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探究
王慧梅
摘 要: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稳定运行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金融市场环境越发复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信贷业务和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用长远眼光应对挑战,维护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论述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信用风险量化管理及其不足,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用;技术;保障
文章編号:1004-7026(2020)21-0160-02?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f832.33 ? ? ? ? 文献标志码:a
1? ? 影响因素分析
1.1? ? 宏观方面
宏观经济指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体现在近期和预期影响上,宏观经济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影响银行信贷风险。宏观因素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最重要的因素,商业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主导地位可见一斑。贷款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在社会融资中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银行贷款是我国实体经济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这意味着实体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风险最终将体现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上。个人信用质量在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人信贷与企业贷款有很大区别,个人信贷的风险更多体现在个人收入的变化上,更容易受到监管。预期影响因素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共同预期影响因素应考虑经济增长速度、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货币供应量及汇率等[1]。
1.2? ? 微观方面
商业银行不能改变宏观因素,但可以通过对个别微观因素的管理,降低各方面造成的信用风险。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微观因素包括资产充足率、信贷集中度、准备金率、银行规模和拨备覆盖率等。
2? ? 信用风险管理
2.1? ? 信用风险识别
2.1.1? ? 客户信用风险中的单一法人识别
商业银行应组织具有丰富信贷经验的人员,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正确识别贷款人的实际风险和潜在风险。商业银行的单一法人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产品价格波动会导致中小企业现金流不稳定。商业银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对中小企业未来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价。在短期贷款业务中,应随时关注借款人的资本动向和资本充足率,确保借款人有足够资金偿还贷款。在长期贷款业务中,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资金流动性进行评估,可将违约风险降到银行可接受的范围内[2]。
2.1.2? ? 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客户主要是企业,该类贷款具有规模小、单项业务资金量大的特点。为了识别客户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和个人客户信用记录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同时,对借款人家庭收支、收入结构、人均收入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贷款发放要求[3]。
2.2? ? 信用风险计量
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中小企业借款人的资本结构、声誉和收入波动。杠杆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声誉差、收入波动性大的借款人会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溢价,其贷款将受到银行限制。对于农村中小企业客户的准入和审批,商业银行可以使用计分卡。该计分卡主要关注客户的信用状况、履约能力等非财务因素。结合财务报表等定量数据,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4]。
2.3? ? 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在风险管理方面,不良贷款预期损失率、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关联授信比例、专项贷款比例、贷款风险转移率、不良贷款覆盖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率是主要的风险监控指标。通过多部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在全行各职能部门之间充分共享风险报告,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能为外部监管机构提供准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数据。
2.4? ? 信用风险控制
一是限额管理。风险限额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要求和抵御风险资金及消费损失的能力。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考虑客户的债务承受能力,对客户实行信用额度管理。二是关键业务流程的控制。商业银行遵循统一考虑、贷审分离、展期复核的原则,将信贷审批完全独立于贷款营销和发放,对所有可能导致信用风险的债务和风险敞口进行统一计量,详细评估风险敞口后,作出信贷决策。商业银行还可以将产品维度和客户维度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贷后管理体系。
3? ?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
3.1? ? 信货制度执行无力
在西方商业银行,各级信贷主管或董事负责业务的信贷审批和监督,以确保严格执行业务线中的相关信贷政策,从而有效监控风险。我国银行通常不设立负责银行信用政策管理系统和客户信用评级标准的专门信用决策机构,因此管理部门没有可遵循的规则,仍然发布传统的比率指标。运营部门只能使用抽象数字进行操作和管理,不能保证整个信用机制有效运行[5]。
3.2? ? 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有待优化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需要健全的信用管理机制和内部治理结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控制权被垄断,导致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相关人员通常只关注业务,忽略了风险控制,缺乏对风险的客观评估,控制系统落后于业务需求。
3.3? ? 信贷管理技术落后
在过去,我国银行业缺乏可比性和竞争性,信用管理缺失,信贷管理技术落后,审批与放贷部门缺乏专门的问题贷款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信用信息管理制度。
3.4? ? 信用评级体系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内部评级体系,但其评级方法和评级结果不如发达国家,评级操作程序不规范。 信用评级系统包括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 我国建立的信用评级系统无法对大多数公司进行准确评级,缺乏动态风险管理。在信用风险计量技术不完善的条件下,无法进行贷款前后的动态风险管理,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了大量不良贷款。
4? ? 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4.1? ? 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一是自上而下。该方法基于传统假设(资产或非利息收入越多,操作风险越大),根据资产和非利息收入等财务指标分配操作风险资本。只要资产的财务指标或非利息收入不减少,分配给该业务的操作风险资本也不会减少,不利于鼓励管理人员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二是自下而上。许多管理人员认为,随着统计方法和信息技術的发展,运营风险可以与其他风险一样,准确地衡量出来。这种方法将整个银行的业务划分为几类,然后分别测量和总结每类业务的操作风险,使用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补充资本,以改善操作风险管理。目前,该方法已被国外广泛研究和应用。此外,许多国外银行尝试将极值理论应用于统计测量,以增加事件相关损失价值的置信度,因为这些事件的发生概率虽然很小,但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4.2? ? 管理组织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引导区域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按照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及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以确保对组织结构的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和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信用风险管理的体系。总行组织专业部门、分支机构和区域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每季度对信用政策进行后评估和复查,按季度调查基层银行或信贷客户与行业有关的问题,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将有关问题的建议作为制定相关信贷政策决策的基础。同时,每季度制定或重新审查信贷政策并组织培训,加强对信贷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信贷政策的可操作性。
4.3? ? 优化信贷管理支持系统
改善系统操作条件,提高系统性能并优化用户体验。进一步优化升级信用机制,整合操作页面,避免用户管理系统内容重复和冗长,促进系统正常快速运行。此外,信用信息输入的标准化还有赖于信用信息的海量存储。在精度方面,识别功能和系统控制尤为重要。
4.4? ? 信用风险测评工具逐步完善
建立信贷管理制度的数据审查监督制度,建立并执行严格的数据收集程序,加强对现有数据库的清理和补充记录,确保数据的连续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对新信用等级模型的优化和完善,监视信贷系统中保留的风险评级信息。
5? ? 结束语
征信部门和征信管理人员严格遵守征信调查程序,做好上级贷款的调查和审查、检查和追偿工作,规范信用审批会议制度,遵守相关规则,规范操作和严格管理,防止“一句话”带来的风险。建立房地产贷款中心,防范法律风险和其他信用风险。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存在巨大的风险。同时,由于其特殊性,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管理也面临着挑战。在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日益完善的时代,只有做好科学的风险防范工作,强调综合竞争,才能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匹配;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能力,对风险进行合理调查,确保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实现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吴变兰,马小艳.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个案调查与分析[j].中国金融,2016(16):22-23.
[2]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2019(9):9-10.
[3]王鹏.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与对策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
[4]胡斌.商业银行政府融资平台类客户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7.
[5]王丽.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探究
本文2022-11-06 10:30:32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9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