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困境探源及对策构建——以河南省为例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5浏览:2447下载189次收藏

姬军荣

(河南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0 引言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是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之一。

河南省从2008年开始积极规划并开展了各类产业集群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部分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例如,郑州电子信息、郑州食品饮料、洛阳硅电子材料、新乡生物医药、许昌电力装备制造、许昌发制品、漯河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借助这些产业集群,极大地推动了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然而,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其逐渐出现了市场适应能力下降,创新能力不足、竞争优势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链、价值链、要素链等资源整合愈发重要的背景之下,如何厘清产业集群特色,培育竞争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集群的“二次创业”,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河南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据统计,河南省现有产业集聚区179多个,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2021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3%,对全省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96%,拉动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接近7个百分点,发挥了核心作用。依托产业集聚区,全省已经培育出了郑州高新技术产业、洛阳智能装备、漯河食品、商丘纺织服装等1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127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域品牌。目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集群培育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

1.1 产业分布趋于集中,主导业务趋同化明显

整体来看,河南省现有各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分布较广,包含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铝加工、食品饮料、仓储物流、生物医药、印刷包装、农副产品加工、棉纺织服装业等几十项主导产业,但从主导产业来看,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等三项产业几乎是所有县区的重要产业,主导产业趋同化明显。

2020年统计资料表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共有452个主导产业,而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四个产业占了161个,占比为35.6%,产业趋同化非常突出。同样,对河南省公布的207个农业产业化集群的主导产业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约半数的主导产业集中在:畜禽养殖业占比25.12%(集中在生猪养殖、畜禽养殖%、肉牛养殖),种植加工业为43%(集中在面业、粮油)养殖加工业占比为5.31%(集中在乳业);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生猪、畜禽养殖、粮面油加工等四个行业在农业产业化集群主导产业中占比约为50%,产业布局的集中性和趋同性一方面会导致行业内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也表明河南省在资源特色挖掘上深度不够。

1.2 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各地发展不均衡

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差别较大,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其中郑州市经济规模最大,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洛阳市位居第二,其他地市整体上经济发展都处于第三梯队,差距不太大。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中,郑州市产业集聚区数量为50个,洛阳市17个,信阳市15个,南阳市14个,新乡市13个,驻马店市12个,商丘市11个,周口市11个,平顶山市10个,安阳市9个,开封市8个,焦作市9个,濮阳市8个,许昌市8个,三门峡市7个,漯河市6个,鹤壁市4个,济源市3个。可以明显看出,与整体的经济状况类似,河南省各地市产业集聚区数量的差别也比较大,尤其是郑州市的产业集聚区数量占了全省的27.8%,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突出。

1.3 特色资源开发层次不高,产业链条拉伸不够

河南省特色产业集群特色资源开发层次不高,产品的开发存在着简单化初级化的现象,生产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拉伸不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能够提供产业配套服务,如营销、运输等的企业和机构同样较少。许多企业以个体、家庭为依托,进入壁垒低,产品结构单一,规模小,在资金、技术方面实力较弱,企业缺乏加大技术投资、扩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基础。

例如,多个产业集群的面业、粮油产业只是简单地进行小麦、玉米等的磨粉加工,然后进行包装销售,如河南天香面业、延津克明面业、河南益康面业等国内知名企业,仅有挂面、面粉、龙须面、烩面等加工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种类;资源开采则基本停留在挖掘、运输等环节,建筑材料基本是就地取材,如开采河沙、浇筑、运输等;属于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封丘树莓,目前仍处于初级的采摘、散装出售、简单加工环节,农户自行生产、简易包装就拿到产业交易市场上销售,加工企业则采用分散购买方式从农户手中采购,进行简单加工包装后就进入流通市场。

河南省的产业集群明显存在着产业链条拉伸不够的现象,同类企业间交流较少,横向竞争较多,导致产品同质化。以上下游供应链形式存在的产业集群较少,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不能形成高效的合作机制和规模化运营,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良性竞争局面。

1.4 产业集群缺乏规划,市场竞争力弱

河南省省级的产业集群其规划和决策相对比较科学、严谨,而省级以下的各类产业集群的设立普遍缺乏长远规范,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全局性谋划和系统性论证缺失,甚至各乡镇自行规划、建设各自的产业集聚区或开发区,致使省域内各类产业集群布局混乱,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区域内产业集群的总体竞争优势,也限制了产业发展的步伐。

基于市场需求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更有活力和竞争力,政府主导型的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链接松散,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性不强,企业仅是空间形式上的集聚,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难以发挥,导致总体的市场竞争力弱。

