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时代意蕴
申狄仑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在当今全球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 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准确地研判世界发展趋势和主要矛盾, 呼吁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旨在营造健康平稳的国际关系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以凝聚全人类力量统筹应对风险挑战等。 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大国道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兼容并包的广阔胸怀和担当精神, 从而推进各文明主体之间的关系融洽和共同繁荣, 助推人类发展的巨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行稳致远。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人民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过程中, 必然要受到历史的影响,即“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因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毋庸置疑不会是主观臆造凭空产生的, 而是在不断继承并超越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挖掘并提炼了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核心特质,赓续并创新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和平外交思想的基础上,敏锐洞察并考量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后形成的。
(一)继承并超越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曾指出, 资本主义的扩张所开创的世界历史使每一个国家和个人在满足需要时都要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换句话说,就是因资本的快速流动打破了地理距离造成的经济与文化隔阂,人类世界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同时,马克思以“世界历史”为理论依据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异化劳动下, 资本家压榨和摧残工人阶级的劳动力,只能产生“虚假的共同体”。因此, 只有彻底废除具有剥削和奴役性质的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 才能建立 “自由人的联合体”,即“真正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资本家的特殊利益将被消解, 劳动异化和阶级矛盾不复存在, 人人得以自由而全面发展并各尽其能追求共同的利益即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类将得到彻底的解放。
当前,正处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超越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清晰而明确地强调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气污染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亟须携手打破“博弈困境”和克服“共同”难题,共筑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倡导全人类依法平等地享有自身权利、科学合理地分配共同利益,共筑全人类的共同家园和谋求人类共同体的长远利益, 这正是对马克思描述的 “共同体” 思想的继承超越和时代升华, 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社会发展历史的高度统一。
(二)挖掘并提炼了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核心特质“‘和’ 字最早见于我国商代中期的钟鼎文”。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蕴含着“协和万邦”的国际交往理念、“和而不同” 的文明交互理念、“天下大同”的社会治理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理念。 具体来说,《尚书·尧典》 一书有云:“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协和万邦”意指各邦国之间协和共处,人民之间讲信修睦,要求国家之间友好往来、和谐共处;“和而不同” 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以尊重欣赏代替轻视偏见, 以文化交流互鉴打破人类交往精神层面的壁垒;“天下大同” 强调选贤举能的国家治理方法, 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天人合一” 蕴含着如何处理和解决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 即打破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自觉地把握“美的规律”和遵循自然的本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 习近平总书记挖掘并提炼了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核心特质,找寻沿线国家间的利益平衡点和交汇点,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同时,平等对待和接纳不同文明的异质性,推进各文明主体之间关系融洽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另外,鼓励和倡导联合国各成员都参与到全球治理的具体实践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和公正的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美好和谐的世界。此外,剔除并扬弃了“天人合一”的神秘元素和唯心成分,指出“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 共同提升生态环境的“颜值”和共筑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 不言而喻,以上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核心特质的挖掘和升华。
(三)赓续并创新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和平外交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敏锐洞察时代特点和综合考量世情国情的基础上, 恰逢其时地提出过不同时期的和平外交思想。 具体来说,20 世纪70 年代,因美苏争霸而形成的冷战格局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正值此时,毛泽东以独具一格的战略眼光, 高瞻远瞩地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将当时正处一盘散沙状态下的各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 协力反对霸权主义的侵害,推动世界各国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 邓小平精准把握国际复杂形势和国内发展状况,鞭辟入里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强调要避免战争,争取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搞经济建设,建设和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05 年,面对因阿富汗战争而紧张复杂的国际环境,胡锦涛旗帜鲜明地提出和谐世界理念,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理论。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新时代背景, 赓续并创新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和平外交思想。 针对西方国家因惯性思维鼓吹的 “中国威胁论”“中国阴谋论” 等失实言论, 清晰而明确地强调中国绝不会把自身曾经历过的劫难强加给其他民族, 切实反对霸权主义和倡导构建 “新世界秩序文明”,明智呼吁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这不仅为解决人类未来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使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实践高度, 而且推进各文明主体之间关系融洽和共同繁荣, 推动社会的和谐安定和国家间的和睦相处。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当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洞察到“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深谋远虑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以和平稳定为发展前提、以开放包容为发展态度和以优美生态为发展保障等科学内涵。
(一)和平稳定为发展前提持久和平、安全稳定是全球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3 年末,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 提出国家之间外交应遵循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全世界国家外交提供了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从中可以得知,国家之间要想和平共处,首先需要做到平等相待。
在全球共同发展格局中,自主自立、尊重协商必须是超越国家大小、贫富、强弱等差异限制的共同价值追求,以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以合作共享解决利益冲突,建成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家间发展关系;以主权平等为基础,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全球发展平衡。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和平稳定的前提下,发扬共建共享精神,营造普遍安全的国际环境; 在保障每一个国家传统安全的基础上,统筹兼顾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并坚持对话协商、和平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推动实现全球安全、综合安全,最终构建世界各国和平稳定,持久安全的局面。 另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不搞‘国强必霸’,不干涉别国内政,同时也不允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将永远站在正义的一边,致力于构建普遍安全的社会, 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二)开放包容为发展态度历史已经证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促进文明发展、社会进步,固步自封、敌视排斥造成发展迟滞,甚至引发流血冲突,危害世界和平。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理解在矛盾之中对立不是目的,转化和统一才是事物得以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也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正是因为有民族大融合带来盛唐之治, 也有闭关锁国带来的百年屈辱史, 中华民族才无比懂得开放包容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而在受各种矛盾影响使全球经济发展乏力的当下,世界各国更应该及早摒弃霸权思维。中国始终倡导和鼓励将文明交互作为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跳出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之类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陷阱,奉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 最终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发展。 共同破除西方资本主义下的贸易保护壁垒,以文化开放促进经济开放,实现各地区平衡发展、全球共同繁荣,形成全球共享的发展格局。
