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喜马拉雅地域民族资料梳理
摘? 要:对东喜马拉雅地域中印边境生活着的民族,较为全面性的资料介绍还不多见。本文通过译介日本于1944年出版《东亚民族语汇》中有关“西藏与阿萨姆”的民族条目,来梳理日本学界对印度东喜马拉雅民族的掌握情况,有助于了解该地域中民族的称呼、居住地域、分布格局等的相关情况,对深入认识该地域的民族及地理区域的特点提供参考。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地域;阿萨姆;民族语汇
中图分类号:c95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6-0033-09
在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背景下,加强对周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交往是非常有必要的。印度、不丹、印度锡金、尼泊尔、缅甸、中国(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泛喜马拉雅地域(pan-himalayan),由于该地域的民族情况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在笔者已发表的论文中对东喜马拉雅地域民族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印度东北部的东喜马拉雅民族支系繁多,比如对那加民族的介绍,笔者上述的研究当中只涉及到了22种。[1]18-22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编辑的《喜马拉雅研究通讯》2016年第2期中,对那加的支系列出有16个支系。[2]13而日本于1944年由帝国学士院编辑的《东亚民族语汇》中,那加支系多达47种。可知其支系繁多,至今尚未研究清楚。故而,需要把涉及“西藏和阿萨姆”的类别进行编译,以期能够进一步拓展相关的研究。国内关于东喜马拉雅地域的民族已经展开多样化的研究,如王筑生、陈锡周译介印度人类学家达斯的东喜马拉雅民族。[3]方天建对该地域的藏缅语族群史国外研究进行了述评,提供了诸多西方学者的研究信息,对于把握地域研究的学科前沿提供了参考途径。[4]21-33
笔者在2007年指出中国藏缅语族民族等蒙古人种进入印度, 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连续不断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中印两大文明的交往而进行的。中国藏缅语族人进入印度, 路线有南、西两条, 南路是从中国的西藏进入印度的北部, 西路是从中国的云南进入印度的东北部。[1]美国学者吉尔施(giersch)等认为在中国西南、东南亚和印度东北部之间曾经存在着古代移民和贸易的路线。在这些史前和历史上交往路线中就有西南丝绸之路,它们联系着从云南到阿萨姆、曼尼普尔经由西藏东部到缅甸以及东喜马拉雅区域,这条丝绸之路从奔腾的河流与挺拔的大山中穿过(giersch2010;yang289-290;higham,85-86,王菊详译,2013)。[5]14关于该地域的民族概况,日本学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把西藏与阿萨姆地区视为一个地域来看待,从地域视角来厘清居住在此的藏缅语族民族。尽管该数据资料的时间节点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整理出295个大小不同的民族信息,资料列出了民族的自称与他称、支系、居住地城与范围、人口数等,对于今天认识该地域民族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再者,对于如何来进一步认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大地域提供了有力的探讨途径和视角。
[1]??? 艾顿,aiton:阿萨姆(assam)锡布萨格尔(sibsagar)地域的东北角,阿萨姆的东方。
[2]??? 艾摩尔,aimol:阿萨姆的那加(naga)山地。
[3]??? 阿维,a-we:位于北部加洛(加洛(迦洛))的一部族。
[4]??? 阿挝,ao:【异】hati-kuri,hati-goria,【自】aor,sa- mai-na,ni-so-meh。那加的一部族。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的平地与迪库河(dikhu)之间,洛霍塔,塞玛的北方,钟吉(chung-ngi,高地),勐森(mong-sen,平地接著低山地)。雅查姆(ycham),雍部落(yong)。阿挝邻接的其他那加部落,哈奇库里、哈奇果里阿是阿萨姆人的称呼。人口30,599(1921)。
