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加快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1浏览:2126下载296次收藏

文_王小广

加快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如何加快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是新时期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最重要的实践课题之一,事关未来30年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运用系统观念认识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本质特征

国民经济体系就是国民经济系统,它最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经济发展与运行的整体性。经济高质量发展讲的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高效率、高质量。我们今天用“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概念代替传统的“国民经济体系”概念,主要有两个原因,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经济发展思想和宏观治理思路的重大创新。

与任何系统的运行与发展一样,国民经济系统的整体性是通过“循环关系”来体现的,强调“循环”就抓住了经济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关键。观察和分析经济循环,有许多角度,其中主要有两个角度,一个是部门角度,另一个是功能角度。从部门来讲,开放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包括四个部门,即政府、企业、家庭和国外,它们之间通过各种要素的分配、交易与流通等形成复杂的经济循环关系,这就是我们讲的国民经济“四部门循环”模型。从功能上讲,经济运行包括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形成有序的循环关系,以投入与产出、收入与支出、供给与需求等关系来体现系统内复杂的循环交互关系,各环节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抑制,形成动态平衡或不平衡。从以上两个角度来分析和管理经济循环,一个直观的结论就是,如果经济循环畅通高效,交易成本会随之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与产出的效率也会随之明显提高,此时国民经济体系就会较快较好地发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就会不断提高;相反,如果经济循环中某个部门或环节严重受阻,出现很多堵点、淤点,经济运行成本就会增大,运行效率就明显降低,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或危机。因此,加强宏观经济治理,必须立足国民经济的基本循环关系,着力保持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大战略,就是立足“经济循环”这个决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的关键点,根据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关系的变化来确定不同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新发展格局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发展战略与模式,也不同于过去我国采取的国际大循环战略与模式,它是高水平开放下的“内需为主、内需驱动”模式,是大国现代化的普遍型模式。由于大国国内可循环,我们现代化最佳的方式就是着力发展国内大循环,它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的优势所在。从发展的阶段变化规律来看,国际循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功能,在工业化中期之前特别是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扩大开放融入国际循环可以获得强大的外部驱动力,带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而到了新发展阶段(工业化中后期),国际循环的作用重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强者合作,从而为自身发展壮大提供外在压力和动力。总之,构建新发展格局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亦即加快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二、科学把握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内涵

2022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笔者认为,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一方面,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意味着在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各种资源上保持持续的效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意味着结构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明显提高,而需求对供给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也会得到明显增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

国内大循环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体现我国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关键所在。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有两个重点:一是做优做强产业,着力促进产业与科技的自立自强,建设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形成完整高效安全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加快建设消费强国、全面提升基础投资和创新型投资的能力,形成强大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前者体现的是高质量发展的供给,后者体现的是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做优做强产业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实现产业与科技的自立自强。一方面,要抓住创新这个发展的“牛鼻子”,全面提升我国创新发展能力,特别是大幅提高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使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升级。另一方面,建设国民经济循环体系,至关重要的就是全面提升供给质量。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在做大做强市场方面,国内大循环在需求方面的主体是投资与消费,而从投资与消费关系的长期趋势以及增长动能变化来看,消费在现阶段促进国内大循环发展壮大中起着基础性及决定性作用,因此,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主要的任务就是扩大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做强国内大循环离不开国际循环的作用,因为利用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发挥静态与动态比较优势,是提高我国高质量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必须能高水平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源,在参与国际循环中培育我国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同时,内循环的优势可以转化为外循环的优势,并大力促进外循环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内循环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意味着必须进一步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其中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加快完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过程中,要着力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在参与国际循环中保持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新发展阶段我国参与国际循环,必须实现自立自强,保障国家安全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其要义,完全被动式融合全球产业链而不顾安全,将会给国家的长远发展带来巨大的外部风险。

三、如何加快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加快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结合,瞄准以上四大目标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实现高水平科技与产业自立自强上用力用功,在发展与改革创新两方面都做好系统集成,促进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现代化。具体有以下四个着力点。

一方面,严格规范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行为,拆除限制市场公平竞争的“围墙”。完善反垄断立法与严格执法,坚决抑制产生明显负效应的垄断行为。依法整顿和规范不公平竞争行为,全面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规范市场行为,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着力破除地方保护的“围墙”,最大程度减少各类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各地方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合理竞争,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坚决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的管理模式。严格规范地方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一是从全面优化与提升系统整体功能出发,找出国民经济循环各部门和各环节的堵点和薄弱环节,以有序畅通、公平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原则,深入改革创新,做好系统集成,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现代分配体系和现代消费体系。二是从优化经济循环的部门关系出发,全面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家庭)的关系,建立更加畅通高效、更加安全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机制。三是对制约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节点进行深入改革攻坚。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角度看,首先要解决“面”的问题。在国民经济循环的四个环节运行与发展中,分配与消费是两个紧密关联的重要“堵面”,可以认为在整体国民经济循环中,分配“堵面”问题尤其突出,是制约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方面。当前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刻不容缓,这不仅事关国民经济循环的高效畅通,而且关系我国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发展之路。其次要花更多气力和更长时间解决国民经济循环各部门、各环节的“堵点”问题。调动各部门各地方的积极性,鼓励改革创新,建造功能齐全、系统拟合度高、机制协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毛细血管”。

一是发挥中长期战略规划的支撑作用。综合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基础研究的长效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各类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二是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为目标,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力争用5—10年时间解决大部分行业与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集中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三是鼓励地方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创意中心,促进地区竞争从gdp竞赛向优化营商和创新环境的竞争转变。四是瞄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目标,补链强链,不断提高开放水平与国际合作水平,加快产业链的系统集成,实现产业发展的高水平自立自强。中央企业、部分地方国企以及民营大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加快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