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练-赛”视域下对“赛”的冷思考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4浏览:2046下载165次收藏

吉顺西

(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南通 226600)

《〈体育与健康〉 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试行)》 (以下简称 《纲要》) 提出了 “学—练—赛” 的教学理念, 倡导构建“教会、 勤练、 常赛” 的教学模式, 其中 “赛” 不仅指体育比赛, 也指体育比赛 (游戏) 形式的小竞赛, 贴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 “赛” 有传授知识、 健身、 教育、娱乐等特性, 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有效调节课堂教学氛围。 “赛” 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单一运动技术的应用能力, 促进技能的掌握与巩固, 同时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 体育教学时教师虽然非常重视游戏比赛的运用与开展, 然而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游戏比赛作为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调味剂”, 没有重视游戏比赛运用的实效性。 文章结合有关教学案例, 对体育比赛(游戏)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1 忌 “南辕北辙” ——“赛” 的设置是为了促进动作技能的有效学习1.1 案例:跨越式跳高

在一次学校体育教研课上, 一位教师执教 “跨越式跳高”, 在基本部分教学时, 授课教师让学生在原地练习了几次前后左右跳小折垫后, 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 “十字接力跳” 的竞赛游戏。 安排学生连续跳过绕圈平放的垫子, 第一轮跳四分之一圈, 第二轮跳二分之一圈, 第三轮跳过整个圈的垫子。 学生练习完成后, 授课教师简单点评后, 要求学生按同样的方法连续跳立垫。 整个游戏过程中, 许多学生为了争第一, 只顾速度不顾跳的质量, 经常出现跨跳、分腿等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动作, 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出现畏惧情绪而犹豫不决, 可教师只是口头强调却并未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观课教师统计发现, 有近40%的学生出现分腿、 跨跳等明显错误的技术动作, 能较好掌握 “前脚掌连续快速用力蹬地, 落地屈膝缓冲” 这一技术要领的学生约占50%。

1.2 分析与探讨

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体育技能的习得。 就小学生而言, 体育比赛 (游戏) 可以活跃教学气氛, 改变单一枯燥的技术学练,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性, 强化动作技术,促进技术动作的定型。 几乎所有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教学有丰富的游戏内容可供选择。 案例中授课教师设计 “十字接力跳” 游戏的本意是促进学生掌握双脚连续跳障碍的动作技能, 出发点是好的。 但体育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 是因为它是一个教与学统一的过程, 教师组织游戏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技能。 该教师安排的 “双脚连续跳过障碍” 的技能教学除了开始的几次原地练习, 后续再未安排跳的练习, 只在此后的游戏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比一比哪一组更快跳完。 这种教学安排学生只顾跳得快, 哪里还顾得上动作是否正确? 结果就是 “南辕北辙”, 课的实际目标与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

“体育课不反对用游戏教材进行教学, 但凡事有个‘本’, 有个 ‘度’。 体育课中, 运动技能教学就是 ‘本’,失掉了这个 ‘本’, 体育学科的其他领域目标的实现也就失去了 ‘载体’。 不管组织学生怎样玩, 都不能忘了这个‘本’, 任何内容的玩都应促进技能教学这个 ‘度’。”游戏教学只是体育学习的一个载体, 教师要通过这个载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运动技能, 巩固强化技能。

如果教学中的体育比赛 (游戏) 过于强调学生自主性,过于放手让学生玩且缺乏指导, 没有技能掌握情况的检查和反馈, 那么游戏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技能学习也就如同纸上谈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如果该教师能对这个游戏进行如下改进, 效果应该会好得多: ①听信号连续跳,比谁跳得好。 教师可采用哨声、 掌声等作为信号, 要求学生按信号连续跳过障碍, 信号快慢、 连续跳的距离均可视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游戏后及时评价, 进行反馈, 组织改进练习。 ②小组对比跳, 比哪组跳得快又好。 四个小组两两对抗, 另两组同学做裁判, 可采取 “一盯一” 的方式找不足, 如有无动作错误、 是否碰到垫子。 游戏后, 及时评价, 进行反馈。 ③集体挑战跳。 四个小组同时进行比赛,垫子高低、 距离长短逐步增加难度。 此环节游戏重在巩固强化学生双脚连续跳过障碍的动作技能, 通过游戏促进学生动作技术定型。

