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员心理问题的几项分析与对策
关于党员心理问题的几项分析与对策
如果一个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私欲膨胀,那么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出现一种“不愿干、干不好、干坏事”的情况。当前,传统意识与现代观念不断激荡出的各种新问题与矛盾,外来腐配思想的侵入产生的各种腐败现象,使部分党员不断露出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免疫力下降、心理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加强党员心理建设,筑牢党员“心理长城”,已成为当务之急,成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党员是党性人、个性人、社会人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党员心理也可以相应的分解成党性心理、党员的个性心理、党员的社会心理三个维度。党性心理,是指党员党性表现的一种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对党的态度、组织观念、是非观念、献身精神和党性约束力等内容。党员的个性心理,是指党员个体经常出现的、具有一定倾向的、相对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党员的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等内容。党员的社会心理,是指社会心理现象在党员身上的折射与反映,例如责任扩散心理、从众心理、比价心理、补偿心理、相似相亲心理、近则亲心理等。
以党员心理结构的角度分析,当前党员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角色意识模糊,党性心理弱化。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好“党性人、社会人、个性人”三种角色之间的转变而发生冲突。在一些场合他们能够表现出党性意识,如党组生活会等,而在很多需要表现出党性意识的情况下,却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角色意识的模糊,党性心理的弱化,必然导致个人的党性心理水平与党性要求差距拉大,表现出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等问题。
二是个人需求庸俗,趣味低级化。随着追求合理的物质利益被社会广泛接受,这也为某些党员找到了满足个人贪欲的“理论依据”,于是那些低层次需求的“某些方面”可以不必掩饰了,有些党员干部老是利用手中职权,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出现一些腐败现象。这反映了腐败分子对腐败行为、腐败现象的社会认知、情感和态度。
三是荣誉感淡化,责任意识缺失。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有些昔日以追求政治地位为满足感、以为人民服务为自我实现的党员,心理却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孤独与失落心理。于是,有些党员干部不再甘为“公仆”而要“用权专权”,不再讲求“吃草”奉献而只图报酬索取。这种
关于党员心理问题的几项分析与对策
本文2005-11-05 17:10:00发表“调查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4173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