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析微信谣言的传播和消解机制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2浏览:2660下载155次收藏

李文昕

摘 要:手机作为人们上网终端这一趋势明显上升,使得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质量都有明显变化。微信作为人们社交使用度较高的媒体软件,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极易出现网络谣言等有害信息,网络谣言的传播出现了新的路径及特征,网络谣言的影响在微信圈内越演越烈。本文从微信媒介在老年人群的应用特性分析微信谣言传播的途径,探索社交媒体的谣言消解机制。

关键词:社交媒体;消解机制;微信谣言

引言:

微信平台是一种将现实人际关系高度复制到网络虚拟平台的社交媒介,其本身已经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因此,微信谣言传播的影响更为严重。针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他们之间存在的共性,便是容易选择“相信”,对微信谣言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时常轻信谣言所传达的内容。所以,要抓紧对微信谣言消解机制的研究,促进微信健康、安全、绿色信息的传播。

一、微信媒介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特性

(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伴随微信社交软件的普及,越来越多人老年人开始并固定使用微信社交软。只要是智能手机都可以注册微信账号,这也就注定了微信软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微信社交软件可以随时随地接发各种信息,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微信强调的是信息的时效性和交流性,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语音等载体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手机的移动性也为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交流的可能。

(二)空间、时间限制小

微信的老年用户群体都是彼此熟知的朋友和家人等,在传播信息时可以自由选择接收对象,对于信息而言能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起到保护传播信息的作用。微信传播信息的过程可以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无论在何地人们都可以自由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信息传播的双方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增加了信息传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每个人能最大限度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重社交輕内容,以人际传播为主

在微信社交软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主要以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为主。微信信息传播的应用环境对于独立传媒企业而言包括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对于规模化的传媒集团而言,则需要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的交流及发展,所有这些发展趋势都对微信社交软件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微信变革之后与手机qq及通讯录好友都实现了融合,突出了一对一的交流特征[1]。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则建立了陌生关系或半熟关系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微信一对一的交流有利于增加用户之间的安全感,在信息传播的同时有一定的信任度信,让人际交往更加密切。

(四)传播内容碎片化

微信社交平台传播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也是谣言信息传播的重要依据,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老年用户群体在这样的形势下很难具有明确的判断力,加之是朋友或亲人传达的信息,使老年人群更加无法形成基本的信息鉴别和判断能力,被朋友圈禁锢,让朋友圈成为自己的信息茧房。

二、微信谣言的生成机制

微信谣言一旦生成,其传播的速度及影响力都是不可估量的,尤其针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在他们的微信社交圈内,谣言的传播和影响力则会远远高出其他年龄层次的人,而微信谣言的生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合适的契机。

(一)老年人谣言鉴别能力弱

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自身身体的危机感,会大大降低老年群体的谣言鉴别能力。危机中的老年人在认知上存在严重的偏差,对问题的理解容易差生偏见,决策匆忙、态度固执、否定并怀疑一切[2]。这种危机中产生的情绪学术界称为“危机迷情”。谣言的散布者利用危机感降低老年群体的鉴别能力,趁机散布一些能够引起用户恐慌的谣言,制造了一些科普知识、健康建议、偏方等谣言,让处于危机中的老年人深信不疑。

(二)老年群体受教育程度低

老年群体的受教育程度要普遍低于其他年龄层次的群体,在不具备足够知识储备的前提下,难以对一些涉及到专业知识的谣言进行鉴别。谣言的制造者会故意利用或自己编造些专业科学术语和产品功能来危言耸听。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xxx开头的电话千万别接,会盗取你的个人信息和话费”。针对这一类谣言,早在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已经辟谣了,明确表达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的可能,但直到现在仍然还有此类谣言在传播,也有人相信。老年人是谣言接力传播的主力,也是谣言受害的主体,信息时代的更替让他们难以更上发展的脚步,存在很多的知识空缺,所以会更加相信并传播谣言[3]。

(三)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低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低是他们轻信谣言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今社会,空巢老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孩子及朋友的见面机会越来越少,老人内心的孤寂感会越来越严重。在此前提下,一些关于如何能保障身体健康的谣言便随机而起,而缺少幸福感的老年群体会固执的相信这些谣言,从而对身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四)信息传播不畅

信息传播不畅是经常出现的情况,在埃博拉病毒流行期间,微信上就出现了很多关于病毒爆发的谣言。这类谣言也是造成大众恐慌的主要原因,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老年用户会成为谣言传播的主力军,无意下造成了谣言的广泛传播,引起更严重的社会恐慌。

三、社交媒介谣言消解机制

(一)强调网络行为的责任感

网络信息的绿色、健康、安全传播需要每个参与者的共同维护,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只有人人参与才能及时制止谣言的传播,减少危害。与其他社交软件不同,微信用户之间是强社交关系,微信传播的内容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所以,每个用户都应该意识到自己传播信息的影响,对转发的内容认真鉴别,传播真正有益的信息。

(二)普及科学常识

普及一些科学常识是很有必要的,学会独立思考思考鉴别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知识知识储备来提供判断依据。微信用户尤其是老年微信用户,要有判断真假的基本科学素养。就公共服务部门而言,应该适时建立一些普及科学知识的微信公众号与微信辟谣平台,在大力打击微信谣言传播者的同时,培养微信用户的基本鉴别能力。

(三)网络反哺教育

网络反哺教育是子女应尽的职责,子女应向父母普及网络基础知识,让父母具备基本的信息鉴别能力。子女在向父母传授网络知识时应注意向父母灌注正确的价值判断观念,根据自己父母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开发符合父母学习的流程,让父母明白网络谣言信息的危害,做谣言的抵制者。

(四)加大对造谣者的惩罚力度

对于微信谣言的传播来说,抓住源头才是关键,要加大对谣言者的惩罚力度,提高社会责任感。针对谣言散布不止的情况,我国必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在《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规定,一条谣言的转发超过500次,发布信息就要受到处罚[4]。这两个司法对谣言者的威慑力是显而易见的,谣言的传播到今天为止,有明显的下降。

四、结语

谣言止于智者,微信用户尤其是老年用户,要学会鉴别内容的真假,不断丰富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鉴别信息的能力,做健康、绿色、安全信息的传播者。加大谣言传播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制止谣言的传播,打造和谐、稳定的信息交流环境。

参考文献:

[1]牛慧清, 钱梦姣. 浅析社交媒体中谣言的传播和消解机制——以微信谣言传播为例[j]. 新闻战线, 2016(7):57-61.

[2]张平. 浅析社交媒体谣言的传播机制——以“我和微信的故事”事件为例[j]. 现代视听, 2016(7):40-42.

[3]马雅虹, 许有为. 浅析融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以“红黄蓝”事件为例[j]. 视听, 2018(3).

[4]卢尚青. 社交媒体谣言的传播机制研究[d]. 2016.

浅析微信谣言的传播和消解机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