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百姓故事做好加减法
韩洁
摘 要: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互联网不断前进,自步入21世纪以来,我们已经迈入网络时代。毫无疑问,信息社会背景和网络化交流模式,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生新闻的采写和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为了使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民生新闻方面得到满足,基层新闻记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践行“四力”的能力,做好加减法,讲好百姓故事。
关键词:民生;百姓故事;新闻采写;“四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4-00-02
“四力”,即眼力、脚力、脑力和笔力,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想要做好新闻工作必须不断锤炼的个人素质。近些年来,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基层社会的矛盾,伴随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百姓比以往更关注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以本土化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到一席之地。就关注度和市场占有率来说,大多数民生新闻的发展态势都比较理想,但也存在信息碎片化、内容同质化、负面消息过于集中等问题。对此,基层新闻工作者必须做好加减法,践行“四力”,真正关心百姓生活,采写真实、高价值的新闻。
一、辨别真假新闻,发现优质素材
在融媒体时代,以手机、电脑等信息工具为依托,在抖音、快手、各种头条新闻软件的影响下,信息源愈发丰富、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纸媒的发展受到限制,百姓更愿意从网络平台获取新闻。在该模式下,一旦某一个舆论导向出现偏差,面对信息传播范围快速扩大的局势,百姓极易在错误舆论的引导下对事件形成误解,其后果不堪设想[1]。因此,作为报社记者,不单单要考虑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市场,积极挖掘优质民生素材,还应擦亮自己的双眼,提起对控制舆论导向的重视,正视自己能够影响大众判断的新闻工作者身份,细心甄别信息源,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在有确切佐证的情况下对新闻展开报道,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观察每一件民生新闻,认真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情绪,拒绝为争夺热点、在尚未了解新闻本质的前提条件下盲目发表自己的意见。
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事件:记者发现,有人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发布了一则信息,声称邻居刻意锁住消防通道出入口,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安全,激烈地表达了自己为社会安全考虑、渴望对方得到惩罚的诉求。一时之间,大众群情激奋,将矛头指向了“毫无社会责任心”的邻居,一边倒地发出声讨。考虑到网络信息的真假难辨和该问题的严重性,记者认为,有必要介入调查,帮助周边居民解决安全隐患,了解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通过走访,记者发现,这件事真的另有隐情。锁住消防通道的居民,是因为每天楼下辅导班的学生都会在自家楼层来往打闹,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不得已出此下策。而发布消息的邻居,是因为与该当事人产生矛盾,想要借助这一百姓关系的主题,利用舆论发泄自己的情绪。随后,记者从教育角度的民生新闻出发,在报纸上对在居民楼内私开辅导班、影响周围居民日常生活、不符合教育规定的新闻进行报道。在相关部门的介入下,通过民事协调,私开辅导班的居民将辅导班搬离,问题得到解决。
在该报道中,记者没有选择跟随社会舆论、盲目指责被举报者,而是意识到了互联网新闻的真假难辨问题,对新闻真实性展开了调查,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地还原了新闻的真相,这就是一个“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同时,在发现问题源头是私开辅导班之后,对教育主题的民生信息进行采集并报道,就是一个“发现优质素材”的能力。这也再次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警醒:在报道民生新闻时,面对复杂的情况,必须增强自己的眼力,围绕大众关心的主题,寻找优质信息,并认真斟酌信息源的真假性,切忌人云亦云、跟风指责。
二、走到百姓当中,探访群众内心
前文提到,想要增强眼力,就必须走进现场,在细枝末节中寻找蛛丝马迹,通过剖析细节,达到“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的状态。事实上,这一“看”的过程,也是“走”的过程,是磨炼脚力的过程[2]。就目前的新闻环境来说,由于信息更新速度加快,經常会出现前一个新闻还未完全报道完、另一个新闻就接踵而来的情况,这导致对前一件事情的报道虎头蛇尾,大众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一些栏目为了节省时间和资金、控制报刊版面占幅,直接将相关负责人对事件表述的观点、结论发布,并不阐述百姓看法,这无疑是对民生新闻工作的亵渎。
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闻工作,应磨炼脚力。脚是用来走路的,只有不断地走,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作为报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的记者,应不断走到社会生活当中、不断走到百姓群体当中,在走的过程中,与百姓针对家常琐事展开交流,耐心且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困惑。尤其是对于消极事件,更是要走得次数更多一点,反复地了解事件背景,看一看问题是不是真的像表面上那样充满了负面情绪,在真实环境中寻找对应的解决办法[3]。
