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实践及启示*
李小红 杨文静 经建坤
一、引言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鲜明特征,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需求升级。未来学生的国际化不再仅仅依靠出国出境,可能是依靠吸引优秀国际人才入境,通过国际生来源的多元,在本土生源与国际生源的交流中实现文化的碰撞、跨文化和国际性教育。要实现在地国际化,高校需要将国际和跨文化维度整合到其所有正式和非正式课程中,鼓励学生发展全球思维、跨文化技能和国际理解,通过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学习来提升自身能力。因此,支持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相关政策,须囊括机构策略、国际课程、学生融合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将是今后学界关注的新课题。
后疫情时代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有望重组,我国学生流出趋势减缓,而吸引世界优秀学子的可能性变大,一种学生“国内留学”的新模式已经开启。因此,满足学生在地国际化的需求,保障在地国际化的质量,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道路上,我国需要批判性借鉴国际经验,同时体现本土特色。传统以西方高等教育强国为代表的招收跨境流动学生的模式,不太适合当今及未来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趋势。马来西亚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策略,鼓励国内私立院校与欧美名校“课程转移”合作办学、引进全球一流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将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本土化,既满足了本国学生“在地留学”的需求,又吸引了各地的优秀学子赴马留学,在本土生源与国际生源的交流中实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如今,马来西亚是全球十大留学生目的国之一,其高等教育质量获得了国际认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全球第九。分析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实践,可为学界关注新的国际化模式、开展更具创新性的研究提供新视野,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战略的落实提供启示。
二、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政策规制与城市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亚洲高等教育的报告中强调,马来西亚东西方文化交融、国际学校的性价比高、全英文教学语言和生活质量高。马来西亚利用这一优势,也在政策规制与城市服务等方面为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提供保障。
(一)政策引导与立法保障并重,确立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重要地位马来西亚政府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有赖于高等教育,因此政府着力于高等教育的变革及其国际化发展。1991年,马来西亚政府提出了建成全面发达国家的“2020宏愿”,该宏愿针对教育领域特别指出:将马来西亚打造成“亚洲国际教育基地”(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asia),努力使马来西亚从高等教育输入国转为输出国。2007 年,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颁布《面向2020国家高等教育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区域卓越教育枢纽”,并将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七大重点之一。2010年,马来西亚正式将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定位为经济转型计划和国际教育枢纽的重要部分。2011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发布了《2011 年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从教师国际流动、学生国际流动、课程开发和社会参与等七个方面论述了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国家政策,为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指导。2018年在“迈向世界”的高等教育国际会议上,马来西亚教育部代表提出,计划在2025年把马来西亚建设成为拥有25万国际学生的区域教育中心。
马来西亚政府还通过立法来确立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地位。上个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通过颁布《1996年教育法》(修订案)、《1996年大学和学院法》(修订案)、《1996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1996年国家认证委员会法》和《1996 年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法》,从高校办学、管理、质量等多方面奠定了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合法地位。《1996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对私立高校的成立、注册、管理、课程设置、学位授予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并鼓励私立高校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成国际项目合作、开发国际课程、吸引国际留学生。
(二)建立与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保证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质量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持续国际化发展的根本保障,马来西亚主要从三个方面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保体系。
一是建立专门机构来保障高等教育的高质发展。马来西亚政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是马来西亚学术资格认证署(malaysian qualifications agency,mqa),mqa负责对全国的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全面保障。政府规定,马来西亚所有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需经教育部及mqa的双重核准来保证课程质量,这一举措也成为该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教学质量的立足之本。2010年,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开发出私立学院素质评估系统(my quest),评估涉及学生质量、教学计划、毕业生情况和其他资源管理几方面。当前,该系统也是高等教育部致力于提升全马高等教育水平关键业绩的重要标准。健全的质量监督机制和科学的评估系统保证了与国外教育合作项目的质量,更多的国外名校也愿意将课程设置在马来西亚各私立学院,并且长远发展。
二是通过立法来制裁违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行为。马来西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高校资格认证、课程审核、教师素质、文凭授予等各方面均做出具体规定,并对违反规定者实施严厉的法律制裁。如《1996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规定:在马来西亚成立私立高校、国外大学分校均需得到高等教育部长的审批或邀请;私立高校以及其与合作院校开设的课程及其培训项目均需部长批准,违反上述规定者均属犯罪,经定罪后均处以不超过200,000令吉(约33万人民币)的罚款,或监禁不超过两年,或两项并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高校弄虚作假,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奠定了法律基础。
