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栏目:文化教育发布:2022-11-08浏览:2657下载273次收藏

摘要: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亟待加强沿线国家科技、产业和社会的融合,打造国家间的利益共同体。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学者深入探讨的热点问题,其研究范畴主要涉及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合作动因、合作特征、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和合作机制及模式研究(包括影响国际科技合作的环境因素、政策条件、人力资源条件、管理机制、合作模式)两大部分,研究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融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但对于国际科技合作在不同时期的合作内容、合作模式以及实践创新的研究尚显不足。今后一段时期,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中国特色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融合;合作机制;合作模式;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g32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7)01-0001-09

a review on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ong zhenhua

(graduate school,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is in urgent need of strengthening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ndustry and society so as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 countriesalong the routes. the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become one of todays hottest academic highlightsamong the scholars. the researches addresse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prominent fields: the first is the basic theory studies, including co-operational motivation, co-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operational areas, and co-operational content; the second isthe research on co-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mod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policy condition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co-operationalmodes which impose an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these researches to some extent are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ty, integration, feasibility and being empirical.further research,however, is still needed to be done inco-operational contents, co-operational modes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refore, it is utterly important in the coming years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to establish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mechan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taking chinas actual situations into account, thus forming an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sci-tech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al mechanism, co-operational mod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一帶一路”是中国首倡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对中国和沿线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合作,还能促进沿线国家科技、产业和社会的融合,从而形成国家间的利益共同体。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间要素流动与优化国家间要素配置的同时,还能帮助合作国突破低端锁定、实现价值链攀升和产业升级。

依托国际科技合作这一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都能得到显著提高;“一带一路”战略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涵盖了合作基础、合作领域、合作影响因素、机制模式、保障体系等方面。梳理分析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进展情况,有利于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合作基础研究

(一)国际科技合作内涵界定

国际科技合作指的是合作双方或多方国家或地区,政府间、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研究机构间、政府与研究机构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个人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采取双方认可的方式开展科学技术活动[1]。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就是将全世界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构建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而解决合作双方共同面对的科学技术问题。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深入,研究内容越来越细致。

国际科技合作可以是科学合作、技术合作或产品研发合作;可以是正式合作,也可以是非正式合作;可以是双边合作,也可以是多边合作。合作形式也有很多种,包括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合作研究和发表论文、技术转移和技术转让、联合研究产品开发、联合建立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科学技术援助、联合培训、学者访问和交流、信息共享(建设网络平台共享网络资源)、项目合作开发等;合作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人才合作、信息共享、资金支持、技术交流、设备购买、产品研发、项目开发、贸易合作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宋振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合作动因

甄树宁认为“一带一路”不仅能影响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利于探索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创新[2]。夏先良认为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符合“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出的合作共赢精神,在此背景下进行国际科技合作,有助于转移我国产能过剩的产业,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有利于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新模式的出现[3]。邱斌撰文指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能扩大和深化中国对外开放,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4]。魏淑艳认为科技全球化、中国崛起、有利机遇期等是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有利因素,可以采取多元化策略、拓展合作领域、继续深化原有合作、新增合作对象等进一步发展国际科技合作[5]。陈宏宇总结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做法和成果,认为其经验对我们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在管理、项目支持、支撑体系建设、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6]。王韧等以广东省的国际科技合作实践为例,探索了哑铃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认为国际科技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7]。tzu-ju ann peng等提出了合作竞争的概念,认为竞争和合作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合作竞争能够促使参与者在更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发展水平[8]。孔晓莎等分析了云南与东盟科技合作的现状,认为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仍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除了政府要积极制订战略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以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也要积极支持并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和科学研究[9]。