[5]??? 阿卡,aka,anka,arka:【自】hrusso:阿萨姆(assam)的西北部与不丹(bhutan)东部的边界地区,达芙拉的北方。
[6]??? 阿萨姆,asam→参看阿霍姆。
[7]??? 阿斯林吉亚,a-sring-gia,【异】mirimokpo:那加的一部族。东部,阿挝外缘分的山地。
[8]??? 阿索姆,asom→参看阿霍姆。
[9]??? 阿奇克,a-chik→参看阿崩。
[10]? 阿萨姆人,assamese,asom,asam→阿姆。
[11]? 阿顿,a-tong:东南部加洛(加洛(迦洛))的一部族。
[12]? 阿哈姆,aham→参看阿霍姆。
[13]? 阿崩,a-beng,a- chink:西部加洛(加洛(迦洛))的一部族。
[14]? 阿霍姆,ahom,aham,【异】asom,asam,assamese:阿萨姆的东北部。有查姆阿(chamua)、克鲁亚(kelua)、梅卢阿(melua)的部族。
[15]? 阿霍姆楚蒂,ahom-chuti,楚蒂的一部族。
[16]? 阿博,abor,【异】slo,【自】hrasso:阿萨姆东北部与西藏的边界地区,即布拉马普特拉河东端,在北折地方的迪虹河谷(dishon)地带。有帕达姆(迪虹河的东方)、米雍(miyong)、帕西(pasi)和多巴(doba)(后三者都在迪虹河的西方)部族。斯洛(slo)是西藏人的称呼。
[17]? 阿尔卡,arka→参看阿卡。
[18]? 阿尔伦,ar-leng,a-rleng→参看米基尔。
[19]? 阿尔宁,ar-ing→参看米基尔。
[20]? 阿隆,arung→参看埃姆博。
[21]? 阿瓦利亚斯,awalias:把居住在尼泊尔(nepal)、锡金(sikhim)、不丹(bhutan)南边山麓森林泰莱地带的民族统称。有阔其、波多(博多)、其玛尔等部落。
[22]? 安卡,anka→参看阿卡。
[23]? 安加米,angami,a-nga-mi,gna-mi,【异】dawansa:那加的一部族。巴莱山脈(barai), 迪库河之南(dikhu),南巴山之西(nambar),东到阿萨姆与缅甸(burma)的边境地带,北方与伦古玛、洛霍塔相接。有腾吉马(teng-gi-ma)或腾吉米(teng-gi-mi,中央部),扎克罗马(chaak-ro-ma,西部),扎卡里马(chak-ri-ma,东部)的各个部落。被称作阿萨姆人,玛尼博里人、安加米人(angami)、阿纳米人(anami),名称上一般没有自称。人口50,000。
[24]? 安藏,an-zang→参看礽玛。
[25]? 安泽米,an-zemi→参看泽米。
[26]? 安万库,ang-wan-ku→参看塔博隆。
[27]? 英泽米,inzemi→参看泽米。
[28]? 瓦亞,vaya→参看雅由。
[29]? 瓦尤,vayu→参看雅由。
[30]? 叶米,yemi→参看泽米。
[31]? 埃姆佩哦→参看卡查,埃姆博。
[32]? 埃姆博,embo,empeo,arung:卡查的一部族。卡查山地的南部。
[33]? 卡,kha,khu,【异】tetris,gorkha,gorkhali:尼泊尔(nepal)西部库马翁山脈(kumaon)地方,达到尼泊尔溪谷地带,拉吉普特的后裔。又相当于加德满都(katmandu)以西97公里处的廓尔喀(gorkha),廓尔喀人或是戈尔卡利人(gorkhali)是众所周知的。
[34]? 凯里姆,kai-rium,kai-rhyum→ 参看卡西。
[35]? 卡西,kasi,khasi,kasia,khasia,kase-ya,cossey,【异】kai-rium,kai-rhyum:阿萨姆西部布拉马普特拉河南方的卡西山地(khasi)的锡隆高原(shillong)。凯里姆(kai-rium),凯鲁姆(kai-rhum)称为辛,有瓦尔(war),博伊(bhoi),林格甘(lyngngam)的各个部族。人口161,865(1911),其中有28,000名是基督教徒。
[36]? 卡西亚,kasiai→参看卡西。
[37]? 卡斯人,khas:廓尔喀的一部族。
[38]? 卡塞亚,ka-se-ya→参看卡西。
[39]? 卡查,kacha,katscha,kocha,kochu,【异】me- jameh,【自】emper:那加的一部族。居住在安加米南方的布拉伊山地(burrail)以及卡查尔山地(kachar),分为三族群,泽米(zemi),巴姆博(bmbo),科沃仁(kwoireng)。
