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呼伦贝尔市2011年6月2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22-11-06浏览:2439下载191次收藏

摘 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方面对呼伦贝尔阿荣旗地区2011年6月2日冰雹天气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天气出现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条件下,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假相当位温(θse)高能区反映了不稳定能量在冰雹区积聚;中低层水汽输送,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配合,多普勒雷达能很好地监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度的变化、垂直液态含水量的急剧增加等都对冰雹的出现具有指示意义。

关键词 冰雹;环流形势;雷达回波特征

1 天气实况

2011年6月2日14:00-18:00,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出现冰雹天气,最大冰雹直径22毫米,降雹持续时间达10分钟,期间伴有雷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据民政部门统计,此次冰雹天气造成受灾农田面积达896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896万元。

2 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分析

2.1 高空环流形势分析

从2日08时500hpa环流形势场可以看出(图略),欧亚大陆为两槽一脊型,呼伦贝尔地区有一冷涡,此冷涡正处于发展阶段,阿荣旗位于冷涡前部,温度场落后于高度场,使得低槽发展加深。在低层,850hpa形势场上呼伦贝尔地区也有一低涡,低涡位置与700hpa基本一致,并与高层相配合,呼伦贝尔地区存在风场切变,500hpa温度与850hpa温度差>20℃,有较大的温度垂直递减率,形成了有力的热力不稳定条件。

14时:500hpa(图略)呼伦贝尔地区冷涡逐渐东移,阿荣旗位于冷涡前部,能量在这一区域可以得到有效的储存,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不稳定能量释放,强对流天气出现。在低层850hpa(图略)呼伦贝尔中部存在风场辐合,低空有偏南风急流带,500hpa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相对暖湿气流上,这种上冷下暖的结构有利于强对流天氣的发生。

2.2 地面形势分析

2日08时(图略)呼伦贝尔地区受地面气旋控制,气旋中心在呼伦贝尔南部位置,中心值1005hpa,贝湖北部有一弱高压,我市处于冷锋前的暖区;14时(图略)低压系统加强,中心仍在呼伦贝尔市南部,中心强度为1002.5hpa。地面冷锋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这种地面形势配置有利于不稳定天气的发生。

3 物理量特征分析

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和θse500-θse850

呼伦贝尔市2011年6月2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