三是高校质量保障措施落地化。马来西亚公私立高校都视质量为生存之基,它们都在外部质量保障的框架下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内部质量保障规章制度,并在内部设置专门的质保机构来监控本校教育质量和接受外部质量检查。以马来西亚大学为例,其在学校内部设立了质量认证处,设计了一个基于国家、国际标准并具有自身独特质量标准的质量保障框架,其认证过程涵盖学校的所有部分,包括教与学、人力资源的研究与支持服务、基础设施和资产、财务、金融、商业化、学生事务、图书馆功能以及运动文化服务等方面。2007年,其质量保障体制获得了mqa授予的自主认证资格,并通过采取审慎的步骤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经验。
高等教质量保障体系为马来西亚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质量,实施在地国际化方案“托底”,通过合作办学获得的学位能得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的许多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可。
(三)提升国内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为国际国内学生融合做服务一个城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所在国或所在地区整体发展状况直接关联。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集“花园城市”“购物天堂”“旅游胜地”“世界博物馆”等美誉于一身,汇东方文明与西方色彩等多元文化于一体,拥有全球第九好的机场,学生们很容易去附近的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甚至去更远的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旅游。众多低成本航空公司也为学生提供经济实惠的旅行。马来西亚政府欢迎和鼓励外国投资,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国际化企业如华为等在此入驻,因而马来西亚对人才的需求大幅度上升。吉隆坡在2019年进入亚洲最宜居城市十强,在2023qs全球最佳留学城市榜单中排名28位,高于当期我国大陆的最好城市北京(32位)和上海(33位)。这对于一个人口只有4000万的国家而言难能可贵。
三、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国际课程与机构建设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办学范式,主要是“课程转移”项目和海外名校“本土办学”,最终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和机构建设的国际化。
(一)“课程转移”,方便学生“在地留学”马来西亚建设区域国际教育枢纽的主要途径是与英、美、澳、新西兰等国的著名高校进行“课程转移”合作办学,“课程转移”大致上可分为:双联课程、学分转移课程和远程教育课程三大类。
1.双联课程
双联课程(twinning program)是指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联合国外著名高校在本校实行的“1+2”“2+1”“3+0”“4+0”的合作办学模式。马来西亚私立高校与外国合作高校签署协议,学生先在马来西亚学习1年或者2年,剩余年限到国外合作高校学习,毕业后被授予国外高校的学位证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马来西亚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malaysia)就致力于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实施“1+2”“2+1”双联课程。后来,其他如伯乐学院、英迪国际大学学院等私立高校纷纷与英、澳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开始实施双联课程合作办学模式。从1998年开始,政府为应对经融危机造成的重创及减少外汇流出,推出“3+0”及“4+0”模式。至今,马来西亚与美、英、澳、新等著名高校合作开办双联课程,数量众多(见表1)。
表1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进行“双联课程”合作国外著名高校(部分)
通过与国外著名高校合办“双联课程”,马来学子在国内可获得由外国高校颁发的学位证书,马来西亚本土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也明显增强。成立于1986年的马来西亚双威大学(sunway university)便是以双联课程为开始与西方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马来西亚高等教育评级制度(setara)中获得“五星最优秀教学奖”、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教学、就业和设施类别都取得“五星”。在双威大学所拥有的双联课程项目中,最著名的是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创办的。
2.学分转移课程
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多选择权,马来西亚的私立高等院校一般会与一所或多所国外著名大学签订学分转移课程协议,允许学生在马来西亚本土院校学习该协议中的部分课程,向与其所在院校签订协议的国外大学申请入学资格。国外大学对申请者的成绩考评合格并完成学分互认后,申请者就可以在国外大学就读,继续完成协议规定的剩余学分课程,并获得国外大学颁发的学历文凭和学位证书。
学分转移课程在马来西亚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开设学分转移课程的院校中最成功的当属是西亚英迪国际大学(inti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其设立了专门的服务中心来帮助学生获得国外大学的名额,严格把控学分转移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在该院校获得的学分能够得到国外大学的认可。2011年mqa首次执行学分转移政策,政策包含学习成果认定、专业学术水平技能评估及学生信用评级等。目前,英迪国际大学已经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瑞士、荷兰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和学院建立了学分转移互认的协议合作关系。同时,英迪国际大学依靠其卓越的学分转移课程吸引了大批留学生,该校所有在校生中的1/4 的学生来自新加坡、中国、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使得英迪校园具有浓厚的国际化学习氛围。英迪大学为本地学生与国际学生跨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循环。
3.远程教育课程
远程教育课程(distance learning program)是指马来西亚高等院校与国外大学合作进行远程教学。学生在国外大学注册后,在国内通过信息化手段学习国外正式课程,马来西亚高等院校教师提供面授或者远程辅导性课程,在毕业之后学生可获得国外大学的学历文凭和学位证书。马来西亚精英大学(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philosophy university,简称help university)便与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签订了此类远程教育课程协议。此类课程主要为国内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机会。
综上,马来西亚私立高校与国外大学的“课程转移”项目形式多元,质量保障,吸引了国内学生和国际学子同时就读,实现跨文化交流。“课程转移”项目的申请资格、教育大纲由外国合作大学制定或审核,教学设施、师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历学位申请等需要外国合作大学的评估和认证以及mqa的鉴定。国外鉴定机构有:澳大利亚大学质量机构(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auqa)、英国东伦敦大学战略策划与质量增强部(strategic planning and quality enhancement -uel)、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uality assurance agency(qaa)-united kingdom)等国际学术机构。
