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茶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为例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22-11-06浏览:2570下载166次收藏

何应琴,赵德刚,陈文龙*,蒋文彬*

(1.贵州大学茶学院,2.贵州农业科学院植物保育技术应用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茶树栽培学》是高校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涉及植物学、气象学、生态学以及土壤肥料学等一些较深的理论知识,是一门立足于我国茶树栽培生产实际,系统研究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生态条件以及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科学。对茶学及相关专业学生而言,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材料与教学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程内容繁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较陈旧等。因此,如何提高《茶树栽培学》的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贵州大学教学实际,现对《茶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和实践进行探索,以期与同行商榷。

1 《茶树栽培学》课程开设的意义

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农村产业革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贵州省已建立起以茶叶为首的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且茶园面积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为适应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需求,贵州大学于2016年11月建立了体现“贵州大学姓贵州”的特色学院--茶学院。其下设有茶生物学系、茶叶工程系、茶文化系三个系和茶学本科实验教学中心、茶文化传播中心、茶叶审评与检测中心三个中心。除茶文化系和茶文化传播中心以外,其它系和中心均与茶叶的生长、生产、品质密切相关,而茶叶品质的主要保障就是对茶树适生环境、土壤管理、树冠培养、茶叶采摘等栽培管理技术的科学实践。因此开展茶树的栽培学研究是茶产业发展和品质管控的重要途径。

2 《茶树栽培学》课程设置及教学重点

贵州大学《茶树栽培学》课程教学主要参考教材为浙江大学骆耀平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茶树栽培学》(第五版)。课程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与茶区概况、茶树栽培生物学基础、茶树的适生环境、茶树繁育与新茶园建设、茶园土壤管理、茶树树冠培养、茶园安全生产、茶叶采摘、茶园生产机械与设施、茶树栽培的可持续发展等十个章节内容。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扼要地叙述了我国茶叶栽培的发展史与国内外茶区概况;第二部分,系统地归纳、阐明茶树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茶树的适生环境,为茶树栽培技术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奠定良好基础;第三部分,介绍茶园生产管理的栽培技术;第四部分,提出了茶园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与思路。教学重点为茶树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生态因子对茶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茶树栽培的基本理论及技术要点。课程要求学生应掌握优质高产茶园的各项管理技术、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技术,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茶叶生产与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课程内容主要讲授知识点如下:

2.1 茶树栽培的基础知识和茶区分布介绍

通过介绍中国茶树栽培的历史及演变,了解中国的茶籽、茶苗、栽培技术等对世界茶叶发展的贡献。茶区分布论述,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茶树的不同品种优势,采取不同的栽培、管理技术,以适应不同茶类对茶叶原料的要求。

2.2 茶树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茶树的适生环境

了解茶树在植物学上的分类地位和变种分类,学习茶树根、茎、芽、叶、花、果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结构,分析茶树的年生育和总生育规律。通过讨论气象要素、土壤条件、生物因子与茶树生育的关系,比较分析不同茶园生态系统的利弊与生态调控作用,为茶树栽培技术运用、茶园建立和茶园生态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奠定良好基础。

2.3 茶树栽培技术和茶园生产机械设施

学习茶树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并根据茶园土壤管理、茶树树冠培养、茶园安全生产和茶叶采摘的特点,提出茶园耕作、茶园水分管理、茶园施肥、茶园土壤肥力培育与维护、茶树高产优质树冠的构成与培养、茶树修剪技术、茶树树冠综合维护技术、茶园气象灾害与防护、茶园的安全生产、有机茶园的生产与管理、茶叶的采摘标准、手采技术、鲜叶贮运与保鲜等主要技术措施,确保茶树优质高产。结合茶园生产实际,简单介绍了茶树栽培管理过程中主要的生产管理机械与设施,对常用茶园生产中剪采机械的使用与保养、茶园喷灌设施建设等技术进行讲解,争取最大限度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茶叶生产高效发展。

2.4 茶园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介绍茶树栽培可持续发展、茶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茶园生态建设与综合开发利用,学习茶区生态文化建设与产业开拓、茶园生态农业的接口与配套技术等内容,领会茶园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会遵循客观规律,促使茶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3 《茶树栽培学》课程改革

《茶树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有效的感官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极大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点的掌握。贵州大学授课的对象主要是茶学专业本科生,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学和网络学习能力,因此在教材选择及教学设计时应多考虑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重视教材选择及剖析

