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4浏览:2240下载154次收藏

张胜梅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甘肃天祝 733299)

时代的发展与蜕变,改变了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综合素质成为人才需求中的主要特征。而对高中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是为了顺应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使高中生在阅读课堂中成长为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以此激发出阅读教学的教育价值。

一、当前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等先进的思想和理念逐渐渗透于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方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也较之前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但是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却无法紧紧跟随改革的步伐,所以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尚存在一些影响教学质量的消极问题。

第一,在教学方式方面,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和学生由于在长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他们在课堂上还是以教学讲解和学生背诵为主要形式,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工作量,还使学生养成了思维惰性。

第二,阅读是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长期工程,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成效,受到功利思维的影响,很多高中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于阅读,反而在其他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的策略(一)以阅读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素养

1.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建构语言知识。朗读是一个吸纳和建构语言素材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教师可从建构语言知识的角度出发,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和剖析文本中的字、词和句,把握其基本含义和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让他们明确其具体的使用方法和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规范,从而通过朗读将语言知识分门别类地储存在知识库中。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将朗读作为教学内容,却没有专门指导学生如何朗读、怎样从朗读中发掘知识、积累语言,所以朗读就仅仅是一个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形式,学生未能从朗读中获取和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针对学生缺乏语言建构意识、语言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教师可在阅读课堂中开设朗读教学板块,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朗读策略,在朗读的过程中提炼出文本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将其纳入自己的语言储备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就会愈渐壮大,他们在写作或语言表达中就能更加灵活自如地调集语言储备,进而提升语言素养。

2.在阅读教学中引进写作训练,运用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是语言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只有真正用于实践的语言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为了加强高中生的语言知识运用效果,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引进写作训练,以读写结合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展开阅读,让他们将在阅读中积累的词汇和语句等基础知识,有意识地应用于写作训练中,从而提升他们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语言素材的能力。可是,由于部分教师缺乏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意识,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吸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输入的语言素材,而在缺乏主观意识的状态下,学生也很难准确把握不同语言知识的具备运用方法,这就导致他们在写作训练中常常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所以高中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对于高中生出现的语言运用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可秉承以写助读的阅读教学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续写、仿写、缩写、书写读后感等微型写作活动,要求学生仿照文中的语言形式或自创符合规格的语言范式,将积累的语言知识运用于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在训练中检验阅读成果,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以阅读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思维素养

1.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思维。思维导图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效方式。在高中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思维导图视为一个重要的阅读工具,通过绘图和释图的方式,分析文本的主要内容、各阅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等,由此学生的思维结构就会愈加完善,他们的阅读思维也会更加规范。但是,即使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也在课堂中尝试应用导图,却没有让学生自主体验绘制和分析导图的过程,而是以教师绘图和析图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跟随着教师的主观思维,这样不仅使小学生形成了思维惰性,还不利于他们准确地理解阅读文本的结构和含义。基于上述情况,教师可将绘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习绘制导图和解释导图的方法,让他们通过绘图完成阅读任务,并在解释导图的过程中捋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结构关联,进而强化阅读体验,此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2.在阅读教学中创建合作小组,提升学生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能够交换意见、交流想法,他们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了提升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创建合作小组,为学生提供合作和探讨的机会,给予他们合作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在小组中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分析和交流,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不同成员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升。然而,在当前的高中阅读课堂中,很多教师在创建小组时往往都是以体现新课改理念、活跃班级学习气氛为目的,却没有合理地设置小组,也没有为小组提供可供探究的问题和任务,所以组内合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不足,学生在组内不能产生强烈的思维碰撞。为了弥补当前组内合作的不足,教师可科学地划分小组,保证小组结构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进行分工和合作讨论,促使他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阅读问题展开精读、略读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活动,由此,学生的思维就能在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3.在阅读教学中补充课外材料,延展学生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对课外多元材料展开阅读,使其在面对多元材料时展开多角度思考,了解语文的不同存在形式或语用方法,能够有效延展高中生语文思维,进而深化其思维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在课内、课外阅读之间建立一体化教学机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阅读材料,培养其良好课内外结合阅读习惯。可是纵观实际,未重视课外阅读、不注意培养学生课外独立阅读习惯的高中语文教师还有很多,甚至部分教师还存在课外阅读是多余的、是浪费学生时间与精力的错误教学意识,会约束高中生课外阅读自主行为。学生阅读局限在课内,思维由此被束缚,核心素养提升受阻。为解决此由课外阅读不足引起的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难问题,教师可根据课内阅读主题、情感等,搜集与之相关的课外材料,将课外材料补充呈现在课上,同时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意识形成、课外语文学习通道被打开,为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以阅读教学为途径,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1.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现代技术,鉴赏审美元素。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众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经过了精心的雕琢,其中具有大量的审美元素,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审美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审美素养,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视听结合的阅读教学资源,让高中生在图片、视频等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资源辅助下,发掘阅读文本中的美感,并在发掘和鉴赏审美元素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审美感悟,进而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语文阅读资源和外部世界。不过,许多教师对现代技术的使用方法存在误区,仅仅将多媒体和智慧白板等视为展示文本内容的技术手段,却没有将文本内容转化为可视化和可听化的资源形式,这就局限了现代技术的使用范围,也削弱了其价值。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智慧白板、虚拟现实技术等发掘和展示阅读文本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音乐素材、视频素材和虚拟情境素材中体会文本中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从而在阅读中鉴赏文本中的审美元素。