(三)优美生态为发展保障近一百五十年来人类所创造的生产力不可胜计,人类的物质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相对应地球的承载力也濒临极限,人类面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全球性病毒传播等问题时,并没有直接的经验可以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高地上, 提出要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 这既能加快实现全球共同承担生态治理和共建美丽地球村, 又能维护全人类的生态安全和推动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
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积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布局,审慎分析并统筹社会发展新形势,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中国将始终抱以最大诚意,不断构筑绿色环保、永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贯彻实施《巴黎协定》的相关内容, 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生态环保的地球村。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蕴当前,正处于全球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 着眼人类未来发展方向和共同利益,统筹规划“两个大局”提出的重要战略概念, 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呼应了世界各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反映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外交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历史发展的统一, 对指导这个时代的人类走出发展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一)为全人类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追求过去一百年, 西方国家因主导三次工业革命而引领世界科技文化发展, 其普世价值理论一度被世界多国渴望发展的人民所接受, 但由于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不断从殖民剥削、冷战竞争中获利的战争史,无论其所宣扬的理念为何, 他们始终跳不出 “物竞天择”“赢家通吃”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其奉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以自由民主为旗号而随意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实质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环境。尤其近几年来,由于资本主义体系因内生性矛盾而引起的发展速度滞后问题使美国社会各阶层矛盾不断加剧,白人至上的狭隘民族主义、中国威胁论、新冷战论加速传播,国际政治局势愈发紧张,欧美国家公信力从未如今天这般衰败,而世界人民对普世价值理念的严重怀疑也造成了人类共同价值的迷茫。
在这事关人类未来命运的历史分岔口,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其特有的人文主义情怀、 正义性和实践性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并以和平发展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手段,以共同繁荣为最终目标, 促成世界人民大团结和凝聚人类文化合力。 这种从“国家主体”到“人类主体”的责任角色转换, 既充分发挥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也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从“为人民谋幸福”到“为世界谋大同”的自然延伸。 早在2017 年2 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已写入了联合国决议之中, 并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发显示出其真理性和时代意义, 成为全世界人民公认的真理。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追求,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崇高理想,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追求的社会主义情怀,凝练出了新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使全世界人民重拾了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信心。
(二)为人类社会发展构建了新秩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和平与发展是主题,而挑战与变化则是常态。 资本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受到打压,美元货币体系弊端愈发明显,给全球带来了经济失衡的问题;逆全球化势力的出现,单边主义、地区门罗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强权政治、 霸权主义的危害扩大,移民问题、种族歧视问题愈加棘手,造成了全球政治秩序失稳;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南北极生态环境被破坏、海平面上升,温室气体排放造成臭氧层破坏,水源危机、能源危机、核污染、太空垃圾问题仍未彻底解决,造成了地球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正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以更高的世界历史视野全面拓宽治理合作的领域,“以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为人类走出发展困境指明了道路。概而言之,中国一贯倡导多边主义的外交理念,坚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主张以对话消解对抗、以合作消解冲突,积极寻求建立以和平合作、共同发展为核心要义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世界各国一道建立安全稳定、 绿色环保的美丽地球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是逐步成熟的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战略体系的理论支撑和理念表达, 更是中国为切实解决时代问题而做出的卓越理论贡献。
(三)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与西方国家不断“甩锅”“退群”的行为不同,新中国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为全世界人民谋幸福的共产主义情怀,在经济落后、面临封锁的困境中,依然不忘团结第三世界困苦人民谋求共同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源源不断地向世界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并依托自身工业优势帮助世界落后地区发展基建, 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而拉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尽管有少数西方国家局限于自身殖民掠夺的历史污蔑和抹黑“一带一路”为“新殖民主义”,但越来越多的国家立足现实情况做出了切合本国人民利益的选择, 参与到了倡议之中并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还在维护世界安全稳定方面伸出了援助之手。 中国作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源源不断向冲突地区提供援助,输送了大量的工程、运输、医疗人员,中国维和部队更是以严明的军纪和为和平事业无惧牺牲的军人血性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在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同时, 还向世界各国无偿派遣医疗队伍并输送医疗物资, 传授抗疫经验并提供免费疫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罗马哲人塞涅卡的名言所作的精彩论述一样:“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让我们携手并肩,坚定不移推进抗疫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 ”种种事迹表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后疫情时代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跨越危机提供了新路径,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体现了中国不遗余力地建设和平稳定、安全繁荣世界的主张。
四、结语当前,正处于全球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 “世外桃源”,世界各成员国如石榴籽般地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世界发展趋势和主要矛盾, 明智呼吁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不仅使世界人民对未来的美好祈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织在了一起, 而且也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勾画了宏伟的中式新蓝图。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者, 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如既往地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融汇和积聚全球 “合力” 以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矢志不渝地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并踌躇满志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时代意蕴
本文2022-11-02 19:50:06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90608.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