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传统茶文化分析
张园园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应用意义。其凭借自身强大的包容度和广博的文化基础,为当代政治、文化发展都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来源,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也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思维支撑,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该哲学理论一直处于不断更新完善的状态,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通过对二者内涵的分析可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茶文化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一些理论内容在今天甚至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因此,此次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传统茶文化内容,分析二者的内在关联性及启示具有现实意义。
1 传统茶文化的内容1.1 和而不同传统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内核之一,其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渗透,历朝历代无不以“和”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建设的价值追求。在茶礼、茶德中便蕴含着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讲究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在敬茶、品茶中也蕴含着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指的是君子之交强调求同存异,观点上虽然各有想法,但会尊重彼此的意见,而小人在一起往往会表面一团和气,但实质上貌合神离。茶文化中的这一内容表明任何事物都会有矛盾,但矛盾在不同人的处理方法中会体现出不同的共存形态,这一共存形态不仅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1.2 和谐中庸“和谐中庸”的思想来源于孔子思想,茶文化充分吸收了这一思想内容。在《论语》中讲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之道在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中能起到调节作用。所谓“中庸”,便是不偏不倚,以“和”作为思想底线与原则,在“和”的基础上开展社会活动,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实现更好地融合。这一文化元素在茶文化的交际功能、待人接客中都有所体现。而且茶文化中的制茶、选茶、泡茶、品茶各个环节中都渗透了和谐中庸的思想,讲究茶叶大小相似、茶香温和、茶质细腻,茶叶之间不过分压制彼此的味道,共同散发绵长悠远的茶香,这不恰好是和谐中庸之道吗?而且茶文化中的和谐中庸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如今的马克思哲学内容也有较多相似之处。
1.3 内省修行“禅茶相济”是茶文化与佛理相融合的理论,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思想便与中国的茶文化进行了融合,久而久之,茶叶便成了僧人大众的日常必备饮品,而茶文化也与禅文化之间建立了长期密切的联系。魏晋时候,我国茶文化开始融入到佛教僧侣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僧侣的日常工作为坐禅,时间较长且容易犯困,因此,便用茶来补充精力。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中也曾提到过僧侣饮茶的相关内容。而且僧侣通过饮茶能使意识保持清醒状态,并在长久的坐禅冥想中自省言行举止,进而修身正心,于是茶文化中便多了一项内省修身的内容。民间群众中也有人循此惯例,在日常劳作之余泡一壶清茶,再慢慢细品,心平气和、慢饮反思今日之言行,在外人看来,像是回味茶清冽微涩的味道,亦像是在品味先苦后甜、甜中带苦的人生百味,由此可见,茶文化中的佛教内省修行理念较为明显。另外在佛教禅宗悟道中,也将茶作为清心禁欲的必备品。佛家流传的故事中,曾谈到达摩祖师在九年的坐禅中日日饮茶,以茶来清心禁欲。这一故事虽无考证,但这种精神境界与茶文化内容十分相似。长此以往,佛教中的清心禁欲便也成为了茶文化中的内容,至此,后人也纷纷将茶视为修身养性、自我警醒的工具,从茶文化中感悟佛法、佛道的真谛。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2.1 对立统一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对立统一关系是哲学中的典型问题。哲学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肯定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也肯定了世间万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现象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的现象,事物在矛盾中既统一又斗争,进而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变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内涵表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本身具有的相对性,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两种特性告诉人们要从辩证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这一特性。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早在古希腊时期学者赫拉克利特便提出了“一切事物都是经过斗争产生”的观点,中国古代道家《易经》中也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来阐述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对这一规律进行了提炼升华,深入解释了对立统一的科学规律。
2.2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期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事物便是在无数个量变——质变——量变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与运动的,这一规律也是哲学上的典型辩证关系。当事物内部矛盾逐渐激化,矛盾双方主次地位便会发生转移,原先非主要矛盾便会成为主要矛盾,成为新的矛盾点,发生新的质变,这一过程中会突破原有主次事物框架的束缚,形成新的事物。可以说,质变是事物发展运动的重要环节,其在发生时一般是非连续性、突发的、明显的,因而也被称为飞跃。在这二者关系中,首先,事物要想发生质变,其量变需达到一定的标准,量变达到标准后,必然发生质变结果;其次,事物量变并非一直持续的过程,质变才是其持续的结果。可见,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强。
2.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问题从根本上看就是认识论的问题,二者的对立统一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基本的哲学问题。首先,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唯物论的核心便是物质决定意识。如果在事物发展运动中,割裂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出现,前者过分注重意识的能动作用,忽略了物质的作用,后者虽然肯定物质第一性地位,但却并未强调意识的第二性作用。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强调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但意识产生离不开两种媒介的辅助,一是自然物质,二是社会历史的物质。因此也可以说,意识这一产物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最后,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基础,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重要指引地位。其方法论告诉人们,一切要实事求是,遵循主客观统一的规律。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茶文化的思想联系3.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含有茶文化精髓作为一种社会学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观与方法论能有效梳理矛盾和解决矛盾冲突,属于较为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发展应用中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同时其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我国许多文化元素,使得该理论更加丰富化和完善化,给我国社会主义体制运行提供了较强的可行性参考。其中,该哲学内容与传统茶文化中的思想内容有所相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的遵循事物客观规律、事物对立统一的观点与茶文化阴阳相合的文化元素十分相似。比如在对待历史变化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顺势而为,遵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客观道理,要求人类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发展建设事业。而茶文化讲究的“阴阳相合”、“中庸思想”也蕴含着万事万物都有对立统一的双面性的道理,要求人们在面对历史变化时不要凭借主观臆断看待事物,而应从中立角度客观看待事物,所谓不争即是争,顺势而为,遵循历史演变的规律即是道家茶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十分相似,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含有茶文化内容。