2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突破路径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并推动其转型升级,需要挖掘本地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培育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同时,资源禀赋优势并不必然转化成经济优势,必须有合适的策略与措施才能打破“资源诅咒”,实现良好发展。

2.1 寻找新的特色资源,挖掘现有资源潜力

河南省多地有丰富的工业、医药、旅游、农业等多领域资源。但囿于政策、资金、历史等多种因素,开发与利用程度较低,价值未能充分呈现,且由于各个县域的资源潜力不同,需要根据自身区域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在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潜力,寻找新的特色资源,同时,注重加强具有特色企业集群的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有不少地市有独特的区域性资源,比如自然景观、特色种养殖产业、特色手工业、特色加工业等,这些特色资源禀赋的发掘需要政府下力气真抓实干,不断提炼,并持续进行特色资源或优势的强化,才能够形成真正具有竞争力和经济价值的特色资源。

2.2 推动区域网络创新,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特定区域内的“政、企、研、学”等组织机构,因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利益相关多元化等因素,通过长期的合作与交流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开放系统。区域网络创新能够有效地通过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集群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目前,在全国各地,推动区域网络创新,已经逐渐成为各地政府推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特色产业,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必不可少,这也是强化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及新技术的持续注入是特色产业集权发展的不竭动力,特色产业集群的打造过程中,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必不可少。加强与科研院所、大学院校的合作和交流,着力提升企业科技水平;依靠龙头、核心企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构建产业基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和高级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1)政府层面。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为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金融优惠政策的实施。完善的制度环境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不仅有利于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更为产业集群内各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创新能力的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高校科研机构层面。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发源地,同时自身又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是区域创新不可或缺的力量。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分享创新资源,为当地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此外,政府应该出台有关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积极引导、激励当地高校向企业转让技术,扩大与企业的合作,为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3)企业层面。河南省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居多,中小企业具有资金不足、创新实力薄弱等问题,企业间应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壮大集群规模,培育集群内的共同价值观,克服各产业之间的合作障碍,增强协同效应,建立起合作创新、利益共享的新理念。企业应充分利用与高校合作的契机,加强与当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弥补企业创新力量不足的局面,保证区域创新的持续发展。

2.3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促进产业分工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首先要对本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结合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区位地理环境、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形成各地特色产业,要尽力避免区域范围制约情况下出现的产品同质化、陷入价格竞争等陷阱。

努力改变产业集群发展初期定位模糊、盲目跟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各地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该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制定不同于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有效分工与合作,区域外的特色定位与区别发展。一方面,产业集聚区内部企业要围绕着产业链进行产业分工与细化,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发挥主导产业的溢出与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链相关企业的良好运作;另一方面,产业集群要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力度,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新产品和项目,使用互联网营销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入,形成区域范围内产业集聚区的优化合理分工的局面。

2.4 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确保集群竞争优势

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上,政府要鼓励乏力的中小企业做好定位,促成集群内部不同类型企业协作关系的构建,围绕龙头企业、核心企业进行配套,形成产业链条,在产业链基础上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博弈竞争机制。在集聚区产业布局上,重点招商引进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作用明显的企业,引导本地企业逐步摆脱原料供应,向深加工和精加工纵深发展。

2.5 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区位品牌保护意识

政府需加强产业集群知名度推广政策建设,打造区域名片,激发协同效应,利用市场之手推动生产要素向名优企业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往往形成于当地的特色经济,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根植于当地的特色品牌。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经济特色,并借助特色品牌的力量,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选取当地最具特色的产业重点发展,同时培育产业核心领军企业,增强核心企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核心企业的特色品牌,依托其特色品牌效应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另外,在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的同时,需要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提升区域特色品牌的竞争保护意识,要抓好初步形成的特色品牌的商标注册,以及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着力打造著名的商标和具有地理标志的商标,借助品牌力量,推动整个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2.6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位引力

研究及世界多国的实践证明,营商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尤其是区域制度质量对资源禀赋对经济作用的正(负)效应起着关键作用。设施完善和服务到位是产业集群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强化产业集群软件环境的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产业集群整体服务质量。首先,需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位,并大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完善功能服务,运用云计算、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化信息化的产业集群,塑造集聚区良好的区域形象,优化集聚区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培育与激励的体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投入产业集群,为产业集群带来新鲜血液和创新动力。同时,政府要在做好管理的基础上承担起服务企业的功能。精简审批事项,实行权力清单模式,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真正当好“店小二”。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困境探源及对策构建——以河南省为例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