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美育在牧区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4浏览:2076下载289次收藏

陈 娇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学校,甘肃肃南 734400)

当今时代,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鉴别各种信息的能力,对美作出理性评判。初中生由于身心条件尚未成熟,对外界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很容易对信息失去辨别与分析能力,从而迷失自我。为此,新课程改革将审美教育列入各学科的教学任务之中。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每一个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美的元素。所以,音乐学科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任,利用音乐美的元素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追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牧区初中音乐教师要结合地域特色,对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音乐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牧区教育发展需求,让学生学会理性地认识美、追求美、践行美。

一、美育在牧区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实施现状(一)美育理念缺失,对美育不重视

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美育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应运而生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音乐课堂的美育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缺乏对美育的系统认知。牧区初中音乐教师虽然学过美学课程,但因为缺少专门的审美教育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美育教育,而将音乐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乐理知识的讲解和音乐技巧的传授上,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教师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也习惯了灌输式教学,在音乐学习中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创新,以至于在面对优秀音乐作品时往往显得茫然失措,无法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体验和美的熏陶。学生处在美的环境中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导致音乐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美育功能。

(二)忽视学生心理,美育效果不佳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初中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增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与尊重,渴望独立自主,不愿意受过多的管束,容易出现叛逆任性、追求个性的心理,但独立性和自觉性还不够强。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主动走近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高估学生的水平,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也会低估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的问题没有挑战性,无法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欣赏作品时,有的学生刚进入欣赏境界,产生独特的感想,教师就急于给出点评,打破了学生探究美的乐趣。长此以往,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影响师生关系。

(三)缺乏有效指导,审美感知匮乏

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被一些音乐作品所打动,但有时也会出现盲从的现象,这就需要音乐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然而,牧区音乐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并不是很到位,在音乐作品的鉴赏教学中,有些学生已经对作品内容产生了美的感知,却没有得到教师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无法投入全部的情感,以至于达不到审美的深度。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惰性,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而懒于投入自己的感情,以至于失去发现美的眼睛。此外,有些牧区的初中音乐教师不重视对音乐鉴别方法的指导,学生对课外音乐的鉴别力不足,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音乐资源的影响,导致学生的音乐审美出现幼稚化、低俗化现象,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美育在牧区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实施策略(一)品味民族经典,体悟音乐之美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高尚的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牧区音乐教师要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让学生品味民族经典,从民族经典作品中体悟音乐之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很多作品所体现的都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与劳动中的情感体验与情感积累,展现了生活的美。初中音乐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歌,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聆听这些歌曲,去感受和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差异与特色。例如少数民族的民歌具有记录神话、历史传说和故事的作用,初中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民歌时,可以为学生讲述这些民歌所蕴含的故事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对民族经典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产生深刻的感知,并能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牧区音乐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中的民族器乐作品,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民族器乐的音色特点和演奏形式,还要让学生了解民族器乐的悠久历史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以聆听、欣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民族器乐声音的优美,增强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起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民族经典除了民歌和器乐作品外,还包括说唱、戏曲、歌舞等内容,牧区音乐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相关欣赏内容,将一些经典曲目和民间歌舞引入课堂之中,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利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知经典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情,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鉴赏音乐内容,提升个性体验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美感和陶冶艺术情操的主要方式,也是初中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和心理都处于积极发展状态,对新鲜美好的事物具有强烈的追求与渴望,但由于音乐鉴赏能力不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不深,很难发现其中的美育元素。为此,牧区初中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把音乐鉴赏作为对学生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鉴赏活动,提升学生的个性体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美的感受与鉴赏。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对音乐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偏好,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统一标准已经很难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牧区音乐教师可以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除了让学生鉴赏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引入一些热门歌手的具有正能量的流行音乐作品,从学生喜欢的音乐入手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音乐主题,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和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跟随律动哼唱音乐,强化音乐内容的表现力,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感悟,把握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美。牧区初中音乐教师还可以开展对比教学,将同一音乐作品用不同形式进行演绎,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与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学习体验。此外,音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不同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感情,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在音乐鉴赏中获得更多美的感受。

(三)走进音乐历史,增加人生感悟

音乐具有较强的浸润作用,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音乐家渗透其中的情感,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还可以品味到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为了促进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开展和历史相关的音乐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史,感受中国音乐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学生的人生感悟。

在教学中,牧区音乐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将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同时注意不同阶段的音乐作品的融合,让学生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的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作背景,牧区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音乐的创作背景进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音乐的主题背景用视频、图画、音频等形式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有些音乐作品以叙事为主要内容,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与之相关的文字资料或影视片段,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与品质。

牧区音乐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后利用报刊、书籍、网络等去搜集与音乐创作者或音乐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影视资料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收集到的资料,同时对音乐作品进行交流和讨论,以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懂得美的真谛。

(四)开发校本音乐,突出地域之美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材为蓝本,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以教材为主,然而,由于教材在编排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不同地域的学生的共性,在地区的差异性方面体现得不够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家乡音乐文化的认知。牧区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还有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为此,牧区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立足于地方音乐特色和地方音乐背景知识以及著名音乐人物的介绍,汲取当地民族音乐的精华,选取不同内容的代表性音乐作品作为校本教材内容,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音乐课程,使校本课程成为音乐教材的有益补充、拓展和完善,从而拓宽学生音乐学习的范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牧区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民间走访等形式搜集文本资料,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的信息,使音乐资源更加多元化,使本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美。教师除了广泛搜集,还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使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整合资料内容时还要注意体现校本内容的科学性、地方性和前沿性,突出校本课程的地方音乐特色。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欣赏和演唱地方民歌、编排地方特色舞蹈、学习地方乐器演奏等课程内容与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音乐文化的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牧区音乐教师要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仅凭教师一人之力是不够的,还要鼓励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音乐专家等加入进来,使校本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开展音乐实践,提高创造能力

音乐实践活动是实现音乐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体会到音乐作品或音乐旋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真切感知音乐作品的本质和精髓。为此,牧区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合唱活动,以合唱的形式表现歌曲中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多声部演唱来丰富歌曲的意味,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唱中感知音乐学习的乐趣和音乐作品的意境美、旋律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牧区音乐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空间和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举办的各种文艺汇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还可以开展音乐知识竞赛活动,以音乐理论知识为核心设计竞赛题目,在活动参与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可以从专业化的角度去感受音乐之美。

每个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点不同,牧区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嗓音条件好、爱好声乐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建立声乐小组,将喜欢音乐欣赏的学生组成鉴赏小组,将爱好乐器演奏的学生组成器乐小组,将爱好舞蹈的学生组成舞蹈小组等,以发挥、培养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可以“术业有专攻”。有共同爱好的同学聚在一起,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能够增强音乐学习的活力,同时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美。牧区音乐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音乐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将教材中一些叙事性的音乐作品编排成音乐情景剧,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其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

总而言之,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各自不同的美。牧区初中音乐教师应当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以体验为主要教学方式,营造美的视听环境,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将音乐教育和美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利用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以美启智、以美育德的教学目的。

美育在牧区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