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体操课程边缘化问题的应对
张书林, 喻 晓
(1.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2.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2020 年4 月27 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 健全人格、 锻炼意志,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操运动贵为 “运动之父”, 参与体操锻炼可以强身健体,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体操运动是在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传入我国, 洋务派把当时的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 内容主要是瑞典式、 德国式、 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等, 创造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先河。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体操有了专门的体育比赛活动, 并且在学校体育中也极具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 体操运动十分普及, 单双杠、 跳箱等曾是大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 近20 年来, 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体操运动逐渐从体育课上消失, 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力量、 耐力、 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方面下降趋势尤为明显。如不针对以上趋势做出必要的调整, 将达不到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 所提出的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的要求。 本研究旨在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体操课程边缘化现状进行了解, 探析其影响因素,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1 义务教育阶段体操课程边缘化的具体表现体育教学过程主要由体育教材、 体育教师和学生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本的条件。 因此, 本研究以体操教材、 体操课时安排为起点, 探求体操课程边缘化的具体表现。
1.1 体操教材内容的不平衡发展,逐渐弱化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田径、 体操、 球类三大部分, 这说明体操课程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但是, 从现有的教学现状来看, 体操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开展并不乐观。 有研究表明, 虽然目前大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对体操有正确的认识, 能够明白其对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可是体操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开展情况并不理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历经了数次改革, 不同时期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由表1 可知, 体操教材内容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是针对不同的学龄阶段所设置的, 以基本体操为主, 器械体操的选择相对较少, 造成了体操教学内容的不平衡发展, 其主要培养学生的协调、 平衡能力。 有学者将我国中小学体操教材内容演变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借鉴起步期 (1950-1957)、探索发展期 (1958-1965)、 发展停滞期 (1966-1976)、 全面恢复期(1977-1985)、 稳定发展期(1985-2000) 及深化发展期(2001-至今)。 实然可见, 我国中小学体操教材内容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经了解, 1987 年, 我国颁布的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中明确去除器械体操项目后, 虽然还是对体操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但是没有了考核机制的约束, 体操课程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严重受挫。
表1 建国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体操教材内容
到了21 世纪,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 与国际上的交流日益密切, 许多新兴的项目开始在学校体育中流行起来, 如: 街舞、 健美操、 啦啦操等, 这些操舞类项目冲击着传统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在2011 年颁布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就定义了 “体操类”, 并将新兴项目如健美操、 街舞、 啦啦操等项目囊括其中, 这些项目的融入改变了大家以往对体操的分类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体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1.2 体操学时的变化学时是教学时间的计量单位, 也是反映课程在教学内容中重要性的一个表现因素。 由表2 可知,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操课程的学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随着体育教学大纲的演变而变化。 在建国初期,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十分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而体操作为一项“强兵育种” 的体育活动, 同时也受到西方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体操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学时占比相对较大,尤以1950 年最为突出, 小学每个学段每年平均有33 个学时。 而从1956 年伊始, 中学阶段也增添了体操教学内容。究其原因, 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当年国家体委在参照前苏联的体育教学模式下结合我国国情, 制定了一部以 “劳卫制” 为基础,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所确定的《小 (中) 学体育教学大纲》。 整个大纲中体操课时比重位居各项目之首。 此后, 每次教学大纲演变, 体操课程的学时总体呈下降的趋势, 尤以中学阶段课时下降更为明显。这主要与中学阶段学习任务重, 多种新兴项目的兴起等原因相关。 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始兴起体育建校的趋势, 大量“篮球特色学校”、 “足球特色学校” 等应运而生。 因此,在这些学校的体育课程中特色课程的学时占比是最大的,而全国范围内的 “体操特色学校” 屈指可数, 体操活动逐渐成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冷门项目。
表2 建国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体操学时的变化
2 义务教育阶段体操课程边缘化的原因分析2.1 直接因素2.1.1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能力欠佳
教学师资是衡量课程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体育教学环境是开放式的, 学生的学习易受干扰, 而且很多技术动作有其复杂性,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具备极高的体育素养, 既能针对技术动作进行详细的讲解, 又能做出正确的动作示范。 体操相比其它的项目, 保护与帮助是其一个主要特征, 直观的讲解示范显得尤为重要。 据调查, 目前中小学阶段的体操专任教师较少, 大多由其他专项教师兼任, 由于教师本身的体操技能水平不高, 且缺乏相对应的体操教学理论知识。 所以, 教学内容多为基础体操, 而器械体操等技术性动作的教学较少。 目前, 学校体育中还存在一种现象, 即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低, 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师的态度方面, 不注重身材的管理、 运动技能的丢失、 教学过程的随意等, 造成了体育课堂的低效化, 有些地区的体育课甚至演变成了 “一个哨子一颗球, 学生教师都自由” 的局面。 由此, 义务教育阶段的体操课程正逐渐边缘化。
2.1.2 场地设施不足, 器材利用率低