(三)国际科技合作特征

唐克超认为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可以实现研发资源共享、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提高地区及世界影响力、进行全球技术转移、实现科技人才全球化和科技成果全球共享[10]。李红军等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合作成果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全球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认为我国应该从顶层设计、政府投入、质量提升、智力引进、提高自主性等方面得到启示[11]。祁焕敏认为国际科技合作依实际情况分为对等性合作、非对等性合作,我国不同省份和地区应针对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12]。y zhang总结了中国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特点[13]。p hu研究了清华大学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情况,总结了以往取得的经验[14]。程如烟阐述了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在过去30年经历的恢复、全面开展、互利共赢三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并从政策方针、机构设置、体制、资金等方面阐述了每一个阶段的战略和政策演变[15]。

二、合作领域和内容

(一)科研和学科

王硕等分析探讨了西方部分国家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评估方法[16]。tomas hell strom等从生产力、产学研合作范围、财务效益、教育、出版物、专利等几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了评价[17]。papon研究了基础科学和技术合作组织在科学技术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发挥[18]。theresa lar sen认为,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教授,一般能拥有更多的出版物,作品得到的引证也更多[19]。fuqua等研究了跨学科科学合作[20]。金碧辉、金炬、朱文沓等认为两国的科技合作关系可以通过两国科技合作成果来体现[21-23]。古祖雪等分析了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归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討了相关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法律问题[24]。高占亮等认为应构建国际科技合作专家管理系统,制订了系统平台框架,并对系统需求和专家信息管理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25]。叶选挺等利用知识生产函数建立了针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模型,构建了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了实证分析对我国“十五”期间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进行绩效评价[26]。黄河等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绩效管理进行了评价,构建了平衡计分卡模型,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计算,以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管理[27]。persson从国际合作论文的角度出发,比较了自主论文与国际合作论文的引用影响,认为科研小国的高被引论文中,国际合作论文占据了绝大部分数量,说明了国际合作对于论文发表有着重要意义[28]。王丽贤等对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包括时间分布、主题分布,并对战略对策、自主创新、高校作用、文献计量、经费保障、项目评估、知识产权等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29]。袁军鹏等对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合作发表论文的主导地位、时间和国别分布分析发现,中国与美、日、俄、欧合作发表论文的数量不断增多,中国学者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提出应注重中国学者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并提高影响力[30]。

(二)人才培养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95年颁布的《关于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中保护知识产权的示范导则》,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主要包括合作调查和研究、合作开发和设计、合办非营利性机构、科技考察、人才和信息交流、实物交换、学术会议、科技展览、人才培训和技术贸易等13项内容[31]。伊继东等认为应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合作领域、加强宣传、加强留学生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方面加强国际科技合作[32]。x b li等研究了东西方大学之间开展科学和技术合作的情况,探讨了合作模式和发展思路[33]。魏红、吴雁江阐述了学历留学生和非学历留学生的培养情况,进而提出了云南高校与其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留学生的模式[34]。张华英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通过案例分析,从人才队伍的作用发挥和科学研究的拓展提升两方面,阐述了国际科技合作对高校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35]。

(三)能源和资源

何斌等认为生物医药与健康、环境、地球地理与自然资源、能源、核能、空间与宇航技术、科学与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研发、政府协议等,是早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比较多的领域和内容[36]77-79。郑方能等从清洁能源的专题角度探讨了國际科技合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战略选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设想[37]。hiromoto t认为云南省已与东盟在冶金、勘探、生物、电子等领域开展了合作,而且合作层次进一步加深,合作范围逐渐扩大[38]。pfeng等对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法律应用机制进行了研究[39]。陈超等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的复合相互依赖关系,并对国家合作过程中的经济贸易、石油能源方面的依赖程度进行了分析阐述[40]。赵光洲等认为云南与东盟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在文化教育领域、农业领域、医药卫生领域和电子信息领域,并引用交叉熵理论对重点领域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比较识别[41]。li li等认为国际科技合作和有效使用全球科技资源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而高校是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大学之间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全球科学资源重组和技术跨境转移[42]215-221。

