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安韫超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高校日常教育体系中,应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各大高校面临的一道时代课题,也是思政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面前的工作重点。文章在融媒体趋势背景下,阐述了开展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育人策略,以天津市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实践为例,为辅导员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1 融媒体综述1.1 融媒体的概念“融媒体”是一个理念,不是一个实体媒体,目前在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性的概念,普遍被认同接受的是指充分利用媒体媒介,将资源、内容、宣传等方面在不同媒体平台上进行转化整合,形成一个互融互通的新媒体共同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集合群落,对外以一个单位、一个声音、一个形象呈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他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2 融媒体的特征融媒体作为新媒体的集合,除具有新媒体自身即时性、交互性、娱乐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媒介融合度更高、影响力更大、复杂性更强等特点。
1.2.1 融合度更高
因融媒体不单是某一类型的媒介形式,是媒体间、媒体与受众之间边界模糊消融,交互融合的一种状态模式,使得信息传播壁垒更少、成本更低,不仅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实现了多平台、多口径的同步,流通更为自由。
1.2.2 影响力更大
传统媒介或单一媒介因为存在“中心”管控,对于新闻或信息有把关和筛选的职责,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的传播不再是中心扩散或是串联传播,而是通过信息化的交融互动,实现了媒体间的最快速、最大化的联动作用,其覆盖面和穿透力更强。
1.2.3 复杂性更强
融媒体环境中在技术和算法的支持下,实现了终端之间的深度融合,而复杂的网络环境和相对滞后的监管,让普通受众特别是处在价值观塑造重要阶段的大学生群体中,难以辨别信息真伪,容易滋生网络诈骗、舆论发酵,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和群体极端事件等现象的发生。
2 融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2.1 大学生群体特点对网络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网络原住民一代的“00后”进入大学校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面临着更多的转变和挑战。新一代大学生相较之前,呈现价值观更加多元,更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的同时,涉猎和兴趣更加的广泛、信息获取渠道更灵活、思维方式更加的发散和自由。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因成长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塑造,不仅形成了积极的心理素养,还使得他们拥有更加注重平等、独立、自主、自我等意识。
2.2 社会环境及国内外局势对网络阵地面临更多的挑战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一代成为各方力量的争夺对象,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渗透影响,带有政治目的的文化侵略让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更加复杂多变,斗争更加尖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沉渣泛起,网络阵地瞬息万变,隐蔽性较强,易被利用和操控,不仅成为舆论发酵和极端事件的酝酿场,不利于和谐校园和社会的构建,还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隐患。
2.3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思政工作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大部分内容及形态,均面临着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现状,网络空间承载了学生更多的需求,传统的思政工作也必然面临随之向网络空间拓展的挑战,但网络生态环境是相对独立的系统环境,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复杂环境的应对能力不足,思政工作者对线上育人角色的转换适应度不够,工作转化的可延续性和创新性不强等现状均影响了育人的效用与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辅导员如何在融媒体环境中开展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网络育人,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对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3 融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根据新媒体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让大学生思政教育焕发新的活力。具体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立德树人,用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网络阵地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思政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顺应新时代下网络发展新形势,依托融媒体平台,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建设与学校改革发展高度契合的高质量网络育人平台。大力繁荣校园网络文化,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形成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基础,价值引领和队伍建设并举,能发挥新优势、做好新内容、搭建新阵地的网络育人模式。坚持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3.2 与时俱进,综合提升让网络育人提质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信息素养,利用丰富的新媒体资源来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导网,从提升学生信息甄别能力有效遏制网络谣言,培养思辨精神正确对待文化思潮的冲击,强化价值导向传递青春正能量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要善于用网,从明晰职责定位厘清网络思政工作内涵,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学生网络行为特点,进行技能提升推广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工具三个维度赋能思政工作者线上角色;要持续优网,将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更有意思持续挖掘时代新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转被动为主动持续沉淀创新型网络思政教育形式,化共识为力量持续凝聚多主体的网络思政育人合力三个层面创新网络思政的内容与规模。