“课程转移”满足了各类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节省了支出,还极大地提高了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课程转移”取得的学位被国际社会认可,也提高了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二)引入世界名校“本土办学”,实现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打造留学品牌为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水平,满足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减少人才流失,也为打造亚洲国际教育枢纽,马来西亚政府支持建设依斯干达教育城(educity iskandar malaysia)和吉隆坡教育城(kuala lumpur education city,klec),邀请世界名校到马来西亚创办分校。前者实行与英、美、澳、新加坡等多国大学联合办学的教育体制,集严谨英式教育和开放的美式教育于一体;后者向世界展示马来西亚是一个环境友好、高能效和网络化的知识型高等教育枢纽,以此吸引留学生。根据c-bert官网的统计,截至2020年11月,马来西亚共有13所世界名校的分校(表2),是世界名校在亚洲的海外分校集聚地,这些分校主要招生留学生。低廉的费用、优质的教育为这些分校打响了留学品牌。与在名校母国接受高等教育相比,学生在马来西亚的分校留学费用大大减少,如在马来西亚莫纳什大学读本科,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约为3-5万元人民币。
表2 世界名校马来西亚分校一览表
(续表2)
分校名称 母国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马来西亚校区(management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singapore,malaysia)新加坡赫瑞瓦特大学马来西亚分校(heriot-watt uni-versity malaysia) 英国牛斯卡大学马来西亚医学院newcastle universi-ty,medicine malaysia) 英国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校区(university of not-tingham,malaysia campus) 英国雷丁大学马来西亚分校(university of reading,malaysia)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马来西亚校区(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malaysia campus) 英国
为适应马来西亚的政府规制,海外名校马来西亚分校在一般采取共治与融合治理策略,例如马来西亚莫纳什大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效地协调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迁移母体高校的质量保障机制以保证声誉,适应马来西亚的政府规制,聘用经大马允许的教师持证上岗,也让国际学生修读保护马来西亚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必修课。这一方面保证了引入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在本土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实现了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四、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学生融合(一)吸引国际学生流入,为师生提供跨文化氛围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通过引进世界一流高等教育资源,使得马来西亚自1996年实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国际学生的流入大于流出,为本地学生国际化提供了跨文化资源。2014年到2019年,马来西亚流出与流入的国际学生分别为:2014年流出62505人,流入99648人;2015年流出64725人,流入111443人;2016年流出65087人,流入124133人;2017年流入63253人,流入100765人;2018年流出61352人,流入97765人;2019年流出59144人,流入81953人。仅有4000万左右人口的马来西亚每年会有来自100个左右国家的留学生。可以说,在地国际化使马来西亚成为一个区域国际教育中心,学生正是在这种跨文化氛围中受到跨文化熏陶,接受国际理念、锻炼跨文化技能,从而提升自身能力。
(二)全英文课程为学生交流融合提供语言媒介马来西亚官方语言以英语为主,英式高等教育在马来半岛占统治地位。独立后的马来西亚利用这一优势,要求私立高校采用英语授课,既方便引进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也为大多数国家的留学生提供方便。如学生的英语未达到入学标准,就读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培训英语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语言培训。如双威大学为学生设置了专门英语语言学习中心(centre for english language studies,cels),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学习中心的课程由强化英语课程(the intensive english programme,iep)和专业学术英语课程(the 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esap)两部分组成:iep是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英语技能;esap则是为了学历学位课程而特别设置的英语语言课程。
(三)校园学生生活区功能设置复合化,方便国际学生多元互动为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交流碰撞产生火花,马来西亚高校学生生活区的设置重视交往和开放化,让不同背景、不同民族、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住在一起,满足多元聚合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大学在学生宿舍区提供多功能配套设置,如公共厨房、运动健身、购物超市,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在学生生活区植入有学习功能的共享空间,如自习室、小型讨论室、小组会议室、图书室。另外,为了让不同文化的学生通过活动加强认识,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还设置了课外活动必修课学分,学生必须通过参加社团与协会,在不同的活动中互相交流交融,合作解决问题,才能获得学分。学生社团活动配套设施,就在学生生活区,如学生音乐室、演讲厅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复合化设置,使学生在智力、情感、艺术、创造性等方面得到发展,也为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融合、找到归属感提供实现可能。