三、合作影响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陶蕴芳等探讨了在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提出了磨合的对策建议[43]。roderik ponds研究了国际化科学研究合作的限制因素,认为制度背景、激励结构、人员意识、法律框架、国家政策、财政支持等都是影响合作的因素[44]。尹希果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阐述了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策法律环境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积极作用,还采用实证方法进行了基于忠诚度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激励机制博弈设计研究[45-46]。何斌等认为人才、政府、双赢是国际科技合作中必须把握的重要因素[36]77-79。davis等认为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最宝贵的生产因素是高技能人才,人才流动会改变国际科技合作状况,人才流动有利于实现互利合作[47]。james h lebovic认为非政府组织的领导角色极为重要,并且认为联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方式和手段[48]。johannes urpelainen认为国际科技合作开展过程中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竞争引发了合作障碍,两者必须签订技术协议,政府促进企业创新,也应对企业不共享信息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49]。li li等采用数学分析方法探讨了信息、技术、人才和资本四个基本要素对建立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模式的影响,认为这四个因素贯穿了每一次国际科技合作过程;同时认为人力资源、科技水平、金融资源等资源条件决定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和阶段,认为资源条件与合作模式的选择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具备什么样的资源条件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合作模式[42]。陶爱祥在分析产学研合作时,认为高新技术产值、专利授予量、gdp总量、科技人员总量、科技经费投入、人口总数、万人中大学生数、科研机构数这几个因素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因素,并通过分析得出科技经费投入是影响最大的因素,gdp总量与科技经费投入有很高的关联度,其次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科研机构数和万人中大学生数,第三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科技人员总量和人口总数[50]。

(二)市场环境因素

郑巧英等从创新链的角度研究探讨国际科技合作问题,总结概括了国际科技合作的各种类型,包括市场导向型、社会应用导向型、要素导向型、研发导向型[51]。孙福全等认为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分为市场导向型、要素导向型和研发导向型三种类型,并具有注重实质性科技合作、形式多元化、“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注重高端人才引进等特点[52]1-5。文淑惠等从云南省面向周边国家的可再生资源技术供给情况出发,结合现行的途径和模式,重点探讨了适用技术转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也提出国家要在战略层面、云南省政府要在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发周边国家市场[53]。

(三)内部环境因素

和carpenter运用sci数据库计量方法,对国际合作撰写论文或著作的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学科、机构、地域、语言、政策等是影响国际科技合作行为的因素[54]。穆晓森阐述了自主创新与国际科技合作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相互影响,国际科技合作有助于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支撑国际科技合作[55]。孙福全等认为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技术能力不足、缺少大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对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研发的政策支持需要进一步深化、过于注重核心关键技术的引进而忽视技术的整体性等[52]1-5。deepak somaya1等认为,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技术许可和技术联盟能发挥核心作用,企业间可以进行技术创新的知识转移,促进合作企业间的协助和技术商业化,使参与的各方能力互补[56]。

四、合作机制和模式

(一)政策等外部条件

曾永光等认为政府必须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在政府指导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对外合作交流改革、调整合作模式等,并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和需要注意的国家安全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57]。顾尔东分析了国际科技合作为自主创新服务的现状,提出了包括增强意识、加大力度、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政府作用等方面的建议对策[58]。肖利等研究了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情况,从对外资助政策和发展特点上归纳分析,提出应完善和加强我国国际合作政策管理机制[59]。antoni estev adeordal等认为制订合作协议和协定是增进国家间合作的有效催化剂[60]。傅建球等构建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支撑体系,包括政府支撑体系(政策支撑子系统、组织支撑子系统),社会支撑体系(信息支撑子系统、中介服务支撑子系统、人才支撑子系统、金融支撑子系统),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等[61]。刘又堂分析了泛北部湾与东盟旅游合作的背景,并从目标约束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行为监督机制、信息交互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人才流动机制诸方面阐述了旅游合作机制的构建框架,并认为合作机制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62]。唐滢等认为云南高等教育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分析阐述了云南与gms(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开展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并从政策法规、多样化形式、提高自身竞争力几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63]。陈振凤等分析了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保障、资源保障、管理机制、激励考核、平台建设诸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64]。张勇等分析了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建设、物质和信息保障、人才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65]。