贵州大学《茶树栽培学》课程选用的是国内比较权威的教材,整体而言,教材知识点系统、全面,但存在与其它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相对较多的问题,因此,改革《茶树栽培学》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特别是在近年来因新冠疫情影响,课时压缩的情况下,过多且重复的理论学习往往难以深入讲授,加之教材所有附图均为黑白图片,使得学生对茶树栽培学基础知识和茶产业生产实际的相关技术理解过于抽象。因此,课程设置中尽量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并配备与教材相符的茶树形态特征、苗木扦插、茶园管护机械等彩色图片,例如将茶树根、茎、芽、叶、花、果实的显微结构彩图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茶组植物的生物学基本知识有更直观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2 大数据结合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它主要是通过录像、图片和投影的方式传递教学内容。对于《茶树栽培学》这种内容繁杂、抽象的类似学科而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象、高效地向学生展示课程相关图片及视频。虽然大部分高校茶学专业的《茶树栽培学》课程已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因教学方式整体较单一,教师授课主要以 “ppt+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法为主,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课本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茶树栽培相关实践方法。在这种相对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不利于其独立思考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点,更难以利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生产。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教育也迎来了创新和发展。教师能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与分析学生在网络学习留下的数据信息,据此来为每一位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方案,为实施因材施教提供新途径。加之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以来,线上教学超速发展,已成为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茶树栽培学》授课过程中,可选取国内外高校制作的优秀教学课件、视频等素材,制作成音频或视频资料,运用大数据技术,生成基于互联网使用的二维码,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还可通过运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另外,对于课程中部分概念或知识点理解上比较抽象的地方,如茶园生产机械使用与保养部分的阐述,类似“说明书式”的讲解效果欠佳,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大数据的教学模式,将文字、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科学融合在一起,提高教学质量。

3.3 引入最新知识体系

当前,茶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茶树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与种植。关于茶树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方面,形成了许多新的知识体系、技术,如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茶园机械化管理、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生态观光茶园等。因此,《茶树栽培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并结合现阶段茶学方面的最新科研或科技成果,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调整,涉及茶树栽培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技术应进行重点讲解。适当增加品质优良、特点突出的茶树新品种,如紫鹃、黄金芽、安吉白茶等的配套栽培管理方法,以及茶树高产优质调控措施。茶园管护过程中补充病虫害“采摘或修剪+理化诱控+低毒化学防控+封园”组合模式的“欧标茶”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扩展新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gco-ms)等在茶叶检测方面的应用。在《茶树栽培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科技动态,及时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3.4 科学开展实践课程及考核

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不仅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培养他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茶树栽培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植物育种、气象、土壤肥料、植保等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作为茶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从理论方面掌握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将科学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助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茶树栽培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而大量理论知识点的灌输式教学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茶树栽培学》是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专业课程,建议将该门课程的实验和野外实践学时数适当调长。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参加茶园苗圃整地、扦插育苗、嫁接、修剪以及施肥等茶树种植管理相关的实验或实习活动。教学过程中,实践基地尽量选取较近的茶园苗圃,便于学生定期观测相关实验数据。考核时重视学生在实验环节的表现,不局限于以实验报告成绩考核学生,加强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茶树品种识别教学时,可将学生带到茶树种质资源圃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感官认知相结合,进行学习、统计、归纳,最终形成实践报告,再利用课程教学时间开展分组汇报,相互讨论、学习、点评,最后老师对整个实践课程进行总结、点评和考核,真正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为以后开展茶树栽培相关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基地是确保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鉴于大部分高校校内实践资源的紧缺性,建议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在茶企,学生能更全面地接触到茶叶生产中的一些先进栽培管护技术,观察到各种先进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如各种型号的茶园除草机械、茶叶采摘机械、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等。不仅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结,而且还可拓展学生视野。

4 结语

我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高校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国内部分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亟需从思想上转型,接纳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新思维迎接新的教育挑战。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处于一个变革时期,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处于不断的革新之中。为满足新时代下国家的教育发展要求,优化高校本科生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之一。但高校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重而道远,同时教学改革也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并提升的实践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高校的教育环境在硬件方面已普遍得到极大改善,但无论教育手段发生多大改变,学生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教师在科学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前提下,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相关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

在开展《茶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时,打破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传统模式,注重实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并建立教学新体系,是本门课程改革的关键。本文针对《茶树栽培学》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试探性改革,重点是认真剖析教材并优化教学设计方案、运用大数据结合多媒体等手段的教学方式、科学设计课程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有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为本科院校茶学专业的《茶树栽培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茶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为例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