[40]? 卡查里,kachari,katschari,【异】bodo,boro,bara,plain kachari,truebodo。【自】 kosari,boro-ni-fisa:阿萨姆西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中流沿岸。卡姆鲁普(kamrup)、戈阿尔帕拉(goalpara)、达朗(darang)地方。霍贾伊(hojai),贾纳(jharna),索纳尔(sonal)以及萨迪奥拉(sadiola)等的部族,把他们称为科萨里(kosari)。
[41]? 卡查里,kachari→参看拉巴。
[42]? 卡布依,kabui:那加的一部族。曼尼普尔西部(manipur)。
[43]? 坎勐,khamang:密西米的一部族。
[44]? 格纳米,gna-mi→参看安加米。
[45]? 加姆章,kajang,kham-jang:约1810年从缅甸到阿萨姆,或是从泰国来的掸人。在焦哈特(jorhat),伊塔玛(itamar)有小聚落。
[46]? 坎底,khamti,【自】tai-shyam:阿萨姆东北端与中国之间的边境地带,东经90°~98°的伊洛瓦底江(irrawaddy)的上游,克钦分布地的北境及其北方,150年前从迪兴河沿岸(dihing)到萨地亚(sadiya),今天还有若干个部落残留在这些地方。
[47]? 坎巴,khamba:雷布查的一部族。
[48]? 康巴,kam-pa,khampa:藏人的一部族。西康省西边半部,以杨子江[长江]为首,是诸河南北溪谷之地。
[49]? 坎布,kambu,khambu→参看基兰蒂。
[50]? 卡约-肯吉特,kalyo-kengyt:那加的一部族,帕特科山(patkoi)东部。
[51]? 加洛(加洛(迦洛)),garo,garrow,【自】 mande:阿萨姆西端,布拉马普特拉河南方的加洛(加洛(迦洛))山地,有阿崩(a-beng)或阿奇克(achik,西部)、阿通(a-tong,东南部)、阿维(a-we,北部)、玛吉(machi,中央部)等部落,与他族通婚,居住在卡西亚山麓(kasia)的迪希尔(dikhil)或努尼亚(nuniya),米梅辛(mymesing)边境的奇博克(chi-bok),东北部的吉萨克(ghisak)、东北边境平地的南姆-坦尼亚(nam-dhaniya)。加洛(加洛(迦洛))(garo)是阿萨姆人,孟加拉人的称呼。人口150,000(1911)。
[52]? 基央茨,kyon-tsu→参看洛霍塔。
[53]? 基兰蒂,kiranti,【异】jim-dar,cro-fter,kambu:尼泊尔东部,坎姆巴地方下部(khumba)以及锡金南部(sikkim)。
[54]? 坎,khu→参看卡。
[55]? 科沃伦,kwoireng→参看可伦。
[56]? 库参达,kusunda:尼泊尔北部。
[57]? 库纳瓦,kunawar:西藏西部。
[58]? 库普,koupui:阿萨姆东南部。
[59]? 库姆普khumbu:尼泊尔东部。从库姆普地区到都得科西河(dudh kosi)的东方。包括东部尼泊尔的北方博奇亚、一半印度教化的尼泊尔人、基兰蒂的下河谷地区。
[60]? 廓尔喀,gurkha,ghoorkha,ghurkha,gorkha:廓尔喀是尼泊尔各种族的统称。
[61]? 库拉胡尔,kuu-rahul:尼泊尔中部。
[62]? 古隆,gurung,gourung:尼泊尔中部,居住在纳拉扬尼河(narayani)上游地区,东经84°~85°,又西部的格尔纳利河(karnali)左岸,北纬29°的地方也有。桑瓦尔、马嘉等一起统称为与帕尔巴蒂亚或是古隆卡。
[63]? 克罗费尔,crofer→参看基兰蒂
[64]? 克扎玛,kezhama,ke-za-mi:那加的一部族。中部。
[65]? 克扎米,ke-za-mi→参看克扎玛。
[66]? 克鲁亚,kerua:阿萨姆的一部族。
[67]? 科拉奥,khoirao:那加的一部族。曼尼普爾(maniipur)。
[68]? 可伦,koi-reng,quoireng,quoirang,kwoireng,【异】li-yang:那加山地南方,曼尼普尔边境的东部。
[69]? 库,koo:阿萨姆南部吉大港(chittagong)山地及缅甸西部阿拉干(若开)山地(arakan)。
[70]? 科萨里,kosari→参看卡查里。
[71]? 科西,cossey→参看卡西。
[72]? 科恰,kocha→参看卡查。
[73]? 科丘,kochu→参看卡查。
[74]? 科亚克,konyak:那加的一部族。迪库河(dikhu)与迪桑河(disang)之间,到钦敦江(chindwin)的那加山地东部,阿挝分布地的东北方。
[75]? 戈巴,gopa→参看布巴。
[76]? 科希马,kohima:阿萨姆。
[77]? 戈尔卡,gorkha→参看卡。
[78]? 戈尔卡,gorkha,gurkha→参看廓尔喀。
[79]? 戈尔卡利,gorkali-→参看卡。
[80]? 科利亚,kolya:那加的一部族。曼尼普尔中部。