(二)人力资源条件

孙玲等认为国际科技合作管理的关键点在完善机构、科学规划、平台建设、科学评价、激励和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服务管理等[66]。孙明霞从国际科技合作的细分管理出发,阐述了细分管理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绩,并提出要从目标确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实现、合作模式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67]。郭华等从合作背景、合作现状、云南省所具有的各种比较优势、宣传研究、提高层次、以“输入”保“输出”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强云南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措施和建议[68]。李嫄源从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作用出发,以重庆邮电大学的中韩合作为例,认为高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可以实现“项目—人才—基地”的有机结合,也可以依托关键技术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中的地位,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69]。丁世婷等从云南高校与东盟合作办学的有利时机、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主导方式等现状出发,在加强政策支持、学历互认、人才培養战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70]。

(三)管理机制

finholt和olson认为应为科技合作建立一个虚拟的网络组织模式[71]。潘葆铮对我国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应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和做法,从增强意识、设立专项基金、设立专门机构、加大奖励力度、进行价值评估、加强收入管理等方面做好我国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72]。古祖雪等提出应从缔约实践和立法实践的角度保护中国的知识产权,预警、保护和指引涉外知识产权侵权诉讼[24,73]。曹曼阐述了知识联盟理论对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启示,提出应在合作伙伴、科研实力、科研组织、文化融合、平等诚信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关系[74]。李盛竹探讨了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方向和重点、合作形式、挖掘潜力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75]。高茹英等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了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从资金筹措、挖掘潜力、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76]。姜永镔等认为必须从合作方向和领域、合作协议、经费预算等方面对高校国际科技合作进行统筹管理[77]。吴彬江阐述了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及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人才建设方面的策略[78]。

(四)合作模式

li li等认为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有多种模式可以采用,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联合开发、联合研究机构、联合培训、学者访问和交流、信息共享、联合实验室、共享网络资源和政府合作项目等,其中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联合开发、联合培训、学者访问和交流是被广泛运用的五种模式[42]215-221。宋江飞等以广西为例,对中国与东盟的国际科技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采取目标引导模式、园区平台模式、官方与中介共同推动模式、会展推动模式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79]。刘秋生等认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必须提高科技合作成功率、降低合作成本,并构建了国际科技合作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了每个合作模式的综合得分[80]。张琼认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运行方式有人员交流、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组织模式有民间合作、半官方合作、官方合作[81]。何斌等认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有智力引进、技术引进、资本引进、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和产品开发、国际会议等多种方式[36]77-79。

五、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基本评价

(一)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基本特点

不同理论基础的研究角度不同。从知识联盟理论、技术转移理论、复合相互依赖理论的角度研究国际科技合作,都是合作双方为了获取对各自有利的优势而建立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实现知识、技术、人才、资源等的转移和相互补充利用;从国际分工合作的角度研究国际科技合作,是为了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合理配置;从政治经济全球化角度、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国际科技合作,是为了合理开发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从而在全球发展、人类发展的层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研究国际科技合作,是合作各方都希望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国家的整体素质;从博弈论角度研究国际科技合作,主要是合作各方力求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方式,并在合作之前对合作方式进行博弈分析——利益获得者通常包括合作个体和合作国家两个方面,不能只顾个体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也不能仅国家获益而使个体受损,此时就有可能产生合作性博弈或非合作性博弈。

(二)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不足之处

1多数研究仅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和前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缺乏较强的理论支持,对相关因素如何作用于国际科技合作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理论分析。

2对于云南高校与东盟科技合作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缺乏系统性、全面性,而且以定性描述为主。虽然学者们已逐渐意识到对相关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的重要性,仍然少有学者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判定关键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定量研究。

3对于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研究不够。多数学者阐述了具体的合作形式,而且多元化合作主体一般都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但从战略层面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的可行性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4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度不够。较多学者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现状、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对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对策和政策建议缺乏系统分析和归纳。