2.在阅读教学中组织交流活动,创造审美元素。为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口语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创造美的成果,促使他们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由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但是,在高考制度的重压下,教师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习题训练中,自然也就没有在课堂中组织交流活动,学生不仅失去了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进一步提升审美素养的机会。为了启发高中生创造美的意识,教师可将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作为目标,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抒发感悟,通过口头写话的方式以优美的词汇和语句各抒己见,通过这样的方式,高中生创造美的意识会逐渐形成,审美素养会实现质的发展。

(四)以阅读教学为形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1.基于阅读材料文学特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为了培养高中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阅读教学为形式开展文化主题活动,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主题活动中阅读更多的传统文化素材,促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文化知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但是,受到功利主义意识和高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实践和活动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也失去了参与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此,教师可顺应当前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主题,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并开展实践性质的传统文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设计文化标语、搜集传统文化资源、参观传统文化展示馆等活动中吸纳传统文化知识、增长见识,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2.基于阅读材料德育内涵,培养学生担当素养。为让阅读课程更好地发挥育人与核心素养教育作用,教师应将德育思维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语文人文性与道德教育双重属性,使其在提升阅读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道德品质等担当素养。然后受应试教育等思维影响,将德育视为政治学科责任,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并未主动将德育要素渗透在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中,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德育、增强担当素养的机会。因此为杜绝上述问题,更全面地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文章育人色彩在社会生活中选择具有相同内涵的事例,要求学生根据阅读学习感悟分析或评价案例。长此以往,学生自觉形成运用德育思维分析阅读材料的意识,主动在语文阅读中探索德育要素,德行品质、担当素养显著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达成。

3.基于阅读材料实践启发,培养学生情感素养。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阅读学习活动的优化,有赖于实践活动的用心设计、及时展开。这便意味着,高中语文教师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策略,可在阅读材料的实践启发下组织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素养。但在一些高中语文教师认知中,阅读与实践是两项独立的教学活动,所以他们并未主动在二者之间构建融合教学机制,以至于学生无法更自由地在实践中思考材料情感、抒发关于材料情感的认识、内化阅读材料核心情感,也因此制约了其核心素养的发展。针对此问题优化高中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教师可设计辩论、情景剧、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发表关于阅读材料情感内涵的不同看法,使其在情景剧中演绎阅读故事、传递真情实感,或让他们在主题班会中分享情感收获、讨论阅读材料深层情感价值。学生基于语文阅读的情感探索与吸收愈发深刻,对其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愈发积极。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践行和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不仅可创新阅读教学的模式,还有助于学生实现综合发展的目标。教师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维度作为出发点,合理设计和规划阅读教学的方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高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进而向着新时代人才要求的方向靠拢和迈进。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