至于积极事件,同样应深入其中,亲身了解事件对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以便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使百姓建立起配合政府工作的自觉意识。例如,在政府举办“创文攻坚”的会议时,以现场报道代替会场报道,利用“你不文明我监督”等栏目,邀请百姓分享在该时期发现的不文明行为,将百姓的真实诉求和体验在报刊上呈现出来,在他们的带领下找到工作的难点。百姓朴实的语言表达,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大众能够在“自己人”的监督下,主动修正不文明行为,并对政府的工作表示支持。
三、多元思考问题,做到深思熟虑
就目前的新闻行业环境来说,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报刊栏目板块盲目追求新闻数量、忽略了报道质量,陷入了“求多”误区,导致整个民生板块的新闻虽然看上去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在堆砌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有实际意义的很少,缺乏对新闻事件的深层次挖掘和纵向分析,导致内容和情感的传递流于表面,出现“泛平民化”等特征[4]。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宣传干部应通过广泛、深刻的思考锻炼自己的脑力、培养理性思考习惯、提高思维水平”,他特别强调:“虽然民生新闻是对发生在百姓身边日常小事的记录,但小事并不意味着小新闻,应将其变成大文章”。因此,为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对 “有小事、无小新闻”的要求,基层记者应围绕同一个主题,多多学习采写知识,加强对书本的学习和研究,把报道做得更有深度,提高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能力。换言之,应借助书本学习,挖掘社会之内、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与整个民生主题之间的关系,从“本本主义”的刻板框架中走出来,规避“教条”思想,设计选题、风格与其他板块差异明显的民生板块,在深思熟虑之后对新闻展开报道[5]。同时,变换处理问题、讲述新闻的方式,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不断更改“讲故事”的主体,以多变的方法讲好百姓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整周年时,设计一系列与“百姓生活变化”有关的民生新闻板块,以百姓之口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活方面摸得着、看得见的变化。从百姓的口中得知家门口的整洁干净代替了曾经的垃圾遍布、随处可见,且商品种类繁多的菜市场改变了捉襟见肘的饮食生活,即使在冬日里也温暖如春的保障房取代了低矮的棚户区。对这些生活中最简单、最习以为常的变化展开思考,挖掘其与经济体制变化、社会制度形态变化的关系,在娓娓道来的“说”中,把握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特征,清晰地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呈现出来。
四、锤炼语言词汇,奠定情感基调
新闻传播需要以语言文字奠定情感基调,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文章时,应用的文字是否准确、形象、生动,不仅展现了自身的文化水平、思维深度和学识涵养,还影响着新闻的感染力,決定了报道能否深入百姓内心、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纵观当前繁杂的报道稿件,不难发现,语言表达不流畅、用词不准确、逻辑混乱、情绪偏激等问题比比皆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报道的表达效果,造成了“偏离民生”的问题出现。对此,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眼力、脑力的训练,将思想落实在笔头上,增强笔力。简单来说,记者锤炼词句的过程,就是一个形成自己的文风的过程。一旦文风固定在一个稳定的模式中,他们便能于无意间加强情感的渗透,使报道更具感染力,使稿件传递出巨大的力量[6]。
例如,在反复锤炼词句之后,在报道社会中“慈善”一类的民生事件时,新闻工作者就能意识到,慈善报道并不是以卖弄悲惨博取大众对被捐助对象的同情,而是应将被捐助对象的自强不息和捐助者的仁爱之心适当放大。以充满克制的笔触描写被捐助对象的艰苦生活环境,避免伤害到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保护他们的敏感。将更多的篇幅用来描写被捐助对象在充满阻碍的道路上孜孜前行的坚强与自立,以他们的梦想结束报道,将单一的“事件记录”升华到梦想层次。不强制灌输情感、不空谈慈善论调,以被捐助者的真情实感在潜移默化中刺激社会大众的情绪,让他们形成帮助他人的主观意识,扩大慈善范围,凝聚百姓力量,构建和谐社会。
这再次证明了,想要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报道、让节目彻彻底底地打动人心,记者应在采访与记录的过程中,不断揣摩语言,提升自己的笔力,形成稳定、与百姓情感态度相符合的文风。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新闻与网络信息技术愈发深入,融媒体时代已然到来,未来新闻媒体行业的竞争势必会越来越激烈,民生新闻立足于百姓生活的大事小情,始终关心他们的冷暖、记录时代的更迭变迁,无论是在社会建设方向、还是在新闻传播领域,都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以此为背景,为保持长久的公信力、树立深入百姓内心的良好形象,记者必须做好新闻采写的加减法工作,践行“四力”要求,将报道从感性情绪向理性思维层面建设,完成由表象到内涵的深入剖析,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民生价值,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结合实现雅俗共赏的惊艳升级。
参考文献:
[1]王瑾.民生新闻采写技巧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186-187.
[2]黄婉晶.如何在民生新闻采写中避免庸俗化[j].传播力研究,2017,1(6):158.
[3]刘晓荣. 报纸民生新闻采写技巧探讨[n].长治日报,2019-11-13.
[4]李根喜.民生新闻采写技巧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4):205+243.
[5]高丽媛.紧扣百姓需求 ?搭建沟通桥梁——做好民生报道的必要性[j].中国地市报人,2017(6):42-43.
[6]舒逸虹.民生新闻采写技巧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189.
讲百姓故事做好加减法
本文2022-11-02 11:54:54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8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