2 忌 “隔靴搔痒” ——“赛” 的设置须是单一身体练习的巩固与延续2.1 案例:跳“房子”

在一次市级公开教研活动中观摩一位教师执教 “快乐单双跳”, 在单双跳、 单跳双落的技术教学后安排了 “跳房子” 的游戏比赛。 教师在引导示范后将学生分成8 个小组,要求学生利用每人手上的两块泡沫垫, 小组合作拼成各式各样的 “房子” 后进行 “跳房子” 的游戏。 学生很快投入游戏。 观课发现有6 个小组的学生在为摆放怎样的房子而纠结不休, 把有限的时间基本放在 “摆房子” 上, 真正“跳房子” 的时间很少。 虽然教师后来给予了引导帮助, 但等学生兴致勃勃开始跳的时候, 游戏环节却结束了。

2.2 分析与探讨

常赛中的 “赛” 包括体育比赛或体育比赛 (游戏), 无论是何种 “赛”, 必须要有技术, 要让学生在比赛或游戏中巩固动作技能, 而不是让学生纯粹地游戏玩乐。 现在许多体育课注重利用体育比赛 (游戏) 营造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 但也让课堂容易变成单纯的游戏课, 场面上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课堂氛围非常热闹, 实际上学生很难掌握动作技能, 如同 “隔靴搔痒”, 淡化了体育课程的本质。 因此,体育比赛 (游戏) 的安排与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融入教学内容, 使游戏与单一身体练习结合起来, 注重技术和游戏结合的实效性, 把游戏作为实现技术学习的辅助手段,把技能动作的练习与巩固作为游戏的主内容与目标, 方能实现 “学练三个一” 的真正目的。

该案例中教师安排 “跳房子” 的目的是营造活泼有趣的教学氛围, 在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游戏强化单双跳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巩固, 但由于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 “摆房子” 上, 真正练习技术动作的时间少, 运动量不足, 游戏也就失去应有的作用。 只要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几种 “房子” 的参考样式, 学生 “摆房子” 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 练习的时间多了, 练习次数多且运动量够,技能动作的练习与巩固也就得到保证。

3 忌 “事倍功半” ——“赛” 的设置应充分发挥相应的特定教育功能3.1 案例:快速跑

例如, 在一堂日常教学课是 “快速跑”, 课中安排了“换物接力跑” 的竞赛游戏。 游戏的规则简单易懂, 刚开始尝试练习时总有学生出现踩线或提前冲出起跑线接队友手上物品的犯规现象, 对此教师进行提醒与强调。 正式竞赛时仍有学生出现犯规现象, 由于看到学生兴趣高涨老师也没过于追究, 只提醒 “注意规则, 不要犯规啊!” 最后一次比赛时, 老师突然想到要制订一个奖惩条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就宣布: 第四名的小组罚做深蹲起20 个, 第三名罚做10 个, 第一名享受其他小组成员的热烈掌声20秒! 此条例一出, 学生个个虎视眈眈, 哨声一响加油声此起彼伏。 比赛过程中有许多学生投诉哪组哪位同学犯规了。其实老师也看到了每组都有学生有意无意地犯规。 结果比赛结束后, 第一名的小组欢呼雀跃, 落败的小组则心有不甘, 纷纷检举第一名的小组谁犯规, 而第一名的小组也投诉其他小组犯规。 言出必行, 加之下课铃声已响起, 虽强令学生履行奖惩条例, 但学生却互不服气。

3.2 分析与探讨

“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 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 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 体育比赛 (游戏) 不但趣味性强, 而且有鲜明的规则、 激烈的竞争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只要发挥其教育功能 (如集体精神与行为规范的培养、 合作能力与自信心的提高) 就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在选择或设计体育比赛 (游戏) 时除了考虑体育性、 趣味性, 还应考虑到思想性, 使三者有机结合,充分提高游戏教学的育人效果。 如果教师只强调体育比赛(游戏) 的体育性与趣味性, 只重视体育比赛 (游戏) 如何为技能动作的教学服务, 不能有效利用游戏进行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那就会 “事倍功半”, 导致体育比赛 (游戏) 教育价值的失落。