体育场地、 器材设施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是安全开展体操教学活动的前提。 体操场地及器材不完善、 利用率不高是导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操课程边缘化的一大直接因素。 中小学阶段常见的体操器材大多为单杠、 双杠、 海绵垫, 而有些学校的单杠、 双杠也不是体操专用器械, 而是全民健身单、 双杠器材, 不符合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中小学体育体操器材的标准。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 部分学校的单杠、 双杠器材在天晴的情况下甚至成了晾晒衣物的工具, 严重制约了体操教学的开展。
2.2 间接因素2.2.1 观念上的偏差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学校为了应对升学的压力, 不惜挤兑体育课的时间来进行文化课的补习, 进一步压缩体育课课时。 这就间接导致了体育期末考核测评考什么, 体育课堂中就教授什么的现象, 而大多学校在进行考核评价时常常把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放在首位。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体育课就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身体素质训练课, 体操一类的技术课就从体育教学内容中淡化出来了。此外, 家长和学生通过网络、 电视等途径了解到的体操是一项高难度且高风险的项目, 而且专业的体操运动员又都是比较矮小的, 出于对孩子的 “过度保护”, 造成了他们对体操项目的误解, 认为练体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又容易在练习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 因此, 并不太支持孩子进行体操学习。
2.2.2 新兴项目的冲击
体育课与室内文化课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身心负荷双重性等特点。 正因为如此, 加大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 尤其是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判断力、 认知水平不够成熟又争强好胜, 体育风险意识不高, 在体育课中易出现意外伤害事故。 虽然我国颁布实施了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和 《学校意外伤害事故暂行规定》 等法律法规来对教学意外事故进行权责划分, 但是一旦出现意外伤害, 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将面临舆论的指责,最终为了维权而身心疲惫。 所以, 为了避免产生这些纠纷,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宁愿选择一些运动风险较小, 且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项目, 如 “街舞、 健美操、 啦啦操、 网球” 等新兴项目, 而放弃了具有极高锻炼价值但难度偏大的体操。
3 义务教育阶段体操课程边缘化的应对策略3.1 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场地设施体教融合的发展走向为学校、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 让学生把握时空权。 众所周知, 体操的教学有赖于专业的器械, 例如, 在进行前滚翻等技术动作教学时, 就需要使用到体操垫或者海绵垫, 以确保教学过程的安全。因此, 在当下体教融合理念的指引下, 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 兴建训练场馆或更新老旧的体育设施, 保证学校体育得以顺利开展。 目前,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操器材明显短缺,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体操教学。学校应该结合教材内容, 加大专项支出, 添置能够满足体操基本教学的器材, 针对部分体操器械被占用及闲置的情况, 学校可将体育器材的管理列入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以此维护教师对器材的使用权, 提高体育器材的使用率。
3.2 定期开展培训,壮大师资队伍体操教师的缺乏是影响体操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被边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证体操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顺利开展, 首先, 要扩大体操教师的招教规模, 并及时的对学校现有体育教师进行体操理论及技术实践培训, 尤其是加大对青年体操教师的培养力度, 具体可采用 “高校领衔, 中小学响应” 模式,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定期举行培训班, 培训讲师由当地高校专任的体操教师担任, 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体操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指导, 提高任课老师体操素养。 其次, 体育院校也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体操知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操学习尤为重要, 因为, 他们将是未来体育教师行业的新军, 如果在学生阶段不打好体操基础, 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将肩负不起体操教学的重任。 在体教融合的新形势下, 还要转变体操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唯 “技术论”, 更应该注重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运动乐趣、 锻炼习惯、 坚毅品质等的培养, 从传统的 “教书匠”转变为 “育人者”。
3.3 普及体操知识,确保教学安全校园安全一直是学校领导、 学生家长备受关注的问题,如果因为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或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年龄发展而酿成了伤害事故, 将对学科教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 需要对体操项目进行教材化的处理, 简化教学内容, 同时任教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做好保护与帮助工作, 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安全。 日本体操普及的非常好,学龄前阶段的孩子们便有机会接触到各类体操活动, 通过对网上资料信息的整理, 发现日本幼儿时期学校便开设有体操课程, 锻炼孩子的攀、 爬、 跳跃等能力, 甚至还有前滚翻、 倒立等技术动作学习。 反观国内, 除了近几年兴起的幼儿快乐体操, 在幼小阶段几乎难觅体操的影子,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体操发展的做法, 在幼儿阶段便对孩子进行体操素养的培养, 训练孩子的攀、 爬、 跳跃等能力,加大体操知识的普及。
3.4 有效组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体操运动与田径运动、 球类运动相比, 虽然同样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 但是前者较后两者之间的差距却很明显。 中小学每个学年都会举办 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和各类球类赛事,而体操运动的赛事却寥寥无几, 较为常见的就是广播体操比赛, 而且学生对此比赛的热情度较低, 大多持不喜欢的态度。 我们知道,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好挑战且好胜心强, 因此, 相比于生硬的课堂教学, 多采用比赛的形式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升他们对该项目的参与度。 由此可见, 可以通过设置如: 器械体操、 趣味体操等比赛项目或体操基本功比赛来吸引学生的参与, 扩大体操练习的群体, 当他们通过比赛体会到体操运动带来愉悦体验感, 就会产生练习的需求, 体操课程也将回归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结语新中国成立后, 体操运动十分普及, 单双杠、 跳箱、徒手翻等都曾是大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 近20 年, 在我国竞技体操发展成为强势项目的情况下, 学校体操的发展正逐渐被边缘化。 受师资力量匮乏、 场地设施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一定难度且有一定危险性的体操活动逐步退出了校园, 单双杠、 跳箱等教学内容基本上从体育课上消失了, 连带着体操训练也与中国青少年一代渐行渐远,体操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研究认为,体育工作者应该在体教融合理念的指引下着手转变人们思想观念, 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 从幼小阶段培养学生的体操素养, 以此保障体操课程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义务教育阶段体操课程边缘化问题的应对
本文2022-11-04 21:00:50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92378.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