[81]? 萨维恩,sa-ving: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82]? 萨迪奥拉,sadiola→参看桑瓦尔。
[83]? 萨麦那,sa-mai-na→参看阿挝。
[84]? 塔芒,tamang→姆鲁米。
[85]? 塔米,thami:尼泊尔东部桑科西河(sun kosi)、坦布尔科西河(tamburkosi)沿岸。人口3~4000人。
[86]? 萨拉,sa-la→参看波多里亚。
[87]? 夏尔巴,sarpa:尼泊尔西部。
[88]? 桑伽,sangha:不丹(bhutan)。
[89]? 桑达木,santamu:那加的一部族。中部。曾经从迁居地到南方的坦库尔居住地,在塞玛及阿挝居住地的东方,由于塞玛向东方移动,所以分成了两部分。
[90]? 山地卡察里,berg katschari→参看迪玛萨。
[91]? 桑洛,sangloi,【异】chang-nu: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92]? 杰米,jemi, nzemi→参看泽米。
[93]? 锡金人,sikhimese,sikkimese,denjong-pa:居住在锡金(sikhim)的菩提亚人。
[94]? 吉姆达尔,jim-dar→参看基兰蒂。
[95]? 自莫米,zi-mo-mi→参看塞玛。
[96]? 西米,si-mi→参看塞玛。
[97]? 贾因蒂亚,jaintia→参看辛登。
[98]? 杰克顿,jak-tung: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99]? 贾尔纳,jharna:卡查里的一部族。阿萨姆南部。
[100] 苏玛,suma→参看塞玛。
[101] 约博卡,joboka,【异】ya-nu: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102] 津提尔,jyntea→參看辛登
[103] 辛登,sinteng,synteng,jyntea,jaintia,panar:阿萨姆的中央部,布拉马普特拉河和苏尔玛河(surma)之间的贾因蒂亚山地(jaintia)。
[104] 斯皮蒂,spiti:西藏西部。
[105] 斯姆达姆,sum-dam: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106] 斯洛,slo→参看阿博。
[107] 桑瓦尔,sunwar:尼泊尔东部,萨普科西河(sapt kosi)上游右岸的支流,桑科西河(sun kosi)上游的诸支流域,东经86°附近,又称居住在最西部。古隆、马嘉等统称为帕巴蒂亚(parbatia),或是古尔卡(gurkha)。
[108] 塞玛,sema,suma,【异】zi-mo-mi,simi:那加的一部族,布拉马普特拉河支流与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岭地区,南到安加米,西到礽玛、洛霍塔,北到阿挝,东到亚丘米,西方境界在达扬河(dayan)上游,东方境界在提祖河(tizu)。
[109] 泽米,zemi,jemi,nzemi,an-zemi,izemiinzemi,yemi,sengima:卡查的一部族。卡查尔山(kachar)北部。森吉马是安加米的称呼。
[110] 森吉马,sengima→参看泽米。
[111] 森迈,seng-mai:那加的一部族。西部。曼尼普尔。
[112] 索帕,sok-pa:藏人的一部族。西藏的东北部。
[113] 索普沃玛,sop-vo-ma→参看米沃。
[114] 索纳尔,sonal,sadiola:卡查里的一部族。阿萨姆北部的希姆普尔地区(lakhimpur)。
[115] 泰掸,tai-shyam→参看坎底。
[116] 达吉亚尔·卡查里,datiyal kachari→参看拉巴。
[117] 达弗拉,dafia,daphla,dopfla,putla,domphila,【自】bang-ni,ni-sing,bag-ni:阿萨姆达朗(darang),希姆普尔两地相邻之南方,东经98°附近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北侧山地,阿卡的南方,米里的北方。自称上面西部特别是把平原及山麓的地方分别成为塝尼(bang-ni)和班尼(bag-ni),东部称为尼辛(ni-sing)。
[118] 塔布朗,tablang→参看tablung。
[119] 塔博隆,tablung,tabling,tabling,【异】angwan-ku: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120] 塔曼,taman:阿萨姆东部,上缅甸钦敦江(chindwin)的帕特科山脉地区(patkoi)。
[121] 塔姆索克,dam-sok:西藏拉萨北方的塔姆河畔(dam)。
