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超大城市的中心绿地营造特色生态微栖息地景观?——以深圳中心公园为例
钟兰?苏洪林?林石狮
摘要:为探索如何在现有公园基础上构建特色生态微栖息地,以深圳中心公园特色动植物调查为基础,明确中心公园趣味生态资源,进一步梳理周边生态系统和整体植被基底、筛选特色动物服务对象、融合公园整体规划与景观,力求构建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超大城市中心绿地的动植物生态微栖息地,形成更多动物的觅食地、夜栖地乃至繁殖地,力求整体提升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也利于形成城区内的生态“跳岛”和自然教育“网红”节点。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微栖息地;构建策略;特色动物栖息地
中图分类号:tu986;s6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2)03-0007-06
收稿日期:2022-04-06
修回日期:2022-06-24
abstract: how to implement the ecological improvement of animal diversity at the landscape level? 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imal and plant survey of shenzhen central park,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central park, further sort out the vegetation , select the service s of characteristic animals, construct micro-habitat landscape, integrate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landscape of the park, and create 12 mega cities animal micro habitat in the central green space.
key words:city park; ecological micro-habitat;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imal habitat
深圳市中心公园(以下简称“中心公园”)是深圳“四带六廊”基本生态安全网络格局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心区最核心的一个纵向生态廊道[1],在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价值。生态微栖息地可有效地、低成本地应用在城市绿地内提升其生态价值[2~3]。在中心公园新一期景观提升工作中,课题组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构建多个生态微栖息地,有效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构建近自然的城市生态廊道?目前关于城市绿地中生态微栖息地构建的研究甚少[2~4],且多集中于研究单一类群的微栖息地[4~6];但就市區公园整体而言,单一类群栖息地的对于公园复杂生态景观指导性不强。本文以中心公园微栖息地构建为研究对象,尝试提出一套本土化、针对性、可落地的构建策略与同行交流。
1 研究地概括与研究方法
中心公园为深圳市早期规划中的“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一般称呼为“800米绿化隔离带”,后增种了大量荔枝等果树。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改造为城市公园,并与贯穿其中的福田河“园水相怡”,组成深圳市首批挂牌的湿地公园之一。本文从生态景观构建的角度考虑,通过全面的动植物调查,分析现存植被、动物和特色景观情况,合理构建微栖息地。调查方法均采用华南区动、植物调查与监测工作中的常规方法[7~10]。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中心公园植被类型以人工植被的稀树草地为主,间有部分常绿的人工植被密林区,福田河边和水体边有部分湿地植被发育,整体变化较小[11~12]。在2019—2022年的调查中记录若干类群的动物105种,包括鱼类6种,两栖动物9种,爬行动物10种,鸟类
67种,哺乳动物5种,蝴蝶6种,其他类群2种。同时,筛选出部分具有较大科普和生态栖息地构建意义的“趣味动物”种类,详见表1~2。
3 基于现状的生态特色景观构建策略
3.1 特色生态元素确定
3.1.1 特色植被基底梳理
中心公园植被以稀树草地为主,常绿密林和湿地植被也占有较大面积。大面积稀树草地可为动物提供活动平面空间,特别是对城市鸟类有较大的吸引力;而常绿密林可为动物提供藏匿、筑巢的垂直多层空间,也可形成笔架山与深圳湾联通的空中廊道重要站点;湿地植被是鱼类和鹭鸟类动物重要的栖息场所,并由福田河串联银湖郊野公园、笔架山公园,接入深圳河,联系到深圳湾周边各个湿地区域,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港米埔野生动物保护区及周边湿地,共同形成深—港相接“福田生态之环”。
3.1.2 特色植物景观塑造
从历史植物和特色植物方面对中心公园植物景观进行分析,确定银桦grevillea robusta、雨树samanea saman、杨梅morella rubra等特色植物景观,并就地理位置就近组合梳理出多个植物景观组合,如芬芳气味蜜源植物,公园中动物重要食源植物,筑巢巢材植物等,为微栖息地构建搭建骨架(图2)。
