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陈红梅 李青 薛珍 李博
摘 要:为深化经管类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通过与教学团队教师、经管类各专业教师、学生的集体座谈与个人访谈,发现该課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年对历届本科毕业生连续跟踪调查,探索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渗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促”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制定重点课程改革的方向提供依据。
关键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促;人才培养模式;计量经济学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包括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等方面。“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我国经济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运用与专业相结合,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对学生提高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在有限课时下的实践教学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而缺乏探索性实验,这使得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应用能力的提高,制约了理论教学的效果[1]。为深化经管类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通过与教学团队教师、经管类各专业教师、学生的集体座谈与个人访谈,以期发现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通过多年对历届本科毕业生连续跟踪调查,探索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渗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制定重点课程改革的方向提供依据。
1? ?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现状
“计量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管门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一门课程。
1.1? 教学大纲的安排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管专业大类培养课程,一类是经贸系农经拔尖人才实验班“计量经济学”课程。
按照大类培养和农经实验班两套教学大纲安排,“计量经济学”大类培养类课程共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40课时,实验教学8学时;农经拔尖人才实验班“计量经济学”课程共56个学时,其中课堂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根据平时上课班级上课效果和少数民族汉族班文化基础差别等实际情况,可以在大纲安排学时的基础上,对理论课以及实验课学时进行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和实验课的周期安排方面主要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中,穿插实验教学内容,每两周理论课后安排一周实验教学课,在实验室教学中回顾前两周的课堂理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
该课程自开设至今,总共用了两位学者主编的教材,一是李子奈主编的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量经济学》;二是庞皓主编的“十一五”(第二版)、“十二五”(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其中大类培养的课堂教学分为5大章节内容,分别为一元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常见问题的识别与修正、虚拟变量模型与滞后变量模型、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项目的计量经济研究—课程论文分析。农经实验班在大类培养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章节内容,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几种常用的农业经济模型介绍。模型主要包括大类培养的实验教学包括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异方差模型的检验和处理、序列相关模型的检验和处理、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农经实验班的实验教学增加了分布滞后、自回归与arma模型与虚拟变量回归模型的建立、几种常见经济模型的建立两部分内容。
1.2? 存在的问题
塔里木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依托所在经贸系10多年的学科资源和底蕴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有的学科群、项目群和团队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教学队伍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教学科研相长和“教中学”实训教学的特色和创新点。本课程作为塔里木大学的重点课程,该课程教学团队首先通过与教学团队教师、经管类各专业教师、学生的集体座谈与个人访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 相关先修课程知识的缺乏
由于大类培养的改革,“统计学原理”“概率论”课程的取消,造成“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难度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导致在有限的课时下增加教师教学的难度,同时学生学习难度增加,需利用课余较多时间进行补充相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加强“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效果。
1.2.2? “计量经济学”课程总学时少,造成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
大类培养的课时总数为48学时,农经实验班的课时总数为56学时,理论教学的学时为40学时,而实践教学部分仅为8学时与16学时。总体来看,课程总学时较少,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远远不够,造成学生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实践)与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结合不充分。
1.2.3? 案例与经管类专业结合不够
教材中的数据资料与新疆经济的联系没有体现,案例与经管类不同专业的结合不够,亟需建立案例库,有待进一步丰富新疆经济社会方面、体现不同专业方面的案例,为经管类各专业学生更好地运用经济学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1.2.4? 师生在网络上的教学互动途径较少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总课时少,学生可通过网络与教师探讨、解疑。目前无该课程视频教学材料以及网站,《計量经济学》教学网站、微课、慕课有待进一步建立与深化。
1.2.5? 教学实训、上机操作与本科生各种比赛的联系不足
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可利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或综合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训、上机操作与各类比赛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形成良好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促”的教学模式。
2? ?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管门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一门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思想、“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原理、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学习运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形成对实际经济问题作定量分析的能力。通过教师团队成员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以下人才培养模式。
(1)结合实验课教师授课内容进行上机操作考试,采取实验课机房软件上机操作实时测试形式,随机叫起学生,抽签决定操作项目,进行操作测试。
(2)根据每堂实验课内容,结合学科专业和兴趣分组情况,参照搜集整理的数据撰写5篇规范的实验报告。
(3)能够运用图书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借助全国、新疆与新疆兵团、南疆各地州统计年鉴,5人一组整理关于农业发展、人口与人力资源、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相关的2000—2015年指标数据,结合“暑期三下乡”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计问卷,撰写一篇调研报告,作为结业考试的课程论文。
(4)自由组合5人一组,针对塔里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网上购物选择行为、大学生对目前大学教育模式的满意度等选题设计问卷,开展访谈,提交一份规范的分析报告。
(5)能够运用计量知识参加计量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统计建模比赛,以及毕业论文写作。
3? ?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效果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改革。鉴于此,计量经济学团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农林经济管理7大专业均设置计量经济学为必修课程。
近3年,在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过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中,毕业论文设计运用计量方法的约占55%。该课程负责人李青老师所在专业(农林经济管理)获“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共计22人,而该教学改革团队指导的学生中获优秀的有11人,占整个专业的50%。这些获优秀的论文全部都是运用查找的数据、调研资料和问卷信息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本科论文撰写中,“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作用十分明显。除此之外,经管类本科学生利用计量方法撰写论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挑战杯、统计建模、市场调研大赛、计量经建模大赛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由该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参加了四届“挑战杯”竞赛。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获得特等奖以及一、二、三等奖。这6部作品均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问题。
“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中发现查找和阅读文献的能力、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用计量知识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规范撰写本科论文及其他创新报告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4? ? 结语
“计量经济学”课程对学生许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十分有帮助,通过撰写论文的考核方式能有效地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获得校督导组、院督导组及同行教师的一致好评,学生的评价分数也较高,主讲该课程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在92.13~94.32,整体教学效果较好。团队教师均在指导学生参加高级别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比赛经验和自身科研能力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实际应用和分析现实问题的积极性,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形成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并受到各方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张文爱.本科“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研究[j].职业教育,2013(4):217-218.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2022-11-02 12:41:00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86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