%和6.2%~86.6%。

基于缓释氮肥的轻简化施肥技术能促进水稻生长,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一类实用性较强的氮肥管理技术。缓释肥一次性施肥技术在减少追肥次数、实现轻简化施肥的同时,还能有效供给水稻生长后期的氮素供应,保证水稻产量。傅丽青等研究表明,缓释肥处理的水稻成穗率比常规处理增加5.93%~6.19%。张敬昇等研究表明,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40%控释氮肥与60%尿素掺混一次性基施的水稻产量、穗粒数与千粒重分别提高11.00%、13.79%和8.43%。田昌等研究表明,与常规处理相比,缓释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可提高10.8%~20.5%。ke等研究表明,与常规处理相比,缓释肥一次施用的水稻产量和氮素回收率分别提高了3.4%~8.5%和6.0%~24.5%。

在缓释肥一次性施肥或者类似的轻简化施肥模式中,通常会增加基肥的用量和比例,通过提高基肥养分利用效率来保证水稻生长后期的养分供应,从而减少后期追肥次数。但基于水稻氮肥运筹的研究结果表明,前期氮肥的过量投入会造成水稻无效分蘖数增加,从而降低养分利用率。目前,涉及一次性施肥对水稻分蘖动态影响的研究较少,一次性施肥是否增加了水稻的无效分蘖数也无一致结论。侯均昊等研究表明,控释天数为80 d的缓释肥一次性基施,能够稳定生育期穗数;而魏海燕等研究认为,缓释肥一次性施肥处理的水稻成穗率低于常规施肥。基于此,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缓释氮肥施用对水稻分蘖、成穗率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以期为水稻轻简化施肥技术探索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

盆栽试验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温室进行。供试水稻土采自浙江省长兴县,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基本理化性状如下:ph值6.09,有机质17.3 g·kg,全氮0.99 g·kg,碱解氮63.00 mg·kg,有效磷10.31 mg·kg,速效钾113.50 mg·kg。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共设5个处理:n0,不施氮;cf,常规施肥,氮肥在基肥、分蘖肥、穗肥中的施用比例为4∶3∶3;20%srn,氮肥全部基施,其中,20%的氮用缓释氮肥提供;40%srn,氮肥全部基施,其中,40%的氮用缓释氮肥提供;60%srn,氮肥全部基施,其中,60%的氮用缓释氮肥提供。各处理的磷肥和钾肥施用量相同,分别为60 kg·hm和90 kg·hm,经换算后,在试验条件下,每盆的实际肥料投入量分别为6.76 g和2.01 g,全部基施。各处理的氮肥运筹方式详见表1。

表1 各处理的氮肥运筹

试验于2020年6月30日—11月8日进行。试验容器采用封底的长方形框体,长、高约0.3 m,宽0.2 m。各处理按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

将野外采集的水稻土自然风干后过2 mm筛,根据稻田土壤自然容重,每框装23.15 kg土壤,填土高度为21.5 cm。在填土过程中,掺入各处理相应的肥料。填土结束后,对框体持续灌水,保持土壤表面4~5 cm的水层,静置36 h后,若水面无明显下降,视为土壤已达水分饱和状态。于分蘖末期,进行1周的晒田处理。其他时期均定期补水,保持土壤表面有4~5 cm的水层。为使各处理的水分和株数一致,每框均选用长势基本一致的6株水稻秧苗进行移栽定植。

供试水稻品种为单季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

供试缓释氮肥为包膜尿素缓释肥,商品名为母粒,用树脂材料包膜,膜上有微孔,吸收水分后压力变大,然后养分缓慢释放,释放周期为90 d,缓释氮含量为43%。

除缓释氮肥外,试验所用的氮、磷、钾肥分别为普通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均为市售产品,生产厂家分别为灵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金华市江南化肥厂和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有效养分(n、po、ko)含量分别为46%、12%和60%。

分别于6月30日、7月7日和8月13日施基肥、分蘖肥和穗肥,于10月29日收获。

1.3 调查与取样

1.3.1 水稻分蘖数

从移栽后第7天开始,对每一盆栽种的6株水稻苗进行调查。自移栽后第10天开始调查分蘖数,每5 d调查1次,至移栽后80 d。计算各时期单株水稻茎蘖数,并绘制茎蘖动态图。

1.3.2 植株样品采集

在水稻关键生育期(分蘖盛期、孕穗期、成熟期),每盆随机采集植株1蔸,将其分为根、茎秆和谷物3部分,分别放入尼龙网带中,带回实验室清洗干净后,于烘箱中105 ℃杀青30 min,80 ℃烘至恒重,称重,记干重。样品粉碎过60目筛,用于全氮含量测定。

1.4 样品测定方法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参考《土壤农化分析》中的方法测定。具体地:土壤ph值采用玻璃电极法(土水质量体积比为1∶2.5)测定,有机质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采用凯氏消解蒸馏滴定法、碱解扩散法、bray法(供试土壤为弱酸性土)和chcoonh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

参照dobermann等的方法,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植株样品或土壤样品0.005 00 g或0.020 00 g,采用vario isotope全自动元素分析仪(德国elementar)测定样品氮含量。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参照文献[18]中的方法计算氮素表观利用率。

所有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进行整理,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有显著(

缓释肥占基肥比例对单季晚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