3.1.3 确定服务对象动物
从中心公园常见动物和特色动物种类分析,以鸟类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两栖爬行动物等,确定家燕hirundo rustica、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鹭鸟类以及蝴蝶等目标种类。
3.2 整合构建微栖息地景观
完成基底梳理并筛选出特色植物景观,确定服务目标动物后,将三者有机组合,分为以特色植物为主和以服务对象动物为主的两种构建方式。再根据植被基底进行设计,构建具有特色生态微栖息地景观。
3.2.1 稀树草地+特色植物景观+服务对象
1)b区有高大银桦树组团,盛花期极其引鸟、蝶、蜂等,搭配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粉花羊蹄甲bauhinia glauca等植物,构建引鸟栖息地;可周边微地形山丘共同形成一个科普观鸟点,如建议景观团队利用山丘地形搭建小型观鸟台和科普互动设施,让市民“平视”观察树上的鸟类和其他动物。
2)以深圳少见且具有历史故事的雨树群落搭配蒲桃syzygium jambos、白千层melaleuca cajuputi subsp. cumingiana等,构建引蜂引蝶栖息地。
3)e区有鸟类食源植物杨梅、蒲桃、乌墨syzygium cumini等,盛果期可作为鸟类主要来源,可丰富为果园区构建引鸟区。
4)e区景观湖岸边,丰富现有的扇叶露兜树pandanus utilis、仪花lysidice rhodostegia、金蒲桃xanthostemon chrysanthus等构建主要的蜜源植物区。
3.2.2 稀树草地+服务对象+特色植物景观
1)中心公园稀树草地面积较大,适合家燕飞行捕虫,后在公园附近小区、城中村的房屋下调查有众多家燕筑巢繁殖,是深圳市家燕主要集中地之一。该区域适合构建家燕主要繁殖地和活动微栖息地,形成“超大城市中心的燕舞之地”。
2)中心公园b区,靠近家燕活动区附近,有大量鸟类如麻雀passer spp.、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鹊鸲copsychus saularis等在此寻找巢材。整体群落以荔枝林为主,主要为荔枝litchi chinensis、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林下种植喜花草eranthemum pulchellum等,密集草丛中积累了大量可供利用的巢材,可构建鸟类巢材区。
3.2.3 常绿密林+服务对象动物+特色植物景观
1)以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非洲楝、榕樹ficus microcarpa为主的高乔木区1,临近福田河,四周均为低矮灌木或者草坪,形成乔木孤岛,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us、八声杜鹃cacomantis merulinus、喜鹊pica pica等中型鸟类在该片区域距离游客休息区较近的高大乔木上栖息、鸣叫。由于此类鸟体型较大、鸣声特别,辨识度很强,可以营造鸟类声
景区。
2)以垂叶榕ficus benjamina为主的高大乔木区2有大量池鹭ardeola bacchus聚集形成栖息地,其下即为步行道,观赏效果良好,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景观节点,同时也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红嘴蓝鹊的区域之一。
3)天然树洞。分布在中心公园多个区域,主要在荔枝、非洲楝、榕属植物上有发现,是远东山雀parus minor等动物的繁殖地,可构建树洞微栖息地。
3.2.4 湿地植被+服务对象+特色植物景观
1)中心公园e区东北门沿福田河附近,群落以灌草丛为主,主要为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紫芋colocasia esculenta ‘tonoimo’、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等,是福田河静水小区域,为鹭鸟类的一个主要觅食点,构建福田河鹭类觅食区1区。
2)中心公园d区福田河边靠近池鹭繁殖地,两者距离约50 m,该位点为亲水石径,鹭鸟聚集地之一。特色在于可以非常近距离的观察到多种鹭鸟类,以及周边草坪的鹊鸲、乌鸫turdus merula、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黑领椋鸟sturnus nigricollis等,构建为福田河鹭类觅食区2区。
3)e区景观湖区种植睡莲nymphaea tetragona、水竹芋(再力花)thalia dealbata、风车草、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等, 大量鹭类在此觅食, 鸟类丰富,是一个具有开阔观赏面的区域,节假日有大量人群活动,科普效果好,构建成景观湖挺水植物觅食区。
3.3 特色营造措施
将生态栖息地分为“增强特色景观”和“稳定服务对象”两大类型,在此基础上,整体构建12个深圳中心公园生态特色栖息地(表3、图3)。
3.3.1增强特色景观
在以特色植物景观构建为主的微栖息地构建中,通过补充主题特色以及消除影响特色景观的不利因素,突出主题,合理吸引目标动物,最大化凸显生态效应。
1)银桦引鸟栖息地
构建中心公园特色“银桦引鸟微栖息地”,补种更多数量的银桦树,凸显特色;西侧靠近皇岗路,皇岗路车流量较大,建议建立绿化隔离带隔离噪音;适当补种林下灌、草层,形成多层次复合群落,吸引更多鸟类种类;东面小丘陵观赏高度契合,架设观鸟科普平台。
2)雨树群落区
补充周边低矮乔灌形成花海效
果[13],共同打造引蝶景观。同时考虑思考豆科观赏乔木较多,是否共同组合一个豆科观赏植物区,将植物园和公园的概念糅合?
