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微信影响高中生内隐记忆效果的准实验研究及启示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2浏览:2292下载160次收藏

张峰峰 安哲锋

摘? ?要: 该研究基于任务加工分离扩展模型理论,通过两个准实验设計发现:(1)高中生浏览微信信息后存在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2)相比“朋友圈、公众号”两个社交服务插件,“群聊”对高中生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更大;(3)相比“动态”呈现方式,“静态”呈现方式对高中生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更大;(4)相比“静态+公众号、静态+朋友圈、动态+群聊”等5种组合形式,“静态+群聊”对高中生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更大。基于以上发现,该研究认为,微信可以作为提升记忆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工具,也可以作为知识载体应用于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之中。

关键词: 微信;高中生;内隐记忆效果;准实验;任务加工分离扩展模型

一、研究缘起

许多学习科学相关研究通过潜变量分析、脑成像、工作记忆训练等视角及研究方法,验证了记忆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工作记忆(或短时记忆)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的核心1,内隐记忆为提升学习效果创设了有利条件。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过去的某个经验未经主动回忆却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学习、生活、工作。学界将这种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记忆叫作内隐记忆。有研究验证了内隐记忆可以激发学生内在潜力,提升学习效果。2

微信的普遍使用及其教育功能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和交互工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为高中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并挖掘微信的教育功能,并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来论证微信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可行性、有效性,例如,微信用于翻转课堂3,微信用于思想政治教育4,微信应用于学科教学。5

那么,高中生在使用微信并浏览相关信息后是否存在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如果存在,微信中的三种社交服务插件(群聊、朋友圈、公众号)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相同实验材料、不同呈现方式(静态、动态)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该研究基于上述问题,设计并实施了两个准实验来进行探究及论证。

二、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该研究中的“内隐记忆”指的是高中生在无意识、无目的地浏览微信中的各种信息后,信息保持在头脑中,并且能够重新恢复的过程。1 内隐记忆的发现源于对遗忘症患者的研究,研究者偶然间发现在间接测验中(如词干补笔、残词补全),遗忘症患者与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国内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以杨治良、朱滢、郭力平为代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内容集中在“论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内隐记忆的内涵与特点”“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影响内隐记忆因素探究”“内隐记忆的衍生研究”五个方面。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经历了由“任务分离范式”到“加工分离范式”,再到“任务加工分离扩展模型”的发展变化。“任务加工分离扩展模型”是布希纳(buchner)等人基于反应偏向会对意识性提取、无意识提取(或自动提取)产生影响,对“加工分离范式”进行修正得到的较为成熟的方法。该理论模型主要通过指导语的不同,设计了包含实验及排除实验,在两类实验中的再认测验中,被试会受到意识提取、无意识提取、反应偏向的作用,对学习项目、干扰项目判断为“旧”的概率产生影响。但由于干扰项目未经学习,因而它不可能被有意识提取。同时干扰项目仅仅在再认测验中呈现,因而它也不具有无意识提取的条件,故将干扰项目判定为“旧”就是受到被试反应偏向的影响。在包含实验中,将呈现项目(学习项目及干扰项目)判定为“旧”有四种情况:意识性提取判断,无意识提取判断,意识及无意识同时提取判断,反应偏向判断;在排除实验中,将呈现项目(学习项目及干扰项目)判定为“旧”只是受反应偏向的影响。进而通过概率推断,得出意识性提取(外显记忆)及无意识性提取(内隐记忆)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如图1所示。2

1997年,郭力平采用任务加工分离扩展模型,以中文效价词为背景材料,研究抑郁个体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否具有心境一致性倾向3;也有学者将12名脑损伤患者、8名健康者选为被试,采用任务加工分离扩展模型测验方式对被试进行测验,采用重测复本信度及分半信度进行信度的研究。最终实验结果显示,测验的意识性提取及自动提取的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7,由此得出任务加工分离扩展模型作为内隐记忆测验这一新形式具有较高的信度。4 因此,该研究也采用“任务加工加工分离扩展模型”作为研究范式。关于内隐记忆的测量主要由学习阶段、测量阶段构成,学习阶段主要通过朋友圈、群聊、公众号三种社交服务插件,将实验材料分别以动态、静态的方式呈现给被试对象,测量阶段采用“词组再认”的方式,并对测试词组进行“新、旧”判断,最后通过图1给出的任务加工分离扩展模型公式进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计算。

三、研究工具及过程

1.问卷设计及试测

为了挑选出在使用微信社交服务插件过程中无行为偏好的被试对象,客观、有效地对被试内隐记忆的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设计了“微信社交服务插件行为偏好量表(初版)”,该问卷由3个维度、每个维度5个项目构成。“微信社交服务插件行为偏好量表(初版)”的项目编制参考了相关文献的量表内容,项目编制完成后,请中文、远程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阅读,并反复修改,保证问卷题目的内容效度。然后在问卷星上发放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278份,然后,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数据结果显示,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剔除不符合条件的4个题项以后,剩余11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4,问卷的拟合指数cfi=0.902>0.8、tli=0.899>0.8、cmin/df=1.256<5、rmsea=0.069<0.08,问卷的总信度系数大于0.7,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大于0.7。这表明,“微信社交服务插件行为偏好量表(初版)”中各个项目之间的一致性较良好、信效度较高,该问卷可以作为该研究的测评工具。具体情况见表1、表2和表3。