3.3 强化意识,引领学生成长培育时代新人新形势下的网络育人工作应更加强化“育人”意识。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通过涵育健康积极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素养;应注重事事处处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网络育人的方式方法应遵循学生需求和实际,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育人效果更加走进学生心里;应注重回应学生关切,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将问题“关口”前置,畅通学生表达、反映的渠道,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让网络育人更见实效、更有温度。
4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网络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把握“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高度重视将网络育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扩大网络文化影响力,不断强化守正创新,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4.1 总体思路学院依托“tufe金融学工”平台,经过近6年的实践与探索,凝练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体三翼”网络育人模式,即以立德树人、价值观塑造为评价主体,从价值观的内在发展逻辑和生成规律出发,着眼于青年群体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德育、智育、心育为翼,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基、心育为引,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成大才,积极引导学生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 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的实施过程在具体推进路线与实施过程中,把握“一体三翼”的模式框架,从以立德树人为主体,推进价值观塑造;以铸魂立心为方向,培育时代新人两个维度,同步推进建设。
4.2.1 以立德树人为主体,推进价值观塑造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网络思政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学院整合各学生组织宣传功能,统一团委、学生会、党校等学生组织宣传平台,改版升级为“金融学院融媒体中心”,建立网络育人微信公众号平台“tufe金融学工”,本着“拓展信息新渠道,传递青春正能量”的服务宗旨,平台的影响力逐步增强。迄今为止,平台已累计推出网络作品2200余篇,累计阅读量达70万次,关注人数达4000余人,覆盖全体本科生、研究生。
“金融学院融媒体中心”团队负责“tufe金融学工”公众号的运营管理维护。通过网文、微电影、音视频、图片等在内的多种内容形式,关注广大师生切身利益,关注学生热点事件,传递青年好声音与正能量,实现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开展。金融学院融媒体受学院党委领导,由学院党委书记和副书记担任指导教师,另设专项指导教师6人、学生负责人6人。中心下设运营部、平面部、办公室及特约撰稿人组,并向学校全体师生征集思政育人素材和网络作品,让师生用户既是网络思政的受教者,又是网络思政的参与者。
4.2.2 以铸魂立心为方向,培育时代新人
突出德育为先,打造特色鲜明主题教育。学院坚持让思想政治教育挺在最前,让精神力量激活学生成长“动力源”,在育人全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主线”,牢牢守住“思想”关,帮助学生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正确的三观。以百年党史、中国故事为依托,结合建党百年、全民抗疫、北京冬奥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等时代背景,充分挖掘天津地方史、校史、专业史中的红色元素,用青言青语讲述世情、国情、党情,用青春画笔,描绘中国精神。
坚持智育为基,打通学思践悟渠道模式。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专业建设、职业选择和职业追求,形成网上网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育人合力,以“当思维碰上桌布”“金融职通车”等品牌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资源育人作用,促进全员育人格局的形成。“当思维碰上桌布”以“喝茶聊天”的下午茶形式,线上线下共同开展,每期由一名管理干部、任课教师、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或学生骨干为茶座嘉宾,以桌布、画笔为工具,开展“关于xx,你想知道什么”系列主题探讨。“金融职通车”以“职业教育”切入点,帮助学生确定“志业追求”,将生涯规划理念融入育人全程,发挥专业特色,前往各类金融机构,邀请行业高管、业内专家进入“第二课堂”,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探索职场,掌握行业领域前沿,树立合理的就业和授业观,在清晰个人发展,提升自我认知和思维方式,坚定生活和未来的志向。
构建心育为引,营造健康向上文化氛围。学院集合专业心理教师、心理委员力量,积极探索网络心理育人新模式。以“解忧店长”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线上线下陪伴学生身边。开放120个线上“互动窗口”,键对键24小时守护;结合重要时间、事件节点,发布40条“心理暖心贴士”;适应线上学习和居家生活,将劳育、美育、体育等元素,融入心理育人中,录制16期“一堂居家抗疫xx课”,丰富居家生活,增强心理效能;适应特殊时期的在校封闭管理模式,稳定情绪、调整心态,发起13次“一起来xx吧!”活动,开展学习科研、体育锻炼,丰富校园生活。
4.3 新媒体环境中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经验启示4.3.1 筑牢理想信念,找准“主和辅”的定位
牢牢将思想引领挺在“最前”,让网络育人工作到“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引领学生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树立起师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坚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4.3.2 找准问题切口,处理“小和大”的关系
坚持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思路,以学生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从根源处进行舆情引导和网络安全的构筑,利用开展“小、精、准”的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和方法招式,使其更具时代特点、满足学生需求、贴近现实问题,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4.3.3 抓牢媒体趋势,协调“近和远”的关系
网络育人近处,着眼网络技术的更迭,紧跟青年成长的步伐,跟进青年汇聚的网络平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时远处锚定培养健康向上的网络社会生活心态,树立科学、进步、积极的人生观,形成良性循环。
4.4 高校思政工作者抓牢网络育人阵地的建议4.4.1 抓牢队伍建设
吸纳更多专业课、思政课教师加入网络育人伍中,对提高网络作品水平、提升育人实效有积极作用。网络是育人载体,亦是育人工具,将网络元素融入主课堂教学,在课堂思政建设中运用网络工具,都需要一支组成多元、业务精湛的工作队伍。
4.4.2 抓牢媒体趋势
网络技术的更迭密切关联着网络育人工作的发展方向。只有及时跟进媒体发展趋势、跟进青年聚集的网络平台,才能密切紧跟青年成长步伐,满足青年成长需要。对于5g时代和融媒体的发展趋势的把握,锚定了网络育人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
4.4.3 抓牢成果转化
在高产作品的同时,要注重对作品反馈的整理和分析,对相关数据反思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启发网络作品的创作方向。此外工作模式的及时整理、整合和创新,可以更有效地为工作动力,持续为网络育人平台的建设提供源泉。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本文2022-11-05 15:15:58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92813.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