3)杨梅引鸟区
打造以食源植物和营巢树种为主,觅食灌木区与营巢乔木区横向复合的林斑微栖息地。根据花期和果期的不同搭配种植不同的食源植
物[14],增加林斑内植物果相、花相的差异度,使不同季节均能够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需求,构建稳定的、立体的鸟类觅食区[13]。沿路种植以营巢树种为主的高大乔木,以沿路每间隔20~30 m种植一株为宜,构建带状鸟类营巢区。营巢树种可选取多分枝和多树洞的两类树种搭配使用,为有不同筑巢偏好的鸟类提供多样的选择。
4)露兜树蜜源植物区
补充部分蜜源植物形成一个具有亚热带沿海特色的小景观区域同时在水陆过渡地带种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芦竹arundo donax等挺水植物, 营造具有一定宽度的水生植物带。其它岸段可设计为草阶入水式缓坡,尤其是浅水区适当铺设一定长度淤泥、软土等软质底层和砂砾、石块等硬质底层,增加水岸异质性,为蝶类、鸟类提供饮水、洗澡的环境,在夏季中午可吸引大量蝶类聚集,景观效果显著。
3.3.2稳定服务对象
在以服务对象为主的微栖息地构建中,首要任务是稳定现有服务对象;并在保留服务对象原有的微栖息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养护和适量增加特色植物等手段完善微栖息地,构思提升如下:
1)鸟类巢材区
是否保留部分较多的较高、较密林下草本覆盖层,提供较多巢材?这种形式不影响绿化景观,再综合糅合生态草坪、缀花草坪、生态养护等推进鸟类巢材“集散地”的构建(图4)。
2)高乔木1区(声景观区)
鸟类声景观营造区重点在于保留现有高大乔木冠层,形成多层次的鸟类栖息空间。在外围补充部分四季引鸟植物,提供四季食源。整体打造高层乔木区+低层休闲区的人与动物共享空间。
3)高乔木2区(池鹭筑巢点)
重点保留现有高大乔木及树冠层,逐步加强周边大乔木的抚育,形成更多连续的利于栖息的树冠层,利于构建长期的池鹭繁育地,打造具有网红效益的生态科普节点(图5)。
4)天然树洞
保留存在树洞的乔木(图6),将树洞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改造使之更适合鸟类的需求。尝试进行亚热带特色人工鸟巢的设计、制作和悬挂,并同该类树洞进行比较。该类项目可作为市民参与性自然教育科普活动的一部分。
5)福田河鹭类觅食区1区
打造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河面-河岸湿地微栖息地。河内可以采用基于河床调流的河道微生境改善技术,打造河内栖息地以增加鱼类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河岸带主要服务于鹭类和秧鸡类、两栖类以及蜻蜓、蝴蝶等昆虫。在现有岸线线型基础上,营造草阶式缓坡入水的生态岸线,适当预留小面积的裸露泥滩,或是在合适区域用河沙、砾石混以微量的堆肥吸引蝴蝶等昆虫来饮水和补充矿物质。
6)福田河鹭类觅食区2区
结合该区域的特色“砾石落脚点”,适当增加的砾石滩涂和落脚点,打造近距离的鹭鸟生态科普点及网红打卡点(图7)。这种鸟类聚集性现象,是因为鹭鸟的落脚点较少所导致,提供足够多的落脚点,是否使得鹭鸟类分散开,降低生态景观效益?但是可以通过提供更丰富的食物源,更多的繁殖树冠层,更好的整体生态环境,使鹭鸟种群自然增长,那么提供更多的落脚点会是一个正面的反馈。
7)鹭类景观湖挺水植物觅食区
打造一个利于近距离观察鹭鸟的湖面区-湖岸区-乔木区多层级阶梯式复合微栖息地。通过种植睡莲、荷花nelumbo nucifera、芡实euryale ferox等大型浮水植物,或布设木桩、小型浮岛等人工设施,适当提供休憩、觅食的空间以吸引鸟类驻足,从而提升湖面景观的观赏性,同时维护公园水体生物多样性功能。依托现有乔木,可沿路设计出具有一定宽度的乔木林带,优先考虑营巢树种和食源植物,例如榕树、苦楝melia azedarach、蒲桃、木棉bombax ceiba等。
4 讨论
4.1 生态设计团队需要足够的时间开展调查
1)动植物都具有季节性变化,如果无法收集到足够多的资料—大部分场地都缺乏生态本底调查—那么是很难在一个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生态数据,并进而支持后续的规划、景观乃至建设设计。在生态微栖息地设计工作中,首先需要开展较为全面的动植物普查,这也是后续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2~4]。在课题组接触到的不同生态景观设计工作中,大部分场地并未得到一个完整时间段的调查即开展进入设计阶段;尤其生态工作“前置”于景观设计,但是一般给予的时间仅1~2周,这无疑会因为缺乏足够时间开展生态调查而错失对当地生态特色的全面了解,只能给予景观设计团队“通用”的生态构思。