3.2 茶文化精髓中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中国传统茶文化中不仅含有丰富的文化元素,还有意蕴深刻的哲学内容。在茶之性中讲究“自然之和”,即讲究事物顺其自然,遵循事物的规律性。以茶叶的生长地区为例,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就是茶叶的广泛种植地,长于山野,吸天地之精华、聚山川之灵秀,得阴阳相交之气,才最终形成了茶叶温和、浓而不烈的中和品性。这种中和品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讲的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在茶文化中,中国先人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并将大自然作为自身感情的载体,寄情于自然山水,以顺应自然天道。在品茶时还会注重自然环境、时间和氛围的选择,历代文人雅士在品茶时,要选择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兼备之处,以求品茶行为与自然相融合的雅致情调。在这一气韵文化中,隐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的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内容,强调了哲学辩证观点中,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中国先哲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内容。
3.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茶文化具有相似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茶文化之间联系密切。从形成来源上来看,茶文化的形成是在大众日常饮茶、品茶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包含了许多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是从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中提炼而来的,也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生活思考内容,二者从这一内容上具有相似性。从二者相互渗透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中含有茶文化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茶文化中的阴阳相济理论中也含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可见二者观点融合,具有相似性。从内涵本质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茶文化二者宣扬的都是正统的社会主义文化观与价值观,无论是“中和”思想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思想都要求人类保持事物多面性的认识观点,遵循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4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理解传统茶文化内容4.1 从理论视角的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发展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建立起了密切联系,从理论视角而言,儒家思想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的中庸中和思想是茶文化的精髓,这一内容是由我国伟大先贤孔子提出的。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这些文化体现到了茶文化中,也反映到了哲学思想构建中,这一演变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讲的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过程。没有先贤孔子的理论,没有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日益积累与传承,便没有今天丰富的茶文化体系与哲学体系。从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矛盾对立统一是在变化的,不同时间下不同事物表现出的矛盾现象也存在差异,要求人类从发展运动的角度看待问题、审视问题。这一点在茶文化中庸思想中提倡的修德行、立身处世的哲理内有所体现,符合茶文化中的中庸思维观点。
4.2 从实践视角的理解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还有丰富的哲学辩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内容具有相通之处。如今茶文化正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基于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特殊关系,社会各领域在渗透茶文化时也可同时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将其与茶文化理论体系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并将其运用于企业发展、社会发展、个人发展规划中,使其作为理论基础为社会大众发挥实际功能。比如在教育领域,高校茶文化与专业课程融合教育中,可将茶文化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辩证哲学观点教导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正确的茶文化思想观,进而在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有所提升。
5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传统茶文化应用启示5.1 以茶文化交流构建国际文化新格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中,统一和斗争是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中两种不可分割的基本关系,对立面的相互斗争并不是在双方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而是需要在相互斗争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这一点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兼容并包思想便有所体现。如今正值文化多元化、文化全球化发展新形势,国际间的文化交融趋势日渐明显,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将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代表进行了文化交流,如此便将茶文化中蕴含的“中和”哲学思想也对外进行了传输,这一思想能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体现出兼容并包的气度与和谐共处的原则,以此促成国际文化新格局的构建。
5.2 以茶文化交流构建国际和谐新秩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创造而来的,由于该哲学思想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基础上,因此在其中有许多发展理念与思维都十分适合我国发展进程,如今现代社会中,我国传统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不仅给中国政治体系的完善带来了较大影响,而且也给中国与国际间交往秩序的维护与巩固带来了思想支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茶文化思想将长期融入我国的理论指导思想体系,为构建我国与国际间的和谐新秩序而贡献智慧。而且茶文化哲学中提倡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当我国在构建国际和谐新秩序发展进程中,对茶文化体系进行挖掘与重新认知时,不能仍以前人思维角度思考茶文化内容的实践策略,而应以当代社会与国际形势发展情况来将茶文化内容现代化与具象化,并运用其中的动态发展理念和辩证观点加深与国际间的政治交流与合作,以此通过茶文化实现国际和谐新秩序的构建。
5.3 以茶文化交流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茶文化中的茶道思想和“中和”的哲学思想能推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发展。如今我国在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中,一方面需从文化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设工作中茶文化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探索,从理论角度渗透茶文化中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文化理念,凝聚国人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需从实践成果角度,将茶文化的渗透成果运用到国家政策方针规划与群众具体生活中,以此践行茶文化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 结语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文化体系,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缩影,正如有人说茶文化传承的弱化反映了传统文化也在弱化一样,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既应做好挖掘与传承工作,又应注意守正创新工作,如此才能使我国的文化内容兼具历史感与时代感,被人类所重视。如今我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发现茶文化与其具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统一性,而且二者的融合创新能为当前世界格局的稳定与巩固创造巨大价值。因此,在未来实践中需深入挖掘二者的共通性与联系性,做好文化思想上的历史衔接工作,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提供更多理论借鉴与精神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传统茶文化分析
本文2022-11-06 08:08:5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9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