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都市路桥建设的调查思考
关于推进都市路桥建设的调查思考
《**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明确了**的城市性质为浙江沿海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商贸发达的现代港口城市,并把路桥定位为商贸物流中心。路桥区委二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打造“六个路桥”的发展战略,“都市路桥”是“六个路桥”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在辞典里的意思即大城市,“都市路桥”顾名思义就是大城市路桥。大城市不仅仅是指城市人口的多、区域的大,而且包含了城市化发达程度的高。因此,打造“都市路桥”就是把路桥建设成为浙江沿海中部区域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的一部分。在当前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时期,路桥如何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化发展之路,促进都市路桥目标的实现,这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都市路桥建设的实施条件
路桥1994年8月建区,内陆面积274平方公里,浅海滩涂面积21.3平方公里,人口41.7万。建区以来,路桥立足民营经济发达、民资充裕的区情,利用原有工业化、市场化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按照“大投入、大配套、大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城市建设进程。通过10年的建设,已初步完成了从小城镇向中等城市主体城区转型,具备了充足的发展条件。
(一)现实基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区实现gdp130.4亿元,人均gdp31419元(约3796美元),财政总收入1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40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建成区人均用水量0.45 吨/日,人均用电量2220.9 千瓦时 ,人均公共绿地 6.96 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0.46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每1176人拥有一辆公交车;全区公路密度达0.88 公里/平方公里 ,人均住房面积 25平方米 ,电话装机总量达 18 万门,移动通讯网络容量达 50 万门,宽带用户达16000户,带宽出口达2.5g。中心城区功能不断提升。“三大工程”等一批商贸、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设施相继建成,建成区扩展至17平方公里,全区城市化水平增至45%左右。
(二)有利因素。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位于上海四小时交通圈内,已成为“长三角”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面临经济社会第二次腾飞,成为浙江省沿海中部区域港口工贸城市,具有沿海先发优势。路桥作为**市的商贸物流中心,具有自身的发展优势。一是交通区位条件突出。具有陆海空齐全的交通优势,距城区14公里的海门港建有万吨级等各类码头45座,年吞吐能力2000万吨,境内建有黄琅剑门港三千级油料码头,年吞吐能力30万吨以上;国家沿海高速公路毗邻城区,104国道、75省道纵贯全境;境内拥有全国第一个县级地方航站。随着高速公路、新机场、新铁路的建设,将使区位优势大大提升。二是市场的先发优势。路桥是**市重要的市场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成长已达相当程度。境内拥有各类市场76个,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市场专业化程度高、服务半径大、服务范围广、产品种类齐全、流通量大,已初步形成以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各类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商品市场服务网络。三是民营经济基础雄厚。路桥已成为全国经济市场化、民营化最高的地区之一,全区99%的生产总值和90%的财政收入都由民营经济创造;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在4.5万家的各类民营企业中,有上市公司、多家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和民营银行等,并极具汽车、轻工、拆解等产业优势。四是自然和人文环境优势。路桥西面依山,东面傍水,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密集、具有传统的江南水乡风貌特色;沿海海岸曲折,海岛众多,浅海滩涂宽广辽阔,具有山海兼备的旅游资源。路桥素有“百路千桥万家市”之美称,自古以来就以人杰地灵、商贾云集而名闻遐尔。其人文与商业充分融合,成为具有传统特色的独特区域商业文化,体现出以“十里长街”为核心的重商文化特征。
(三)制约因素。我区城市正处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阶段,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总体建设档次不高,规划滞后,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目前,路桥现状建设用地已达52平方公里,耕地被占用得过多过快,现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2亩/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区年工业用地需求量在1万亩以上,供地指标严重不足,同时土地开发粗放,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二是城乡空间扩展带有很大的无序性。由于发展过快,原有规划控制范围被不断突破,城区、镇区各类性质用地功能混杂,严重影响城市的有序扩建和扩展;以家庭和村庄居民点为单元的空间均衡发展,特别是沿交通干线两侧蔓延的建设方式,极不利于城镇的规模发展。三是基础设施欠帐较多。水资源缺乏,供水设施陈旧;输变电设施不能满足供电要求,高压走廊建设未能很好地和城市规划相结合;广播电视设施、设备投入不足,区域结构不合理;燃气管道化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不合理;城市路难行、车难停问题突出,交通的“瓶颈”制约严重。四是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人口综合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比例太小。至2003年底人才总量21063人,占全区人口的5.05%,占从业人员数的6.71%;大部分农民缺乏就业技能,缺乏在城市生活的能力,普遍缺乏现代市民的公共意识。同时,因生活成本较高(小孩上学、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外来高素质人才难以在此居住。五是体制政策障碍。区一级政府在行政体制上,缺乏土地、规划、建设等方面的自主权;在资金支配上,只是一个二级财政,30%地方财政要上缴市财政。因上面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导致农村征地拆迁变得尤为困难。而在建成区内由于城中村不具备城市管理职能,造成在经济发展、社会治安、市容市貌等方面出现管理“死角”。
二、都市路桥建设坚持的原则
“都市路桥”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提升功能和品位为核心,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不断优化城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平台的指导思想。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规划优先原则。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须先于建设,先于管理。规划编制一定要高瞻远瞩,尽可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按照提前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对城市的未来作出安排。要牢固树立城市规划就是资源,搞好城市规划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的观念,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切实解决好规划相对滞后问题。坚持规划优先原则,很重要的就是要正确把握城市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不单单就是建高楼大厦、修宽阔马路,重要的是完善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科学设计、合理布局。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根据城市不同的区位条件、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差异体现特点和优势,克服千城一面的现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规划尤其是总划,应该是一种动态型的、战略型的规划,面向未来,立足现实,促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是城乡一体化原则。城市化过程是城乡差距逐步缩少的过程,也是城乡资源不断整合、共享共用的过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建设都市路桥,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发挥城市的吸纳、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努力实施城市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城市资源配置一体化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通过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促使城乡逐步走向统一和融合,城乡空间布局得以整合优化,逐步形成路桥主城区与东部“一主一次”两大组团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通过农村城镇化,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于推进都市路桥建设的调查思考
本文2005-11-17 11:12:00发表“城建环卫”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42268.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