(三)研究展望

1多元化合作主体的理论研究。虽然国际科技合作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发展前景也比较好,不过相关理论体系的建立并不完备,这也为国际科技合作的理论研究留下了创新发展的空间。结合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多元化合作主体的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国际科技合作理论体系,形成适应其他国家不同国情的国际科技合作理论体系,是今后一定时期在理论研究方面实现创新突破的可行思路。

2数学分析方法的定量研究。相关专家学者对国际科技合作的背景、前景、合作领域、战略意义和合作方式都有相关研究,但对于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定性的角度来探讨,缺少定量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突破还有较大空间。多学科综合运用、用数学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或在现有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都需要在国际科技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也是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3案例实证的深化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国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也预示着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将会不断发展和深化,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结合中国实际和区域实际进行案例实证的深化研究,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和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而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发展。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并深化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是今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尚曉慧.中国(云南)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3):174-177.

[2]甄树宁.“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6(4):26-27.

[3]夏先良.构筑“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j].国际贸易,2015(11):26-33.

[4]邱斌,周勤,刘修岩,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6(5):188-192.

[5]魏淑艳.当前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策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3):47-50.

[6]陈宏宇.发达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成果纵横,2009(5):27-28.

[7]王韧,周浩泉,郭凤志.“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在广东省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6):27-30.

[8]tzu-ju ann peng, stephen pike, johnson chung-hsin yang, et al. is cooperation with competitors a good idea? an example in practic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23(4):532-560.

[9]孔晓莎,董漪,姜宪章,等.云南省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现状、前景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4(6):93-96.

[10]唐克超.当前国际科技发展与合作态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4):1-6.

[11]李红军,高茹英,任蔚,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14-18.

[12]祁焕敏.试论对等性与非对等性国际科技合作[j].科技管理,2011(4):43-44.

[13]y zhang, z f chen, h y 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ic-tech coopera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9,26(10):142-144.

[14]p hu, y wang, j ma. study and thought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of tsinghua university[j].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6(3):12-16.

[15]程如烟.3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8(7):7-11.

[16]王硕,朱桂龙.国外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估方法[j].安徽科技,1998(7):45-46.

[17]tomas hellst rom, merle jacob. evaluating and managing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industry partnerships[j].evaluation,1999(5):330-339.

[18]p papon. european scientific cooperation and research infrastructures: past tendencies and future prospects[j].minerva,2004,8(1):61-76.

[19]maria theresa larsen. too close for comfort?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on the scientific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c].cdruid summer conference,2007(6):l8-20.

[20]j fuqua, d stokols, j gress, et al.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s a basis for enhancing the science and prevention of substance use and “abuse”[j].substance use & misuse,2004,39(10-12):1457-1514.

[21]金碧輝.中美科学合作:文献计量学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95-302.

[22]金炬,马峥.中美科技合作论文成果的国际比较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8(8):37-45.

[23]朱文沓,史豪杰,王弓.从sci合著论文看中俄两国科技合作[j].中国科技论坛,2008(2):139-144.

[24]古祖雪,赵秋丹.国际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若干法律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99-506.

[25]高占亮,孟令权,李纯光.关于国际科技合作专家管理系统的构想[j].信息技术,2008, 32(1): 124-126.

[26]叶选挺,刘云,王文平.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兵工学报,2009(30):51-55.

[27]黄河,皮俊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国际科技合作绩效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9):15-18.

[28]perssono. are highly cited papers more international[j].scientometric,2010,83(2):397-401.

[29]王丽贤,张小云,吴淼.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文献分析[j].情报探索,2011(1):19-21.

[30]袁军鹏,薛澜.主导与协同: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5-9.

[31]苏奕,纪彬.中外国际科技合作的文献综述[j].广东科技,2009(220):59-61.

[32]伊继东,程斌,冯用军.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52-56.

[33]x b li, b kong, x c yang, et al. study of eastern colleg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strategy- d on the gaps, complementary and win-win[j].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5(12):164-165.

[34]魏红,吴雁江.云南省高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99-103.

[35]张华英.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二)[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6):12-15.

