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记忆”
马家辉
李敖和曼德拉皆于老去时梦见年轻境遇,坐穿牢底的恐怖与屈辱,不是说忘记就忘记得了。记忆是个调皮的捣蛋鬼,有隐身术,随时突然现形,把你的情绪杀个措手不及。
然而记忆亦极擅长伪装,你以为看见它的真面目,其实,不是的,那只是琐碎的片断印象,甚至常有扭曲与剪接。记忆很懂得调戏人,会跟你开可大可小的玩笑。尤其所谓“创伤记忆”,更常以伪装现身,跟你周旋,在梦境也好,在现实也罢,皆有很强的误导成分。
“创伤记忆”的研究经典个案是对“恐怖伊凡”的指控认定。
1975年,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名叫约翰丹安纽克的汽车厂工人被送上法院。
他是乌克兰后裔,1951年移民美国,入境时报称是波兰农民,但20多年后,他的名字出现在苏联红军于“二战”结束时接收的德国档案里,被认定为曾在波兰特雷布尔卡集中营控制毒气室开关,屠杀80多万犹太人的“恐怖伊凡”。原名为伊凡而不是约翰的丹安纽克被移送到以色列受审,传召的证人,都是屠杀幸存者,经过反复指认,他们都说,是的,他就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冷血狂徒,言之凿凿,声泪俱下,把当年的悲惨场面描述得巨细无遗。就这样,丹安纽克被判死刑,留在耶路撒冷,等候处决。
可是故事未完。
上世纪八十年代,冷战结束,又有大批战时文件解冻,新证据显示,另有一个叫做伊凡马尔琴科的可能才是真凶,伊凡丹安纽克也曾无恶不作,但并非在特雷布尔卡而是在另一个地方。此伊凡不同于彼伊凡。于是,传媒追踪,侦探调查,律师上诉,案件重审,发现许多幸存者的证词毫不可靠,混杂了太多情绪记忆,严重扭曲失实,加上认人程序的误导,遂一齐指认丹安纽克为凶手。
1993年9月22日,丹安纽克获释,离开以色列,返回美国。11年后,美国政府取消他的公民权,把他赶离国土;再过8年,并非“恐怖伊凡”的伊凡病逝于德国。
bbc曾把这个案子拍成专辑报道,临床心理学视为必研个案。遭受创伤的人当然有说话的权利,但说出的话不一定有必被信任的权利。创伤往往为了保护你而故意扭曲,把你欺骗,好让你纾解创伤,因而构成了另一个受害者——被你的具备欺诈性的创伤记忆伤害的受害者。
(丁香清幽摘自2013年6月28日《深圳商报》)
■责编:袁海波
“创伤记忆”
本文2022-11-08 06:25:25发表“文化教育”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426943.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