[122] 塔姆鲁,tamlu,【异】ching-meg-nu:那加的一部族,那加东部山地的东北角,迪库河(dikhu)的西方。
[123] 达万萨,dawansa→参看安加米。
[124] 坦库尔,tangkhul,tankhul,【异】luhua:那加的一部族。住在曼尼普尔,安加米的东南方。
[125] 切特里,chetris→参看卡。
[126] 其滂,chepang:尼泊尔北部。
[127] 欣茨,hintz→参看洛霍塔。
[128] 德基尔,dikhil,nuniya:居住在卡西亚山麓(kasia)的加洛(加洛(迦洛))与他族通婚之人。
[129] 奇萨克,chisak:加洛(加洛(迦洛))山地(garo)东北部居住的加洛(加洛(迦洛))和他族通婚之人。
[130] 特里普拉,tripura:波多(博多)的一部族。
[131] 西藏人,tibetan,tibetan,tibetan,西藏人,ts′ang-jen,藏人,【自】pe,po:西藏,以拉萨为中心的南部称为博巴人(bod-pa)。西康省西部的半部,以金沙江(长江)为首,居住在诸大河南北形成溪谷的地方之人,称为康巴人(kam-pa)。佩枯措湖(pangon)--纳木错湖(tengri【蒙古语为腾格里海】)--昌都以北的高原上的人,称为查姆巴(cham-pa)。在东经80°~92°,北纬30°~36°的高原游牧者,称为德鲁巴(dru-pa)。与青海省南部相邻,西藏的北边是无人区,有称为索巴(sok-pa),查巴chak-pa),塔格里克(taghlik)等的支系,人口约3,000,000人。
[132] 奇波克,chibor:加洛(加洛(迦洛))山地梅辛(mymesing)境内的加洛(加洛(迦洛))与他族通婚之人。
[133] 迪玛萨,dimasa,【异】berg katschari:阿萨姆西部布拉马普特拉河与苏尔玛河(surma)之间的山地东部,人口16,000(1911)。
[134] 迪马尔,dhimal,dimal:不丹(bhutan)。
[135] 奇姆尔,chi-muru→参看米里
[136] 查巴,chak-pa:藏人的一部族。西藏中部。
[137] 查克里玛,chak-ri-ma:安格米的一部族。
[138] 查克洛马,chak-ro-ma:安格米的一部族。
[139] 查姆亚,chamua:阿洪姆的一部族。
[140] 查姆巴,cham-pa,【异】hor-pa:藏人的一部族。佩枯措湖(pangon)--纳木错湖(tengri【蒙古语为腾格里海】)--昌都以北的高原处。
[141] 查尔杜尔,char duar:不丹(bhutan)。
[142] 昌,chang,tschang:那加的一部族。中部,塞玛的北部,阿挝的东方。
[143] 昌努,chang-nu→参看桑洛。
[144] 乔布努,chop-nu→参看姆顿。
[145] 丘吉亚,chutian,chutiya,tschutiya:阿萨姆东北部的西布萨加尔地区(sibsagar),与阿萨姆相邻,有deori、borahi、ahom chutiya的部落。
[146] 羌,chung→参看林布。
[147] 迪拉普,dirap: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148] 蒂瓦,tiwa:与拉伦是否相同?
[149] 青米,ching-mi:西藏的东南部。
[150] 青梅格努,ching-meg-nu→参看塔姆尔。
[151] 亭亚姆,ting-yam→参看南桑。
[152] 察瓦龙,tsarong:不丹远东部的高山地带,西藏佩马科伊(pemakoi)地方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沿线(tsang-po),与达旺是否相同?
[153] 措金,ts′ang-jen,藏人→参看西藏人。
[154] 措茨,tson-tsu→参看洛霍塔。
[155] 杜克巴,duk-pa→参看菩提亚。
[156] 杜费亚,dufia→参看达弗拉。
[157] 图隆,turung:阿萨姆东北部,阿洪姆的东方。
[158] 代奥里,deori:丘吉亚的一部族。
[159] 特班吉亚,thebengea:不丹。
[160] 腾吉马,teng-gi-ma→参看腾吉米
[161] 腾吉米,teng-gi-mi,teng-gi-ma,teng- nima:安加米的一部族。
[162] 腾嘎,tenga:那加的一部族。
[163] 登宗巴,den-jong-pa→参看锡金人。
[164] 腾尼玛,teng-nima→参看腾吉米。
[165] 多尼亚,doaniya:克钦人与阿洪人通婚之人。迪兴河沿岸(dihing)。
[166] 托塔拉,totala:拉巴的一部族。阿尔帕拉地区(goalpara)。
[167] 多巴,doba,阿博的一部族。
[168] 多姆奥利亚,dom-oria:是否为米基尔的一部族?
