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老震区居民地震风险认知调查分析
陈董
摘 要:风险认知是对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各种外部因素的心理感受,是衡量公众心理恐慌的指标。开展这方面的社会调查,研究溧阳老震区居民对灾害风险的认知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既能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防震减灾政策提供依据,也是对公众地震知识的一次普及。此次调查选择溧城镇、上兴镇、南渡镇和天目湖镇等12个小区的居民以及溧阳市实验中学、溧阳市文化小学和江苏省溧阳中学3所学校的部分在校生为对象,并对调查结果做出统计分析。
关键词:地震灾害;风险认知;问卷调查
江苏省溧阳市位于江苏、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自古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也是地震多发区域。新中国成立至今,江苏陆地上发生的两次破坏性地震都位于本市。溧阳地区位于郯庐断裂带南段,受其影响,辖区内地质构造复杂,茅山断裂带至今仍处于活动状态。1974年发生的5.5级地震和1979年发生的6.0级地震均位于这条断裂带上。这两次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虽然关于地震方面的科学研究持续了几十年,但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溧阳老震区的居民开展风险认知调查和研究,能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防震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认知是描述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和直觉判断的一个概念,slovic认为人在估计各种有危险的事物时,一般主要是依赖直觉的风险判断,即称为风险认知,它是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是测量公众心理恐慌的指标[1-2]。国内对风险认知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风险认知的相关问题[3-5]。周凡认为:风险认知是指个体在具体情境下,依赖于个体直觉,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对于风险信息传播过程和风险事件本身产生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它是个体对于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是测量公众心理恐慌的指标[6]。
1? ? 研究方法
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研究综合运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本次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表的说明,主要包括填表目的和要求、被调查者注意事项等。第二部分为个人属性,即关于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致灾危险性、暴露性和承灾体易损性,包括:(1)受访者的家庭结构情况、男女比例及老幼成员数;(2)住宅的类型、结构和居住位置等;(3)地震经历。第三部分是对地震风险的认知。从风险认知的特异性出发,为了界定、分析和理清风险事件对于个体判断和选择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者提出了许多风险特征评价维度的假设模型。经典的两维度模型指出:对各种风险事件的评判可以从“忧虑性”(即对风险后果影响大小的评价)和“未知性”(即对风险了解和熟悉的程度)两个维度来进行。
1.2? 调查实施
考虑到调查范围及对象的均衡性,问卷发放选取了溧城镇、上兴镇、南渡镇和天目湖镇等12个小区的居民以及溧阳市实验中学、溧阳市文化小学和江苏省溧阳中学等3所学校的部分在校生。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1 907份,其中合格问卷1 824份,占发放总数的91.2%;不合格问卷83份,占总数的4.15%。为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一致性,对合格的1 824份问卷作了统计分析。
1.3? 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按照单个样本的个人属性进行分类归并。其中:(1)青少年(年龄45岁);(2)小学及以下(含文盲)、中学、大学(含大专);(3)低收入(月收入8 000元);(4)居住房屋条件分为楼板房和钢混房两类;(5)居住区分为多震区(上兴镇和上沛镇),少震区(天目湖镇和溧城镇)。
2? ? 结果与分析
2.1? 地震灾害风险认知现状
2.1.1? 关于地震灾害知识水平
从调查结果得知,1 824位居民对地震常识认知度不高,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对地震前兆知识的了解。有60%左右的居民能说出1~2种地震宏观前兆或者地震谚语,比如“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小震闹,大震到”等。现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建设,人口与经济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任何一项重大自然灾害都有可能给城市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对于地震避难场所的调查,部分居民表示不清楚或者完全不知道本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至于我国地震空间的集中区域,被调查者中有70.0%的居民能说出2~3个地震发生相对集中的省份,例如四川省和云南省。关于地震斷裂带的调查,只有23.0%的居民清楚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47.6%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
2.1.2? 关于地震风险判断水平