五、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谋略的启示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要把握全球高等教育格局重构的战略机遇,引领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但是我国高校的国际化能力建设仍然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借鉴他国经验,优化城市教育国际化服务,增强城市国际化能力,发展“本土留学”与“留学中国”相结合的特色化策略;引进世界一流高等教育资源,保障国际课程质量;创新合作办学方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加强文化引领,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有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一)优化城市教育国际化服务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与城市社会融合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向。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都有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作为重要支撑,而每个城市群的背后都有世界级的大学集群,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马来西亚通过创建大学城,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设融入城市的国际化建设之中。我国幅员辽阔,可以通过创建更多高等教育国际化名城,提高城市的创新活力。当前,我国是全球第一跨国教育大国,然而qs2023的139个全球最佳留学城市榜单中,我国仅有北京(29位)、上海(36位)、南京(80位)、武汉(98位)和西安(138位)入选,这与全球第一跨境教育资源大国身份不匹配,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不足显而易见。我国应综合主要城市的高教力量,加强杭州、苏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西安、成都、重庆、天津、大连、哈尔滨及合肥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教育国际化建设,优化城市特色及文化内涵建设,加强城市留学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留学生培养从“入口”至“出口”相互衔接的综合服务机制构建。
(二)增强“本土留学”能力建设1.在国家全面创新试验区创建世界名校分校
依据对国内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力量的评估,可在创新试验区创建世界著名高校在华分校,近期可减少因疫情及主要留学生目的地国收紧留学生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长远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根据c-bert对世界高校境外分校定义和统计,目前我国与世界著名学府合作,创建各类分校或学院53所。但课程模式较为单一,地区分布不均衡。所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国分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未来,我国还可在11个国家级创新试验区吸引更多世界著名学府建立分校。优先支持创新试验区的“双一流”高校与世界名校合作创办分校,增强“本土留学”实力,平衡我国中部、东部、西部和东北的高等教育力量。借助世界名校的办学经验,发挥创新试验区的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创新试验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融合合作,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2.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本土留学”品牌
疫情仍在持续,国内学生本土接受国际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幅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很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基础,可主打 “本土留学” 特色,应对国内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国家可给予大湾区中外合作办学先行先试的灵活支持政策,重点建设广州南沙科学城和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两大“示范点”,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高等教育资源,将之打造为科创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试验区。给予大湾区高校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将国际视角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和学习,促进知识创新,扩大国际合作的机会,提升整体区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三)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增强区域教育国际化能力1.持续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巩固高校的国际化氛围
吸引留学生,是增强我国高校国际化能力、增加国内学生在地国际化来源的重要途径。然而全球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国际学生,大大影响了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化氛围,也少了国内学生跨文化学习和交往的机会。鉴于目前情况,我们还需要做强“留学中国”品牌。首先,可分阶段分国家,允许国际学生来华复学,优化来华留学生结构,提高学生群体的全球代表性,丰富我国高校的国际文化来源。其次,继续推进趋同化管理,将国际学生培养融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中外学生同课,支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国内国际学生交流互动,提升国内学生跨文化能力,增强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意识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意愿。再次,利用全媒体的优势,打造彰显中国文化的包容多元的实体和虚拟校园,组织国际学生通过实地和多媒体了解中国改革发展成就,特别是抗击新冠疫情、脱贫攻坚等方面成就,增强我们“在地”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2.打造海南创建国际教育创新岛“留学中国”品牌
可利用国家支持海南创建国际教育创新岛的机会,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海南具有吸引外国游客的自然环境,可探索“学校+”办学模式,将海南教育创新岛打造为一个国际教育社区。利用中央鼓励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的政策优势,以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口桂林洋教育园区、博鳌先行试验区为重点,建设好目前确定将进驻的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十多所名校的分校项目,促成这些高校与英、美、澳、新加坡等多国大学合作办学,打造“留学海南”品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 明确提出“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 的政策,有序引进具有留学品牌效应的境外高校在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办学,增强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对标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确定学费价格,吸引大量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
(四)完善国际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文化引领未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重点将关注教学质量与跨文化能力,我国以中外合作办学为抓手的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也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标准,以质取胜。