[169] 多姆费拉,domphila→参看达芙拉。
[170] 德鲁巴,dru-pa,drok-pa,【异】hbrog-pa:西藏人的一部族,在东经80°~90°,北纬30°~86°的高原游牧。
[171] 德罗巴,drok-pa→参看德鲁巴。
[172] 多隆多尼亚,to-rong-dhaniya:拉巴的一部族。阿尔帕拉地区(goalpara)。
[173] 达旺,tawang:不丹。
[174] 那加,naga:阿萨姆东部,以那加山地为中心,西到坦西里河(dhansiri),东北到迪兴河沿岸(dihing),东方的界限不明,南方到曼尼普尔地区。主要居住在山地,北方及西南方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沿岸地的低山地,有安加米(angami),阿挝(ao),阿隆(arung),阿斯林吉亚(asringia),巴桑(bam-sang),班费拉(banfera),班帕尔(banpar),波多里亚(borduriya),昌(chang),迪拉普(dirap),约博卡(joboka),杰克頓(jaktung),卡布依(kabui),卡查(kacha),卡约-肯吉特(kalyo-kengyu),克扎玛(kezhama),科拉奥(khoirao),可伦(koi-reng),科利亚(kolya),科亚克(konyak),洛霍塔(lhota),玛奥(mao),玛拉姆(maram),马林(maring),玛扬-孔(mayang-khong),梅米(memi),摩洪吉亚(mohongia),姆拉姆(muram),姆托尼亚(mutonia),摩-桑(mo-shang),姆顿(muton),姆伦(mulung),南桑(namsang),彭(phom),普利米(primi),朗塝(rang-pang),礽玛桑洛(rengma sangloi),桑达木(sangtam),塞玛(sema),森迈(seng-mai),萨维恩(sa-ving),斯姆达姆(sum-dam),塔博隆(tablung),坦库尔(tangkhul),塔姆鲁(tam-lu),腾嘎(tenga),亚丘米(yachumi)等的部族。人口约300,000。
[175] 南桑,namsang,【异】ting-yam: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176] 南姆-坦尼亚,nam-dhaniya,加洛(加洛(迦洛))山地东北边境地的伽罗与他族通婚之人。
[177] 尼辛,ni-sing→参看达弗拉。
[178] 尼索米,ni-so-meh→参看阿挝。
[179] 努尼亚,nuniya→参看德基尔。
[180] 尼泊尔人,nepalese,nepali:尼泊尔人的统称。人口有5,600,000(1932)。
[181] 尼瓦尔,newar:尼泊尔中部,加德满都附近。
[182] 诺拉,nora:阿萨姆东北部,阿洪姆的东方。
[183] 海欧,haioo,haiyu,haya→参看雅由。
[184] 海乔,haijong:米蒙辛格(mimengsingh)附近的平地。人口8,000。
[185] 巴格尼,bag-ni→参看达弗拉。
[186] 帕格尼,pagni:西藏东南部。
[187] 帕西,pasi:阿博尔的一部族。
[188] 哈乔,hajong→参看霍贾伊。
[189] 帕达姆,padam:阿博的一部族。
[190] 巴奇,pati:拉巴的一部族。卡姆鲁普,达朗地区(kamrup,darang)。
[191] 哈蒂库里,hati-kurii→参看阿挝。
[192] 哈蒂格利亚,hati-goria→参看阿挝。
[193] 帕尼博蒂亚米里,panibotia miri:米里的一部族。称为丘陵山地米里(hill miri)。
[194] 巴桑,bam-sang: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195] 巴拉,bara→参看波多(博多),卡查里。
[196] 帕里,pahri:尼泊尔中部。
[197] 巴鲁巴蒂,parbatia:桑瓦尔,马嘉统称为古尔卡(gurkha)。
[198] 班帕拉,banpara→参看班帕尔。
[199] 班帕尔,banpar,banpara,【异】runu: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200] 班费拉,banfera:那加的一部族。
[201] 班古尼,bang-ni,bag-ni,→参看达弗拉。
[202] 比特库吉,biete kuki→参看贝特。
[203] 法克,fakial,fa-ke,phakial:阿萨姆迪布鲁格尔( dibrugarh)地区,布拉马普特拉河东方马库姆(makum)附近的迪兴河(dihing)沿岸。
[204] 法克,fa-ke→参看法基亚。
[205] 彭,phom:那加的一部族。东部,羌和柯尼亚之间。
[206] 不丹人,butanese,bhutanese,bhotanese,bhotea→参看菩提亚。
[207] 波蒂亚,bhutiya→参看菩提亚人。
[208] 波巴,bod-pa,bopa,gopa;西藏人的一部族。以拉萨为中心的南部。
[209] 富布罗克帕,hbrog-pai→参看德鲁巴
[210] 夫拉索,hrasso→参看阿博
[211] 布拉姆,bhramu:尼泊尔北部
[212] 普利米,primi:那加的一部族。
[213] 普鲁,pru→参看菩提亚
[214] 夫尔索,hrusso→参看阿卡
[215] 洪格,hung:林布的一部族。
[216] 博(波),pe,po,西藏人。
[217] 平原卡查里,plain kachari→参看卡查里。