调查发现,对于地震谣言的辨别,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地震谣言发生时应以政府发布的消息为准,不会相信所谓“专家”或者“高人”的预测意见。只有15.6%的居民表示很关注新闻;26.5%的居民比较关注;37.1%的受访者对此类新闻关注度一般;20.8%的居民表示几乎没关注过地震。在受访人群中,只有20.0%左右的居民能够清楚认识到地震对身心健康、建筑物结构安全以及整个社会稳定所带来的风险。此外,对受访者临震心态的调查发现:只有15.3%的居民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躲避方法;有31%的受访者表示没碰到过,不清楚会怎样;14.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紧张;26.7%的居民认为自己会惊慌失措。这充分说明:除了正常的心理反应之外,绝大部分受访者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也从来没有参加过地震演练。
2.1.3? 关于防震减灾行为水平
在对防灾意愿和行为的调查中,特定区域的避震方法仍是大部分居民的薄弱环节。例如在关于住宅内避震的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不清楚屋内最不利于避震的地方是床上、吊灯下、地板中央、玻璃(镜子)和大窗户旁;不清楚应该将重心放低并在墙角区域躲避。在室外避震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不清楚用皮包或柔软的物品护住头部,尽量跑向空旷的区域。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很有可能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我们还坐在车里,这时应该立即采取制动,靠边停车,同时注意避让高空悬挂物。
2.2? 影响居民地震风险认知的因素分析
2.2.1? 性别因素
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对地震风险认知表现出不同的属性特征。男性和女性在面对同一种自然灾害时,表现出的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对于地震知识的了解和风险判断要强于女性,这有可能是因为男性接触社会广,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比较多。男性对地震的担忧程度明显低于女性,调查发现约50%的男性在地震发生时有恐惧或惊慌,而女性这一比例超过70%。
2.2.2? 年龄因素
根据心理学研究,在特定年龄段内,随着年龄的升高,人们的认知过程会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在10~20岁之间,居民的风险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升高出现明显的提升;但30岁之后,年龄对风险认知水平的影响将逐渐衰弱。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设立了“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全社会对防灾减灾的宣传也越来越重视,在校学生每学期都要接受生命安全教育。非在校居民随着年龄的增加,思想观念日趋成熟,同时许多居民并没有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使得风险认知水平不再有明显波动。
2.2.3?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明显影响到地震知识水平,同时也对防灾意愿和行为产生影响。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对于地震更担忧,同时防灾减灾的意愿也不够积极,过度依赖政府,愿意提高房屋抗震性能的人不到50%,不到30%的受访者认为在溧阳地区购买地震保险没有必要。
2.2.4? 收入水平
溧阳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居民平均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其他地方,但区域内部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根据统计,中高收入者大多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业户。中高收入水平居民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储备,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也更多。低收入水平居民受限于经济实力,接收知识的渠道相对较窄。收入较低的居民虽然对地震更担心,但防震意愿却不强。
2.2.5? 房屋条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溧阳市城镇人口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溧阳市城镇住房在2000年以后多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房屋抗震性较好。农村住房多以1995年前后的预制板房为主,房屋结构和质量相对较差。房屋结构对居民风险认知的判断产生了直接影响,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里的人对房屋安全性更加乐观。
3? ? 结语
通过这次抽样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地震灾害风险认知水平总体偏低,在设置的3大问题类别中,得分最高的是地震风险判断,其次是防震减灾行为,对地震知识了解程度最低。部分溧阳老震区居民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认知有限,地震风险判断能力有待提高,防震减灾行为需要强化。影响溧阳老震区居民灾害风险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房屋条件、教育和收入水平等。
[参考文献]
[1]刘金平,周广亚,黄宏强.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6(2):370-372.
[2]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 analysis[j].science,1987(17):280-285.
[3]李景宜,周旗,嚴瑞.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2(4);129-134.
[4]岳丽霞,欧国强.居民山地灾害意识水平比较研究[j].灾害学,2005(3):117-120.
[5]刘金平,周广亚,黄宏强.风险认知的结掏,因素及其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6(2):370-372.
[6]谢晓非,郑蕊,谢冬梅,等.sars中的心理恐慌现象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628-639.
溧阳老震区居民地震风险认知调查分析
本文2022-11-02 12:37:59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8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