2)以本文为例,如“超大城市中心的燕舞之地”构思,恰逢家燕繁殖季,最为容易观察的时期开展调查,为后期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指引和构思。但如果快速调查的那1周是在冬季呢?那可能就错失了这个构思,也无法同建筑团队继续开展“家燕友好型的公园建筑”合作。后续工作将在管理中心、科普中心的外墙和屋顶等作出在地化、有逻辑、能落地的鸟类友好设计。又比如調查中发现若干位点有自然生长的兰科植物:美冠兰eulophia graminea,但是如果没能在花期开展调查,较难发现这种植物,那么在景观深化设计阶段,生态团队也就无法依据“趣味植物”提供下一步动线设计、保护节点、科普节点的在地化设计。
3)生态团队的工作时间要求不同于规划、景观、建设等团队,需要有足够长的调查周期去“覆盖”该区域的季节性生态现象,并为后续工作提供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生态构思和生态设计。
4.2 生态设计的落地需要多团队的配合
1)早期课题组策划了蝶类栖息地、蛙类栖息地乃至蜂类传粉区、蝙蝠箱等想法,但是基于安全、市民观感等诸多因素,最后景观团队建议转移至笔架山公园区域尝试。
2)在具体的生态设计过程中,课题组促成了一系列亚热带特色人工鸟屋、鸟类友好公园小品、富有设计感的陆生-水生生态观察设施、昆虫屋等“玩意”的实施,而该类产品都需要在规划、景观、建筑团队的配合下,特别是如何更有“设计感”?如何融入景观中?如何放在合适的位置?如何结合后期的科普与自然教育活动进行设计?都非常有必要各个团队加入与合作。
4.3 生态设计也需要挖掘历史故事
团队通过采访多尺度的人群,包括早期的公园建设者与管理者、周边原住民、深圳农科中心退休前辈、深圳历史学者等,挖掘出部分植物的历史故事,如:为何种植雨树?当年种植了多少荔枝品种?原住民对当地的生态印象,等等。这样的历史故事,为景观设计提供大量“想法”,并为未来进行展示、科普提供了有趣素材。可见,生态调查并不仅仅局限在野外调查、数据收集这部分;是否可以学习景观和规划团队,加入更多社科类手法,获得更多有趣结果支持相关工作呢?
感谢科美景观、fo等团队支持!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陈卫国. 深圳绿地系统建设[j]. 广东园林,2015,37(4):40-41.
[2]孫延军,林石狮,赵健. 城市绿地动物生态景观营造手册[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
[3] 孙国瑜,马迪,陈晨,等. 城市栖息地营建导向的城市公园改造实践——以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自然生态展示区景观工程为例[j]. 中国园林,2021,37(7):139-144.
[4]林石狮,陈钰婷,孙延军. 深圳城市公园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微栖息地构建[j]. 广东园林,2018,40(4):4-9.
[5]朱美娜,徐鹏钰,林上庞,等. 珠三角城市绿地的乡土蝶类栖息地吸引目标初探[j]. 现代园艺,2022,45(9):175-177.
[6]林石狮,郑小兰,刘军,等. 城区小型平地公园如何吸引鸟类——以深圳荔枝公园为例[j]. 广东园林,2017,39(4):68-73.
[7]林石狮,邱敏婷,于法钦. 大亚湾红树林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的红树林资源[j]. 广东园林,2018,40(2):84-87.
[8]林石狮,田穗兴,王英永,等. 2007~2011年深圳湾鸟类多样性组成和结构变化[j]. 湿地科学,2017,15(2):163-172.
[9]陶青,唐跃琳,陈永锋,等. 广东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鸟类多样性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2015(4):115-123.
[10]唐跃琳,陶青,陈永锋,等. 广东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j]. 四川动物,2015,34(5):767-772.
[11]宁旨文,朱闻博,李毅. 昔日“臭水沟”今日清水流 深圳福田河生态景观整治与提升[j]. 风景园林,2011(4):38-41.
[12]陈碧梅. 深圳市中心公园园林植物配置浅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6(17): 4298-4299,4301.
[13]孙延军,王一钦,林石狮. 珠三角区域引鸟园林花卉调查与生态景观设计建议[j]. 广东园林,2019,41(1):4-9.
[14]林石狮,廖亮,何文,等. 优良鸟类食源植物冬红holmskioldia sanguinea的生态景观营造实践[j].广东园林,2017,39(1):71-75.
如何在超大城市的中心绿地营造特色生态微栖息地景观?——以深圳中心公园为例
本文2022-11-06 08:39:0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9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