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国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该比重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个别国家甚至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例如美国)。从整体上看,这些国家非农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但这些国家受本国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模式仍各具特色。
英国圈地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
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从转移模式看,英国选择的是圈地运动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
英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圈地运动的暴力方式下被迫转向非农产业。英国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在西欧各国中也是最小的。随着英国非农产业的发展,从15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在个别地方延续到19世纪初期,英国经历了用暴力驱赶小农的大规模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造成了大量农业人口背井离乡,这些农业人口不得不受雇于手工工场,从而解决了毛纺织业对劳动力需求问题。
英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是建立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英国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所需要的粮食和作为原料的农产品主要来自国外。18世纪60年代,英国生产的粮食可以满足城市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出口。然而,随着英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的推进,英国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越来越依靠从外国进口。
英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经历了资本积累初期的困苦后,其转移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在20世纪初期以后,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缓慢地向工业、第三产业转移。
美国自由迁移式的转移模式
从转移时间看,美国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从转移的具体模式看,美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属于自由迁移模式。从转移方向看,吸收农村劳动力的
各具特色的国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点击下载
本文2005-10-12 16:07:00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891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