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提升研究
摘 要: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提升工作应根据公园所在地植物景观现状,提出各类型森林景观提升改造的具体措施。该研究以云南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结合公园内的植被植物资源现状,在以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适地适树为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园内的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和管理服务区的森林景观具体提升措施,以期补充并提升云南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为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景观;提升;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 s7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11-0047-03
study on forest landscape improvement in national forest park
——a case study of lingbao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yunnan province
li meihui
(yunnan natural centre of forestry,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orest landscape of national forest parks, specific measures should b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lant landscape in the park. taking lingbao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 on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biodiversity construction and suitable planting, this study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forest landscape in the park′s core landscape area, general recreation area and management service area. to some extent, it supplements and improves the recreational value of lingbao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yunnan and lay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orest park.
key words: forest landscape; improvement; lingbao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1 森林公园概况
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于1997年,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距离南涧县56km,处于老214国道两侧。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面积811.2hm2,规划范围为东经100°29′00″~100°31′20″、北纬24°44′20″~24°47′10″之间,东邻公郎镇大歇厂、阿都摩、茶花树、空心树等村;南接阿鲁腊大山南坡阱门口村;西邻无量山镇解板箐、核桃树、羊圈房、独家等村;北邻营盘山山脚滴水阱[1-2]。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区域的地貌形态变化较大,包括北亚热带至温带等型的气候。山地、河谷、迎风地带与背风地带的条件不同,影响到降水多少与湿度大小的不同。大体在山顶地带,尤其是迎风坡上,为湿润型气候,河谷及背风坡则属半湿润半干燥气候,甚至干燥型气候。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分明的特征,降水集中于雨季。森林公园内大多数地区年降水量较丰富,年均降水量都超过1000mm,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谷地、背风坡较少。70%的降水集中在雨季,干季虽然少雨,但多雾,尤其是冬季雾日多。
2 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植物资源现状
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灌丛4个植被类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暖性落叶阔叶林、亚高山杜鹃灌丛、萌生栎类灌丛等8个植被亚型壶斗、木果石栎林、元江栲林、樟、茶、木兰林、旱冬瓜、桦木、野核桃林、云南松、华山松林、绣色杜鹃、苍山越桔灌丛等和9个群系14个群落类型。公园内共有植物185科792种。其中蕨类植物30科78种,裸子植物5科14种,双子叶植物136科625种,单子叶植物14科75种。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不仅植物資源丰富,而且公园内分布有众多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6种。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植物资源丰富,同时这些植物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如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伯乐树(bretschneidara sinensis),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等,它们均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保护价值。
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受垂直高差巨大的影响,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着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热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等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不同的森林植被造就了不同的景观色彩,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内树木高大挺拔、直穿云霄;暖热性针叶林叶色深绿、树姿优美、空气清新;落叶阔叶林秋季叶色多变,景色绚丽;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内乔木上附生植物多样,林下桫椤等形态优美的植物密布,气候湿润凉爽;山顶苔藓矮林多生长杜鹃花科植物,春季山花烂漫,春意盎然。从远处观看,山林植被变化万千。
3 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提升原则
3.1 生态保护 坚持以保护和近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恢复改造为辅的原则进行修复。对现有森林植被以保护为主,避免乱砍滥伐,原始林必须加以有效保护,对次生林和人工林结合森林公园景观需要进行局部补植补种,草本、灌木和灌丛是补植补种的重点对象。
3.2 生物多样性 结合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景区、景点的特色,可适当种植部分乡土树种中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在植物配置时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色彩、质感、株高、冠型、花果期等要素,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相结合,构成多样性丰富、景观价值高的复合植物群落。