[218] 贝特,bete,biete kuki:クキ的一部族,卡查尔山地(kachar)的北部。
[219] 博伊,bhoi,卡西的一部族。
[220] 霍贾伊,hojai,hodschai,hajong:卡查里的一部族。阿萨姆西北部、拉巴的东方山地。人口约3,000(1911)。
[221] 菩提亚,bhotiya,bhutia,bhotia,bho-tea,【异】lho-pa,lho-rig,pru,bhutanese,bhotanese,【自】duk-pa:从喜马拉雅(himalaya)南腹部位置到锡金(sikkim)东部,把说藏语的阿萨姆诸民族,印度统称为菩提亚人。西藏人称为洛巴(lho-pa)或者洛瑞格(lho-rig),雷布查人称为布鲁(pru)。锡金(sikkim)称为锡金人(sikkimese, sikkimese),西藏人把锡金人称为登宗巴den-jong-pa(锡金人之意思)。不丹人(bhutanese)是指居住在不丹(bhutan)的人。人口50,000(1934)。
[222] 波多(博多),bodo,boro,bara:是梅奇,卡查里,丘吉亚,拉巴,加洛(加洛(迦洛)),迪玛萨,迪拉普,拉伦,霍贾伊等的统称,又特别有卡查里的异称,人口约600,000。
[223] 博巴,bopa→参看波巴。
[224] 博拉希,borahi:丘吉亚的一部族。
[225] 波多里亚,borduriya,【异】sa-la: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226] 霍爾巴,hor-pa→参看查姆巴。
[227] 博洛,boro→参看卡查里,波多(博多)。
[228] 博洛-尼-费西亚,boro-ni-fisa→参看卡查里。
[229] 玛泰,maithai→参看曼尼普尔人。
[230] 玛奥,mao,【异】sop-vo-ma:那加的一部族。曼尼普尔中部。
[231] 马嘉,magar:尼泊尔中部,从纳拉扬尼河(narayan)的支流卡利河(kali)(又称克里希纳甘达基krishna gandaki)流域到西方格尔纳利河(karnali)的左岸地区,到北纬29°,与桑瓦尔、古隆等一起称为帕巴蒂亚(parbatia)或统称为古尔卡(gurkha)。
[232] 玛格,magh,mug,【异】拉杰班西rajbansi:阿萨姆南部吉大港山地地带(chittagong hill tracts)的溪谷,一部分在孟加拉(bengal),北及特里普拉(tripura)境界的山地,人口128,645(1911)。→参看缅甸阿拉坎人(arakanese)。
[233] 玛基,machi:位于中央部加洛(加洛(迦洛))(garo)的一部族。
[234] 曼尼普尔人,manipuri,【异】meitei,maithai,meithei:阿萨姆东南部的曼尼普尔藩部。
[235] 玛扬-孔,mayang- khong,mi-yang-khang:那加的一部族,曼尼普尔中部。
[236] 玛拉姆,maram:那加的一部族。中部,安加米东南方的曼尼普尔,与梅米同地。
[237] 马林,maring,marring:那加的的一部族,曼尼普尔西部。
[238] 曼加,mangar:尼泊尔东部。
[239] 曼德,mande→参看加洛(加洛(迦洛))
[240] 米基尔,mikir,【自】ar-leng,a-rleng,ar-ling:阿萨姆布拉马普特拉河南岸与詹西亚(jainthia)山地及卡查尔(kachar)山地之间的低山地带,主要是诺贡(nowgong)地方的科皮利河(kopili(浪丁langting)与坦西里河(dhansiri)的地方隆航(rong-hang),有多利奥利亚(dom-oria)的部族?称为米基鲁汉姆(mikiru hom),人口106,259(1911)。
[241] 米凯,miklai→参看洛霍塔。
[242] 米什,mish→参看玛吉。
[243] 米什米(密西米),mishmi,michmi,midhi,mishimi:阿萨姆的东北部到西康省的南部,以及带阿洪姆的北方。是坎勐(khamang)的一部族。
[244] 米兴,mishing→参看米里。
[245] 米迪,midhi →参看米什米。
[246] 米杨孔,缅甸mi-yang- khang →参看玛扬-孔。
[247] 米杨,miyong:阿博的一部族。
[248] 米里,miri,【异】chi-mur,【自】mishing:阿萨姆东北部希姆普尔(lakhimpur)地区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北至迪洪河(dihong),分布在山地地带。西边有达弗拉人,东边有阿博尔人。阿萨姆人称他们为达弗拉,山地达弗拉人的意思。
[249] 米里-莫科波,miri- mokpo→参看阿斯林吉亚。
[250] 姆托尼亚,mutonia:那加的一部族。
[251] 姆顿,muton,【异】chop-nu: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252] 姆拉姆,muram:那加的一部族。
[253] 姆鲁米,durumi,mouri,lama,thamang:尼泊尔东部,尼泊尔溪谷周边的山地,特别是北部有很多。
[254] 姆伦,mulung: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255] 姆隆,murung:吉大港(chittagong)。
[256] 姆莱查,mlecha→参看梅奇。
[257] 梅泰语,meitei,meithei→参看曼尼普尔人。
[258] 梅伽玛,megam→参看林格姆。
[259] 梅扎梅,me-za-meh→参看雷布查。
[260] 梅杰米,me- jameh→参看卡查。