上述案例就犯了类似错误, 在 “换物接力跑” 的游戏中没有严格执行规则, 失去了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 公平竞争、 诚信等方面的教育机会, 给学生造成 “规则无用”的错觉。 如果当时比赛时教师严格执行规则, 只要有一位学生出现犯规现象, 该小组成绩就应视为无效; 最后一次比赛中学生向教师反映情况时, 教师应当暂停比赛, 强调规则并采用 “一人犯规全组成绩无效” 的执行方式组织游戏, 学生对规则规范的意识和行为就能得到加强。

其实体育比赛 (游戏) 不仅在于全面锻炼身体, 而且能够帮助儿童认识客观事物, 促进其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陶冶美的情操, 发展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 培养优良品德。 因此, “学、 练、 赛” 中的体育比赛 (游戏) 应始终坚持以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准则, 把游戏作为体育教学育人的积极手段, 充分发挥体育比赛 (游戏) 的特殊教育功能,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自觉锻炼身体, 又从中得到品德教育。

4 忌 “南柑北枳” ——比赛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4.1 案例:老狼老狼几点钟

在一次县级青年教师优质课展示中, 任课教师执教内容为水平五 “往返跑”, 在技术教学过后, 教师组织了 “老狼老狼几点钟” 的游戏。 比赛规则是教师背对学生站在篮球防守限制区内当 “老狼”, 学生站在教师身后当各种 “小动物”。 学生问 “老狼老狼几点钟”, 当教师回答八点至十二点中任何一个时间时, “老狼” 就可以出来抓小动物,而小动物只要逃到篮球场三分线外就算安全。

4.2 分析与探讨

该案例代表了当前体育比赛 (游戏) 的一种现象: 体育比赛 (游戏) 内容选择的泛化。 指的是游戏内容的选择不分对象, 不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游戏。有的游戏只适合高段学生却让低段学生来做, 结果是勉为其难; 有的游戏只适合低段学生却让高段学生来做, 结果是不屑一顾; 有的游戏适合男女学生分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却是男女混合进行, 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 此案例中的学生是中学生, 对低龄化、 幼稚化的游戏已不感兴趣,而 “老狼老狼几点钟” 只适合小学生游戏。 而且, 学生只要跑到三分线外就安全了, 这对中学生根本没有什么难度,游戏也就起不到热身的效果。 从学生表现来看, 许多学生尤其是一些男生呈现出来的就是随便应付一下的状态。

可见, 体育比赛 (游戏) 方式的选择、 适用对象的泛化必然导致 “南柑北枳” 的不良效果,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不好。 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 教师应重视游戏内容的选择, 特别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的游戏内容。

第一, 要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 使游戏能够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所求。 如小学生的体育比赛 (游戏), 可选择趣味性较强, 生活味浓, 技术含量低的游戏项目 (如 “拉网捕鱼” “跳房子”),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为主要目的。

第二, 以活动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活动能力选择游戏内容, 起到趣味性和锻炼性的双重效果。 中学的体育比赛(游戏) 内容可适当增加技术含量与运动负荷, 如可以选用“运球接力” “传球触人” 等小球类活动作为游戏内容, 以发展学生灵敏、 协调和综合活动能力为主要目的。 另外还要根据男女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游戏, 如果游戏内容相同, 则应降低女生力量和速度的要求。

第三,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游戏内容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方法与规则的调整。 如 “黄河—长江”“接力跑” 游戏在不同水平段都可采用, 教师只在跑的距离、 跑的规则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

总之, 体育比赛 (游戏)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相互协作、 团结拼搏的精神, 只要把握 “赛” 的体育性与趣味性特点, 为运动技能教学服务, 锤炼学生意志, 并注重发挥其教育功能就能有效提高体育比赛 (游戏) 的实效性, 进而提升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学-练-赛”视域下对“赛”的冷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