3.3 适地适树 遵循自然规律,密切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注重创新,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吸收当地植被恢复和景观造林成功经验和技术,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造林技术和树种搭配模式,布局中不仅要突出局部特色,同时要结合景区、景点的特点进行合理搭配,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4 森林公园植物植被提升主要措施
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6.2%。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灌丛等类型。海拔1740m以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有栲类、石栎林;海拔1740~2200m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主要为元江栲林;海拔2500m山顶处为苔藓矮林,主要分布有杜鹃、乌饭、八角矮林;落叶阔叶林主要为桤木林、暖温性针叶林、暖热性针叶林;灌丛主要包括杜鹃灌丛、硬叶栎灌丛。
4.1 核心景观区 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观区内拥有变化多样的森林垂直分布、森林季相、杜鹃花海、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及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等森林景观资源,本区域的森林景观提升措施主要是恢复森林景观的自然属性,对部分区域的森林季相增色增灌,灌木选取本区域内花期较长,冠型和冠幅自然感强的植物进行修复,展示出森林公园内的核心森林景观价值。
4.2 一般游憩区 一般游憩区的森林景观提升措施主要根据各景区及其他组合景观、旅游服务、娱乐设施的建设同步进行。结合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条件、游憩区功能等要求,植物设计结合地块现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自然种植为主,选用树型优美的当地乡土常绿树种、叶色各异的各种当地落叶乔木树种,与灌木、花草搭配,力求达到质朴、亲切、自然。
4.2.1 道路两旁的风景林带 在主游线和主景点的视线范围内,增加观赏植物,增加不同冠形的植物,增加不同季相变化的植物。重点加强沿路两侧25m宽范围内的林地建设,丰富道路沿线景观。保留原有植被,结合现状林地景观特点,道路两边充分考虑运用乔木形成树木交冠的庇荫效果。对于平坦的道路,采用规则式配置,便于设置对景,构成一点透视;而对蜿蜒曲折的道路,则以自然式配置,使之有疏密、高低等变化,利用道路曲折、树干姿态、树冠高度将远景拉入道路景观上来。栽种适宜成团、成丛并分层种植,同时根据配置的疏密搭配有意识地形成开放与幽闭的空间对比。
树种选择主干优美、树冠浓密、高低适度,起画框作用的乡土树种。并选择生长健壮,病虫害少,易于养护的乡土树种。以云南樱花(cerasus serrula)、木犀(osmanthus fragrans)等为主,树下可配植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山茶(camellia japonica)等低矮花灌木。
4.2.2 道路交叉口及坡地绿化带 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采用通透式配置。通过彩色叶小乔木树种、花灌木及地被搭配出有层次的植物群落景观。
坡地绿化带考虑以乔木为背景,栽植花灌木和地被。乔木可选用云南樱花、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长蕊木兰(alcimandra cathcartii)、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云南七叶树(aesculus wangii)等栽培的该区域特有植物,花灌木选用马缨花(rhododendron delavayi)、多花含笑(michelia floribunda)等;地被植物选择地石榴(ficus tikoua)、麦冬(liriope spicata)马蹄金(dichondra micrantha)、贯众(cyrtomium hemionitis)等适宜该区域的草本进行栽植。
4.3 管理服务区 根据森林公园管理和旅游接待服务需要,设置管理服务区,该区的森林景观提升措施主要在结合当地民族风俗的基础上人工改造,增加入口区及服务区场地绿化带。
4.3.1 入口区绿化带 在入口处及地势平缓地段规划林荫休憩开阔带,以小乔木、花灌木球为主,多选用彩色叶树种如云南樱花、紫荆(cercis chinensis)、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红枫(acer palmatum)、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等;灌木选用马缨花、山茶、多花含笑等;地被利用云南红豆杉、女贞(ligustrum lucidum)、杜鹃、金丝桃(hypericum monogynum)、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球花石楠(photinia glomerata)等栽植成卡通圖案。打造精心别致的入口景观。
4.3.2 服务区场地绿化带 服务区人流量大,布局以开敞空间为主,主要选择观赏性强的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绿化以规则式栽植为主,配以少量剪形植物。栽植云南山梅花(philadelphus delavayi)、玉兰(magnolia denudata)、云南红豆杉、水青树及白玉兰(michelia alba)等观花乔木。并配以彩色叶树种如红叶李、垂丝海棠、紫荆、红枫、三角枫等增加服务区景观性。
5 结语
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提升工作必须根据其植物景观现状,提出各类型植物景观提升改造的具体措施,提高森林健康水平、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森林的感观性[3-4]。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的改造提升,不能一蹴而就,要进行科学的物种选择,物种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乡土性,同时还要考虑景观价值和地区特有性,以给游客分享和展示保护价值,充分补充原有游憩功能的短板,科学完成森林景观的体验价值[5]。森林景观的改造提升,不仅丰富了森林色彩,增加植被空间层次和季相变化,还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高森林植被的美学观赏价值和生态防护效益,一定程度为促进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游憩价值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华,马国强.云南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j].林业建设,2017(4):16-19.
[2]胡业清.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林业建设,2016(3):55-58.
[3]魏志刚.安徽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提升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5):45-46,69.
[4]戴守斌.浅谈浙江七百秧城市森林公园植被景观规划[j].林业科技通讯,2015(8):67-69.
[5]兰芳芳.峡谷型旅游区的景观规划——以“甘肃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沟景区”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2,26(1):122-125.
作者简介:李眉慧(1974—),女,云南西畴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森林保护、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收稿日期:2021-11-03
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提升研究
本文2022-11-06 08:48:34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98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