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陕西越来越绿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22-11-05浏览:2032下载196次收藏

张永军 赵百灵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今年国庆节前夕,陕西省林业局公布了一组建设成果:70年来,陕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3.3%上升到43.06%,国土绿化增速居全国前列;森林面积达到1.33亿亩,森林蓄积量达到了4.78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居全国第12位,高于很多北方省份甚至南方省份。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生态荒漠的黄土高原,则是在这场变化中获益最多的地区。榆林沙化面积减少1569万亩,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3%,陕西成为全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而在延安,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实现绿色全覆盖……在陕北,绿带最远端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向北整整推进了400多公里。有专家断言,陕西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黄土高原这个地理名词都会变得“名不副实”。

如今的三秦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彻底转变,“两山理论”深入人心,“颜值”持续提升,“气质”越来越好。陕北缔造“林海”奇迹,榆林草灌锁沙丘,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延安全域退耕,实现了从黄土飞扬到满目葱茏,华北豹等珍稀野生动物重现,成为黄土高原的绿芯,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关中大地千里渭河千里景,“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一去不返;大美秦岭成为绿色国芯,“秦岭四宝”种族兴旺,陕南三市鸟语花香、绿意盎然……

作为西北省份的陕西“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是什么让陕西更加山河秀美,是什么让陕西更加生态和谐?

陕西曾经的生态危机

陕西曾经是拥有大片森林的地区。但气候降水的变迁和历代王朝对这片土地的过量开发,让陕西在进入近代以后陷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1935年,民国实业部对陕西进行了林业统计,当时的森林面积只占全省面积的16%。这个比例在西北地区尚可,但远远没有达到今天的水平,属于森林水平比较低的地区。

而且这少量的森林,分布也极为不均,主要分布在陕南的秦岭、大巴山一带。这里并非传统意义上陕西的核心地带,能保有大量森林主要也是因为秦岭大巴山对水汽的截留。这些山地树木,构成了全省森林的“十之八九”,关中和陕北地区的绿化水平就更低了。

而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也让为数不多的森林饱受折磨。

清同洽时期,左宗棠奉命入西北平乱时,为拔除乱军的生存根基,曾大放山火,连烧数年,森林几乎焚尽;战后因人口死亡,林地暂时得到恢复,但等人口回流时森林又一次严重退化;后抗战爆发。大批难民涌入陕西,庞大的建筑、燃料、耕地需求又破坏了大量森林……

而当时的政府森林保护相关的意识也不足,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还因巨大的人口和粮食压力。鼓励民众进入林区垦荒。1941年,国民政府通过《土地政策战时实施纲要》,在国家层面肯定了开垦林区荒地的行为,进入林区生产的难民更加络绎不绝。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在林区开垦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烧荒。焚烧野生植物,能给土地留下天然肥料草木灰,还能快速开出一片平地,对于作物生长很有利。但这种方式的破坏性也是可以想象的:失去了野生植物根系保护的土壤,在雨水冲刷下,几年就露出了底层的岩石,肥力全无。而这时农民就会进入下一片山区,不断重复烧山开荒。

等1944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授刘步周到访延安黄龙垦区时,现状已经是“垦区外缘之低地及山沟中,交通较便之处,森林摧毁已达极度……尚在继续破坏之中。”

由于当时西北地区开发程度有限,仍然有大量路桥、铁路、电线、电报线的架设需求,于是秦岭山中取之不竭的林木成为了就地取材最好的原材料。仅陇海铁路的陕西段,就用掉了5万根优质木材,这都是就地采出来的。

负责开采木材的主要是当地的木材商,他们并非专业的林业工作者,对林场的永续利用毫无了解,为图省事往往会租下整个山头,把树木不分老幼全部砍走,再择优使用。这又大大破坏了山林的自我修复功能,一片光山几乎没有恢复成山林的可能。

凡此种种让人感叹,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不断的年代,人们的首要目标是活下去,长远的生态保护实在是一种奢侈品。

但无论如何,原本就已经被黄土覆盖的陕北山区,在经历了那个时代的破坏之后,生态环境更为衰败。重新让它恢复青山绿水,就要交给下一个时代来完成。

北战略中的陕西

1979年,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成立,负责在这三个地区种植植物,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这就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不过对于落实三北工程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水土流失和风沙治理未免太过遥远。第—代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参与者,对种树的兴趣主要来自木材和燃料的短缺。有了国家补助和组织,新种植的森林将有望为居住在荒地的人们提供稳定的木料。

在陕西,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影响范围多达9市68县,覆盖了全省70%的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土地。

陕西受到如此的重视,主要和它在生态地理中的特殊位置有关。一个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事实是,南北跨度巨大的陕西境内,其实存在着黄河和长江两大母亲水系。

