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现状及思考
○佟 力毕冠兰贺胜利黄 勇
(1.信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2.信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河南信阳 464031)
河南省信阳市规模化稻渔综合种养始于2016年,市政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豫发〔2016〕5号)的要求,印发《信阳市稻渔综合种养实施方案(2017-2022)的通知》(信政办[2017]152号)文件,各县区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针对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扶持政策,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作、部门服务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治等工作,重点推广稻虾、稻鱼、稻鳖、稻蟹、稻鳅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2018-2021年累计补贴8019万元,建成了一批集生产、培训、示范、推广一体化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初步实现了稻渔综合种养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发展现状(一)产业规模信阳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8.62万亩,年产值34.08亿元,其中稻虾共作养殖面积95.38万亩,占总面积的96.7%,稻鱼、稻鳖、稻蟹、稻鳅共作养殖面积3.24万亩,占总面积的3.3%,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合计12.33万吨,产值共计23.48亿元,稻虾综合种养虾产量12.02万吨,共计22.04亿元,产量占比97.5%,产值占比93.9%,鱼、鳖、蟹、鳅的种养产量0.32万吨,共计1.44亿元,产量占比2.5%,产值占比6.1%,另外综合种养产稻米共计44.24万吨,产值10.6亿。信阳的稻渔综合种养平均亩产水稻450kg左右,养殖的水产品因养殖模式不同略有差异,其中稻虾(鱼)综合种养模式的小龙虾(鱼)亩产70kg左右,稻鳖综合种养模式的亩产中华鳖100kg,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的蟹亩产量80kg。
(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信阳稻渔综合种养主要以稻虾共作、稻虾轮作、稻鱼共生、稻鳖共作、稻鳅共作、稻蟹共作的养殖方式为主,近年来稻渔种养模式逐步向繁养分离、无沟坑式模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平均亩产水稻410-450kg左右、小龙虾(鱼)亩产70kg左右;平均亩产值3400元左右,核算稻虾共作的亩均纯利1300元左右。
稻鳅共作的产量、效益:实现亩产稻谷400kg、泥鳅100kg,亩均产值4000元左右,稻鳅共作的亩均纯利2000元左右,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稻虾、稻鳅综合效益平均提高2倍左右。
据统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基本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70%以上,减少农药施用量70%-80%以上,且不使用抗生素和杀虫类渔用药物,通过生态循环发展,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改善了水质,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修复。
(三)组织化、产业化的发展情况我市认真对照国家、省、市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基地)创建标准,积极创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共创建11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引导稻渔养殖企业开展绿色、有机水产品和稻米产品认证,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技术服务档案,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安全,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监控,鼓励稻虾养殖企业与省级龙头企业签订水稻超出市场价阶梯回收合同,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区域品牌,现有罗山县“林道静”、平桥区“淮河翠”、淮滨县“淮源香”、光山县“豫南杏山”、固始县“宏运坊”等16个自主品牌,各县区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大量优质小龙虾销往武汉、南京市场,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竞争力。
(四)科研和技术推广1.采取“合作社+基地+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主要的推广技术措施有:配套水稻栽培技术、配套水产品养殖技术、配套种养茬口衔接技术、配套施肥技术、配套病虫草害防控技术、配套水质调控技术、配套田间工程技术、配套捕捞技术、配套质量控制技术九个方面。
2.通过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推动了全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稳步增长,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产供销、种养加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及部分养殖大户到湖北潜江龙虾学校系统学习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邀请湖北、安徽、河南水产研究院、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农林学院等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下乡培训指导,累计举办培训班100多期,培训人数达15000人次,印发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资料20000多份,累计受益群众25000多人;邀请大北农、澳华等国内知名企业到县区设立养殖基地,着重推广稻虾共生模式的小龙虾繁养分离和平田养殖技术,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有效保障了稻虾种养效益。
二、制约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一)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包括土地承租、田块平整开挖、虾苗初投等,每亩成本在3000-3500元左右,以后每年可降至1000元左右,首次启动资金投入较大。
(二)产业链条不完善完整的产业链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不健全,部分农户因首次种养,缺少技术,管理不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加工企业少,加工企业多为初级加工,无加工副产业及产品深加工,缺少完善的冷链物流业,产品和销售渠道单一、缺乏市场话语权。
(三)品牌打造较滞后缺少有知名度的产品品牌,各县区品牌小而多,宣传力度不大,企业的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地方区域品牌。
(四)养殖技术有待提高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企业和农户在关键技术的环节上把握的还不到位,掌握规模化种养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和疫病防控能力等方面还有欠缺,综合种养科技水平不高,收益不稳定。
三、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建议(一)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已经出台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在农田水利、高标准良田建设、土地整治、乡村振兴等项目上重点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尤其是在设施建设、种苗基地、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产业发展、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等诸多方面给予充分重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对种养大户、示范区建设、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进行补助,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农户等信贷支持力度,解决资金短缺和融资难、融资慢问题。
(二)提升产业标准。在不破坏耕地、不破坏基本农田、不超面积挖沟,坚决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以水稻种植为根本促龙虾种养,以龙虾种养为补给促水稻种植,以稻养虾、以虾促稻,实现稻与虾互利共生、互促共赢,防止重虾轻稻现象发生,坚决扛稳抓牢粮食安全重任,提升规模化养殖方法,开展小龙虾秋苗繁育、温室大棚繁育,适应错峰上市需要。
(三)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延长产业链条。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目标,探索综合种养与产品加工、餐饮服务、旅游休闲、“互联网+”等紧密结合,拉长壮大产业链条,建立完善从收储、清洗、烹煮、剥壳、调味、包装、运输到机械设备、产品工艺、质量控制的整套加工标准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突出品牌打造。改变目前品牌建设中企业和种养户各自为战的方式,成立行业协会,把广大种养大户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品牌创建和国家级认证,既要打造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小龙虾品牌,还要大力开展绿色有机稻米的各项认证,创出受消费者青睐的优质小龙虾、大米品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同时又考虑布局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打造覆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以品牌效应提升产业效益,全面提升小龙虾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信阳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现状及思考
本文2022-11-06 08:07:4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9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