2.挑选被试

随机抽取北京市某高中学校学生200名,要求他们在问卷星上填写“微信社交服務插件行为偏好量表(正式版)”,并利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适合度卡方检验,将三种微信社交服务插件行为偏好的均值作为检测变量,期望值为1∶1∶1,最终挑选出无微信行为偏好(p>0.05)的高中生120名作为被试对象,随机分成朋友圈实验组、群聊实验组、公众号实验组、排除实验组,每组30名。

3.挑选实验材料

在网络上选取生僻两字词30个,让未成为被试对象的80名高中生对30个两字词进行熟悉度评定,评定等级为:1=非常不熟悉,2=不熟悉,3=熟悉,4=非常熟悉。最终选定不熟悉的两字词20个(1≤m熟悉度<2),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4.研究设计

该研究采用3(社交服务插件类型:朋友圈、群聊、公众号)×2(呈现方式类型:静态、动态)两因素混合设计,因变量为内隐记忆(无意识贡献率),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1)微信社交服务插件与内隐记忆的关系实验

包含实验:4个学习词组(蹀躞、姽婳、叆叇、覼缕)于每晚19:00通过微信分别以静态方式呈现给三个实验组被试,持续14天。于第15天晚上19:00,将4个学习词组和4个干扰词组打乱顺序(蹀躞、姽婳、叆叇、覼缕、转斡、阛闠、螮蝀、趑趄),以问卷星方式通过微信分别呈现给三个实验组被试,指导语为“您好!接下来将依次呈现8个词组(呈现时间限制为1分钟),其中有一些是您之前见过的‘旧’的词,有一些是未呈现过的‘新’词,请在下列词汇中判断该词汇是新的还是旧的”。

排除实验:将4个学习词组和4个干扰词组打乱顺序(蹀躞、姽婳、叆叇、覼缕、转斡、阛闠、螮蝀、趑趄),以问卷星方式通过微信呈现给排除实验组被试,指导语为“您好!接下来将依次呈现8个词组( 呈现时间限制为1分钟),请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判断是否熟悉这些词组”。

词组熟悉度检测实验:为了确保实验组、排除实验组中的被试对象之前没有接触过实验材料中的词组,在包含实验和排除实验完成后要求被试进行词组熟悉度检测,并剔除之前接触过实验材料的被试数据。指导语为“您好,下面呈现的词组,您测验之前是否见过(除了微信渠道以外),请判断,谢谢”。

(2)呈现方式与内隐记忆的关系实验

包含实验:4个学习词组(瀺灂、愔嫕、飒纚、毰毸)于每晚19:00通过微信分别以动态方式呈现给三个实验组被试,持续14天。于第15天晚上19:00,将4个学习词组和4个干扰词组打乱顺序(瀺灂、愔嫕、飒纚、毰毸、髑髅、倥偬、虚霩、窅冥),以问卷星方式通过微信分别呈现给三个实验组被试,指导语为“您好!接下来将依次呈现8个词组(呈现时间限制为1分钟),其中有一些是您之前见过的‘旧’的词,有一些是未呈现过的‘新’词,请在下列词汇中判断该词汇是新的还是旧的”。

排除实验:将4个学习词组和4个干扰词组打乱顺序(瀺灂、愔嫕、飒纚、毰毸、髑髅、倥偬、虚霩、窅冥),以问卷星方式通过微信呈现给排除实验组被试,指导语为“您好!接下来将依次呈现8个词组( 呈现时间限制为1分钟),请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判断是否熟悉这些词组”。

词组熟悉度检测实验:为了确保实验组、排除实验组中的被试对象之前没有接触过实验材料中的词组,在包含实验和排除实验完成后要求被试进行词组熟悉度检测,并剔除之前接触过实验材料的被试数据。指导语为“您好,下面呈现的词组,测验之前您是否见过(除了微信渠道以外),请判断,谢谢”。

四、数据收集及分析

根据被试数据计算包含实验中最终判定为旧的概率pli,排除实验中判定为旧的概率ple,包含实验中将干扰项目判定为旧的概率gi,排除实验中将干扰项目判定为旧的概率ge,再基于“任务加工分离扩展模型”公式计算内隐记忆的贡献率,最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多重检验、效应量检测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在进行t检验前,检查数据是否满足正态分布(偏度系数<1、峰度系数<3),若满足方可进行t检验。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前,先对数据方差齐性进行检验,并以p值、es值为差异显著性标志。根据卢谢峰等人在《效应量:估计、报告和解释》中提到的,当p<0.05、d<0.2时,变量之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差异程度较弱;当p<0.05、0.20.4时,变量之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且差异程度较大。1

微信影响高中生内隐记忆效果的准实验研究及启示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