陕西对黄河的重要性无需多言,黄土高原一直以来都是黄河最重要的泥沙来源,占到了黄河泥沙输入量的50%,水土流失極为严重。这不仅影响了黄河的水质和下游黄泛区民众的生存,对于陕北的高原居民来说,无法保持肥力的土壤也让农耕显得过于艰苦。

而陕南则是长江重要支流汉江的上游地区,秦巴山脉的水土流失,将会为汉江和长江带去巨量的泥沙。事实上,尽管陕西境内的长江流域面积仅占到总流域面积的4%,陕南贡献的泥沙却占到了长江总量的12%,在局部地区和黄土高原流人黄河的侵蚀量相当。

把陕西的林业环境治理好,就能为两条大河的中下游保障用水安全。而这项定调很高的国家战略也确实为陕西后来的生态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准备的树木主要是生长较快的泡桐、杨树、油松等。这些树生长很快,但根系并不发达,耗水量还很大,寿命也不长,能够起到暂时性的防护效果,但长期来看起到的生态成效并不明显。

为了抢工期,一片区域内人工种植的树木还往往是同一种。树种单一的森林也就意味着它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是重合的,又无法形成互相补足养分的任务,遇到特定的植物传染病更是毫无抵抗能力.三北防护林工程早期种下的树在几十年后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退化现象。

看来靠简单的在荒地直接种速成林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政策和技术的进一步配合,才能让陕西重现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

退耕还林让陕西更美

1997年,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同志看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感到很高兴。他提笔作了这样的批示:“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陕北的生态治理工作,就这样成为了西北地区重获新生的样板案例。

两年后,陕西开始了“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将生态治理进行到底。而在退耕的同时,陕西也在进行大力的造林工程,这项工作在2002-2003年达到了高峰,每年种植的林木都在25万公顷以上。

工作的重点自然是黄土荒原的重灾区陕北,占到了全省计划任务的48.3%,再加上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全省对黄河流域的投入比重达到了70%以上。

而在吸取了早期三北防护林的经验教训之后,陕西省在植树造林时也不再采取一刀切速成林的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地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现状,采用了不同的绿化战术。

在长城沿线的定边、靖边、榆阳、神木等地区,风沙是最大的障碍,土地风蚀沙化严重,生态也十分脆弱,适合沙柳、沙松等沙地植物生长。在条件稍缓的地区,则种上了樟子松、杨树、臭柏和紫穗槐的混合林,巩固治沙的成果,作为防风防沙的第一道防线。

尤其是作为治沙样板的靖边,在毛乌素沙漠的环抱下,市区内却是绿草如茵,还有自己的湿地公园,蔚为壮观。

在黄土高原腹地,包括榆林延安两市的大部分地区,治理重点则是保持水土,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沙棘、苜蓿、紫穗槐是重点种植植物。为了让退耕的农民能得到实惠,在适合果树生长的地区还安排了枣树、山杏的种植,与灌木形成立体林区,还能结出果子创造利润。

关中平原的任务稍轻,种植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城市和郊区的绿化水平,在部分退耕的地区也引入了果树,以把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事实上,当农民被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以后,很多人选择了进城打工,家中还有果树作为副业,家庭收入反而提高了。

陕南秦巴山区造林的主要目标也是水土保持。坡度在25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重灾区几乎全部还林,还根据山地的肥力情况引入了板栗、核桃、柴胡等山地经济作物,用经济林的形式固定土壤。有意思的结果是捡野栗子成为了很多汉中人休息日郊游的活动……

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下,陕西真的实现了建设山川秀美的任务,森林覆盖率每年都在创新高,黄土高原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也减少了一半不止。

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划算的投资了。

进入21世纪,陕西在偏远地区大面积荒山荒沙绿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国土绿化重心转移。2001年启动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对全省境内的主要道路、河渠、堤防沿线,以及城镇、村庄周边进行绿化美化。2004年启动了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重点的“身边增绿”工程。2007年起,实施“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2009年起。先后启动了陕西东大门、汉丹江、晋陕峡谷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2012年起,陆续启动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全省上下扎实推进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保护中华绿芯大秦岭,林业进入新境界。陕西生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美国宇航局监测显示,地球变得更加绿色,中国是全球绿色增长的最大貢献者,其中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增绿最为明显。以陕北地区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特别是2000年一2018年陕西植被指数变化百分率平均17.9%,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榆林绿”“延安绿”“关中绿”和“秦巴绿”以不同的姿态展示出陕西人民追赶超越的努力与艰辛,让世界见证了陕西绿、陕西美。

陕西越来越绿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