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加强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1浏览:2315下载287次收藏

文_包心鉴

与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代表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共商国是、共谋良策、共建伟业,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优良政治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高度,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把握历史主动,把政治协商摆到加强党的领导、优化治国理政重要位置上来,扎实推进各种形式的政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的伟大政治创造。2022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和审议政治协商工作,6月13日正式发布《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政治协商工作的性质定位和基本原则作出明确规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根本内容和基本形式作出科学规范,对如何提高政治协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作出明确要求。这是关于党的政治协商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协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党的领导是开展政治协商工作第一位的要求。无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现实的需要都深刻表明,贯彻落实《条例》,必须牢牢抓住加强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在准确把握政治协商的性质定位、不断完善政治协商的制度体系、着力提升政治协商的治理效能上下功夫,从而确保政治协商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协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持之以恒、扎实有效的政治协商工作,凝心聚力、增进共识,不断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准确把握政治协商的性质定位

政治协商,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政治价值指向,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开展的协商。《条例》明确规定,“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凝聚智慧、增进共识、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这一规定,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维度,深刻指明了政治协商工作的性质定位。准确把握政治协商的性质定位,有效确保政治协商的正确方向,离不开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要求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为着共同目标进行长期奋斗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新型政党制度进行了深刻阐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广泛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共识、广泛动员一切爱国力量、有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深邃制度内涵和巨大制度能量。这一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政治发展实践表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三个“关键词”:一是“领导”,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二是“合作”,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相互关系;三是“协商”,表达的是新型政党制度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这三个关键词是一个有机整体: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建立在平等合作和充分协商基础之上,而要有效地促进平等合作和充分协商,必须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前提。加强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政治协商这一有效制度形式实现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亲密合作,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大政方针进行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遵循规则、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体谅包容、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政治氛围,从而使政治协商真正成为凝聚各方智慧、增进政治共识的强大制度化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最鲜明特点就是扎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协商民主制度正在全过程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的精辟揭示和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系列原创性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完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广泛凝聚力量共同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力量。通过深入实践和不断探索,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在内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民主协商体系,有力促进了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政治参与,在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发挥了愈益重要的制度化作用。在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中,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是两大最基本的政治协商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协商的两个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条例》明确界定:“政治协商的基本方式是:(一)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直接开展的协商,简称政党协商;(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开展的协商,简称人民政协政治协商。”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政治协商,都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都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各级党委统战部、各级政协党组在把握政治方向、确立协商主题、贯彻协商原则、创造协商氛围、凝聚各界力量中的重要作用。《条例》明确规定了各级党委和党委统战部、政协党组在开展政治协商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和主要职责,为依规依章有序开展政治协商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担负着领导治国理政重任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就是如何长期执政、如何执好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这一时代之问,这就是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是指制度体系现代化,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现代化水平;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是指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现代化,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不断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现代国家治理,从决定意义上说就是决策的科学制定和正确实施。国家治理决策体现为具体的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曾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今天还需要再加上一句话:政策和策略是国家治理的生命。能否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直接关系能否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实践表明,决策权力与决策能力相辅相成,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情,拥有决策权力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科学决策能力,更不意味着决策权力越大决策能力就越强。科学的决策能力和正确的执行能力只能来自虚心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广听民意、广集民智、广开言路、广谋良策,把科学决策建立在民主决策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个鲜明特点和制度优势就是在决策形成之前和决策实施过程之中开展广泛协商,把民主协商、民主决策贯穿于、渗透于决策制定和决策实施全过程,努力形成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弥补决策疏漏的政治共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正是在凝聚各方智慧、增进政治共识、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等多重政治协商渠道,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以及治国理政重要事项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可以提升重大决策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凝聚社会各界对科学决策的共识。无疑,这样一种双向互动和双向发力的政治协商过程,必然凝聚成贯彻党的大政方针、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大合力,使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执政持久稳固。

二、不断完善政治协商的制度体系

把制度改革和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最突出特点,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协商民主得以快速发展和制度性升华的一个重要动因。《条例》在总结我们党领导协商民主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眼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的需要,突出政治协商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职责,对政治协商制度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全面规范,从性质定位到基本原则,从组织领导到主要职责,从参与对象到主要内容,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活动形式到环境条件,从成果运用到效果反馈,从工作机制到保障机制,都作出了明确的系统的规定,使各个层级和各种类型的政治协商工作都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有序可遵。加强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必须紧紧抓住制度现代化这一根本环节,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激发制度活力,不断增强制度的聚合力和执行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深刻表明,加强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政治协商的制度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问题是时代前进的口号,是实践创新的先导。确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与关键。加强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首要要求就是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明确为什么而协商、协商要解决什么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回答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各种现实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全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及其历史进程,如何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其发展趋势,如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各个层级和各个领域的政治协商,都应当聚焦这些根本问题和重大问题,通过民主协商,增进政治共识,回答好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实践之问,把握好历史主动、战略主动和策略主动。坚持问题导向,回答现实问题,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这就是通过政治协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在根本问题、重大问题上统一认识、统一意志,把各方面力量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推动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政治协商的一个突出特点和显著优势就是广泛参与性。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等多种渠道,发展广泛政治参与,确保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有机会参与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功能,也是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22年第5期)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既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民主选举制度程序,确保选举民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且有完整的政治参与制度,确保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和持续性,“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同上)。民主的广泛参与性和参与各方的平等性是有机统一的。平等是民主的精髓,没有平等则无所谓民主。开展政治协商,广泛凝聚力量,形成最大公约数,建立在平等商量基础之上。在党的领导下,参与协商各方以平等的身份、平等的姿态就共同性话题进行平等讨论、坦诚对话,无疑可以极大增进政治发展共识,凝聚政治发展力量。平等商量越充分,政治共识越增强,这既是党领导政治协商的一条成功的实践经验,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政治协商是加强党的领导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贯彻落实党治国理政大政方针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此必须确保协商过程和协商成果的一致性。一致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一致性建立在多样性基础之上、寓于多样性民主协商之中。政治协商的对象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具有广泛的政治多样性和极大的政治包容性。通过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界别的政治协商渠道,围绕治国理政、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进行广泛充分商量,有事多商量,做事常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最大限度兼顾各方面利益,最大限度包容各方面诉求,最大限度融汇各方面建议,无疑可以有效形成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和意愿的最大公约数,有力促进党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和国家发展重大举措的科学形成和贯彻落实,从而使党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的一致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着力提升政治协商的治理效能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社会主义民主的“真正意义”就是让人民享有更广泛更真实的民主权利,在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繁荣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政治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政治协商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民主建设、参与国家治理,从而广泛凝聚智慧、充分增进共识,推动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实践深刻表明,政治协商是一种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制度安排,加强政治协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关键在于把这一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加强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协商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使协商成果真正转化为重大决策参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力量,切实防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等倾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牢牢把握两个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包括政治协商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其一,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保障人民主权,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领导治国理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依据。其二,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依靠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归根到底就是要赢得民心、守住人心,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推进各领域各层次民主政治建设。其三,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使人民享有真实的政治参与权,不断增强其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的,也是核心价值。政治协商的对象是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协商的底蕴是广大人民的需求和意愿,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协有所商”,切实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政治协商的各个领域和一切过程之中。

加强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