1.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引进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依然是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相继成立,截至202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各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近2300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近1200个。在中外合作办学由规模扩张转入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实为必要。这既能使国内学生“本土留学放心”,又可为他国学子提供高品质留学教育。可以说,完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关键任务。
在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方面,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供给,明确政策目标,提高政策效能。一是政策国际化,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对标国际标准,将是否通过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专业认证,作为衡量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最直观的参考依据。另外,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应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资源引进标准。二是创新工作机制。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服务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同时完善评估和退出机制,兜住中外合作办学的条件和质量底线,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化升级。三是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和支持区域创新试验区中外合作办学,探索适当放宽合作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的限制,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不均的矛盾。
2.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加强文化引领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应为促进文化融通,而非照搬某国模式。马来西亚实施的 “课程转移”范式促进了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但不可避免产生了对西方大学模式乃至西方文化的依附。当前国际格局今非昔比,教育国际化模式多样,我国应敏锐捕捉时代变化,扬长避短,开展本土行动。具体来说,我国通过引进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增强课程国际化,不能照搬他国模式,而应坚持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加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再创新”,通过优质高等教育力量多对话、多合作,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影响力。再次,一体化融合中外优质资源,推倒合作机构与举办方母体高校之间的“藩篱”,建立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科研团队与举办方母体高校之间的交流融合机制,发挥“1+1>2”的效果,以此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通,在中外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中深度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价标准、规则等的制定,在教育合作中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过程中,还应加强文化引领,通过国内的教育国际化活动,对外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我国高等教育的在地国际化举措,需要加大吸引国际生源和国际人才,并以他们为载体促进文化传播,增强文化互信。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应从刚性的指标性办学转为柔性的文化引领,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形成新的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模式,并对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理念、过程、标准进行重塑,真正达成通过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挥文化引领的目标。
结语中国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生力量,应积极布局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向,把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放置于以下几个新背景中考量: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大大局交织激荡;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格局;三是“一带一路”的布局;四是国内在线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局。通过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建设,一方面,确保聚集人才和知识创新;另一方面保障“本土留学”质量,塑造“留学中国”品牌,从而为我国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服务,探索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体系,引领本轮全球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进程。
①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在国际高等教育资源中并不占优势,且公立大学优先为土著居民马来人服务。见yean t.s.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in malaysia :understanding,practices and challenges[r].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13:51-56.
②c-bert的定义是:至少部分由外国高等教育提供者拥有的实体机构,以外国教育机构的名义经营,并提供完整的现场学术课程,从而获得由外国教育提供者授予的学位。见international campuses.http://cbert.org/resources-data/intl-campus/.
③这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世界名校中国分校有: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
④国家在对地区和城市创新力评估的基础上,自2015年9月7日以来,相继确定了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成都、杭州和重庆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实践及启示*
本文2022-11-08 22:06:48发表“文化教育”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429108.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