[36]何斌,孙树栋.当代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37]郑方能,封颖.确立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与管理,2011(4): 125-129.

[38]hiromoto t. another hidden edge—japanese management account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6(4):7.

[39]p feng, b f sun, d zheng.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daptation mechanism[j].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2002(3):57-61.

[40]陈超,雷聪.从复合相互依赖理论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7(7):7-10.

[41]赵光洲,缪姗姗.云南与东盟科技合作重点领域模式战略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1(6):161-164.

[42]li li, feng zhengning, gao xuezhu.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in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patterns and university resources[j].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1,4(2).

[43]陶蕴芳,李慧.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中西文化磨合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2):496-498.

[44]r ponds. the limit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1):76-94.

[45]尹希果,李后建.基于sem的欠发达地区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124-128.

[46]尹希果,李后建.基于忠诚度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激励机制博弈设计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6):90-94.

[47]davis t, dm har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manage high-skill migration:the case of india-u.s. relations[j].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2010(27):509-526.

[48]james h. lebovic.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j].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11(13):488-494.

[49]johannes urpelaine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the problem of commercial rivalry[j].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2011(28):423-450.

[50]陶愛祥.江苏产学研合作水平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2):95-97.

[51]郑巧英,张浩,郑金连.创新链环节的国际科技合作层次[j].中国科技财富,2009(11):98-100.

[52]孙福全,董书礼,张换兆.国际科技合作与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0).

[53]文淑惠,周梁辉,杨胡.云南省面向周边国家适用技术转让问题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0-14.

[54] j davidson, carpenter mark p.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79,9(4):48l-497.

[55]穆晓森.国际科技合作促进自主创新[j].科技成果纵横,2006(1):28-29.

[56]deepak somaya1, youngjun kim, nicholas s vonortas. exclusivity in licensing alliances: using hostages to support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159-186.

[57]曾永光,傅建球.国际科技合作新趋势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挑战及其对策[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3):99-104.

[58]顾尔东.国际科技合作为自主创新服务的对策建议[j].科技与经济,2006(3):59-6l.

[59]肖利,汪飚翔.主要发达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的资助政策及其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23-29.

[60]antoni estevadeordal,kati suominen. sequencing regional trade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s[j].the world economy,2007(31):112-140.

[61]傅建球,易伟义,卢明纯,等.基于自主创新的地方国际科技合作支撑体系的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5):1-5.

[62]刘又堂.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8(3):49-51.

[63]唐滢,欧颖,丁红卫.云南高校面向gms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现状与策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50-53.

[64]陈振凤,何海燕.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1):55-59.

[65]张勇,陈振风,何海燕.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体制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0):142-144.

[66]孙玲,邱俊荣,马静,等.浅谈农业科研机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83-186.

[67]孙明霞.新形势下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细分管理[j].科技信息,2010(30):61.

[68]郭华,郭云飘,余崇良.论云南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j].红河学院学报,2006,4(3):4-7.

[69]李嫄源.高校留学生教学任务编排系统分析及设计[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9(b06):155-156.

[70]丁世婷,乐莉,李小薇.云南省高校与东盟中外合作力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09(4):6-9.

[71]t a finholt, g m olson. from laboratories to collaboratories: a new organizational form for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7,8(1):22-34.

[72]潘葆铮.国际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和建议[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4):28-29.

[73]古祖雪,柳磊.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中国的缔约和立法实践[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4):49-55.

[74]曹曼.基于知联盟理论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3):59-61.

[75]李盛竹.科研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10):63-66.

[76]高茹英,任蔚,李红军.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现状与对策——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1):89-92.

[77]姜永镔,吕磊.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中的统筹问题[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4):127-129.

[78]吴彬江.科学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国际科技合作[j].中国农业教育,2007(6):41-42.

[79]宋江飞,张劲松.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初探[j].理论探讨,2010(10):322-323.

[80]刘秋生,赵广凤,彭立明.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38-40.

[81]张琼.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问题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8):58-59.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