[261] 梅奇,mech,mish,mleccha,【异】rangsha:阿萨姆西部阿尔帕拉(goalpara)地区,孟加拉(bengal)的北部。
[262] 梅米,memi:那加的一部族。中部。安加米的东南方,与曼尼普尔的马拉姆在同一地方。
[263] 梅鲁亚,melua:阿洪姆的一部族。
[264] 摩-桑,mo-shang:那加的一部族,东部。
[265] 摩洪吉亚,mohongia:那加的一部族。
[266] 摩朗,moran:波多(博多)的一部族,北阿萨姆。
[267] 亚查姆,yacham:阿挝的一部族。
[268] 亚丘米,yachumi,yachungr:那加的一部族。中部,东邻桑达木,北是羌。
[269] 亚怒,ya-nu→参看约博卡
[270] 雅由,yayu,【异】haibo,haiyu,haya,vaya,vayu:尼泊尔东部。
[271] 雍,yong:阿挝的一部族。
[272] 拉伊,rai:尼泊尔的东部、萨普特科西河(sapt kosi)右岸及右岸的各支流域。
[273] 拉巴,rabha,rabha kachari,【异】datiyal kachari: 阿萨姆的西部kamrup,darang,goalpara的地方。pati(kamrup,darang地区),to-rong- dhaniya(goalpara地区),to-tala(goalparara地区),to-tala(go-rong- dhaniya(goalpara地区)),to-tala(to-tala(go-tala(gotala(go-rang有oalpara地區)的部落。人口约30,000(1911)。
[274] 拉帕,lapcha→参看雷布查。
[275] 喇嘛,lama→参看姆鲁米。
[276] 朗姆多,ramtang:不丹。
[277] 拉伦,lalung:阿萨姆中央部贾因蒂亚山麓(jaintia),米基尔分布地边缘的平地。与蒂瓦(tiwa)相同?人口约49,000(1911)。
[278] 朗萨,rang-sha→参看梅奇。
[279] 朗塝,rang-pang:那加的一部族,缅甸东部。
[280] 林布,limbu,limbo,【异】chung:锡金和尼泊尔的最东部,萨普特科西河(sapt kosi)左岸以东雷布查到昌,洪(hung)的一个部族。
[281] 利杨,li-yang→参看可伦。
[282] 林格姆,lynggam,lynngam,lyngggam,【异】megan:卡西的一部族。
[283] 林尼亚姆,lyngngam:卡西的一部族。
[284] 卢茨科奇亚,lutukotia:阿萨姆北部。
[285] 卢鲁,ru-ru→参看班帕尔。
[286] 鲁巴,luhua→参看坦库尔。
[287] 雷布查,lepcha,lepcha,leptscha,lapcha,rong:尼泊尔和不丹之间的锡金地区,坎巴(khamba)的一个部族。
[288] 礽玛,rengma,【异】an-zang,in-jang,un-za,me-za-meh:那加的一部族。根据居住地分为三群体,最大的是在大央河(dayang)的上游,居住在安加米北方。其他被称为裸礽玛(naked rengma),居住在提祖河(tizu)沿岸,安加米的东方。第三种是在大央河下游的米基尔(mikir)山地。
[289] 洛霍塔,lhota,【异】miklas,【自】kyontst, tson-tst, hintz:那加的一部族。在大央河中游的两岸,安加米、礽玛分布地的东北方。其他的那加称为洛霍塔,阿萨姆人称他们为米凯(miklai),人口20,000。
[290] 洛巴,lho-pa→参看菩提亚。
[291] 洛里格,lho-rig→參看菩提亚。
[292] 隆,rong→参看雷布查。
[293] 隆洪,rong-hong:米基尔的一部族。
[294] 隆博,rongbo:尼泊尔的西部。
[295] 瓦尔,war:卡西的一部族。
注 释:
[1] 何耀华、何大勇:《印度东喜马拉雅民族与中国西南藏缅语民族的历史渊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5期。
[2]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介绍·那加(naga)介绍》,《喜马拉雅研究通讯》,2016年第2期。
[3] [印度] s·t·达斯著:《东喜马拉雅民族1》,王筑生译,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印,《民族研究译丛》,1983年第4期;《东喜马拉雅民族2》,王筑生、陈锡周译,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印,《民族研究译丛》,1983年第5期;《东喜马拉雅民族3》,陈锡周译,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印,《民族研究译丛》,1983年第9期。
[4] 方天建:《滇藏缅印交角地区藏缅语族群史国外研究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5] 马克·本德尔:《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民族志诗歌》,王菊译,《民族学刊》,2013年第5期。
东喜马拉雅地域民族资料梳理
本文2022-11-02 12:59:22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8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