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贵州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刘炫吟
(贵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不断突进,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贵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集中反映了贵州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时代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激发全省各族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书写了贵州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宏伟篇章。从短期社会效益来看,群众增收脱贫解决了物质层面的困境,与此同时,各族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实现了精神的重塑和文化的提升。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而从长远的社会效益来看,在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的阶段性胜利进程中,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脱贫攻坚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音乐的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音乐形式来激励精神、凝聚共识,已成为贵州音乐界的使命所在、职责所在。
一、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成为贵州音乐文化书写的素材(一) 产业脱贫的书写转变脱贫攻坚期间,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首要举措,这一举措倡导通过尊重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产业发展,进而达到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目标。与之相应的,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化和产业规模化的长足进步,这种新型经济模式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些原本主要从事省外务工的乡村劳动力,如今足不出户,即可以就近选择就业模式,拓宽收入渠道。而一些在外地发展遭遇瓶颈的产业人员,也因此在返乡创业的愿景上有所回升。近年来,全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的薏仁米、茶叶、林下养鸡、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吸纳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聚集了人气、留住了人才。可以说,农村产业的振兴、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现已成为贵州本土音乐创新发展的磅礴动力,《脱贫攻坚战歌》的素材来自于脱贫攻坚一线,歌词通俗易懂,歌曲振奋人心,为在脱贫攻坚战斗中的干部群众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贵州梦》是一首助力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歌曲,旋律催人奋进,赞美贵州,歌唱贵州,满满的正能量。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返乡人员的心路历程,以及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是音乐创作需要不断挖掘的丰富宝藏。
(二) 易地扶贫搬迁的时代色彩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影响长远、关系子孙后代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在贵州的推进,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性难题,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由农民向市民、由传统向现代的身份转变。资料显示,贵州省在“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总量为192万人,在全国扶贫人口搬迁排位中高居榜首。近年来,贵州省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不断开拓思路,初步总结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方法,即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统筹就业、就学、就医“三大问题”,衔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初步探索出集体经济、社区服务管理、群众动员组织的“三个机制”。在易地搬迁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众在住房与生活条件上得到不断改善,亦由此用歌声反映时代,歌颂美好的新生活。《喜气洋洋搬新家》这首歌结合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际情况而创作,如今在松桃县搬迁安置点广为传唱,歌颂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上幸福生活,表达天下人民一家亲,为实现中国梦阔步前进。广大搬迁群众这一集体心理上的转变,也必然反哺于时代现实,带来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变化,贵州本土音乐应当抓住这样的契机,创造更多更符合时代特点、符合群众心愿的新作品。
(三) 教育脱贫的经验总结长期以来,贵州民族地区的教育困境,此前有学者从民族教育类别结构不完善、民族教育专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民族教育层次结构发展不协调、民族教育空间布局结构不均衡4个方面为其诊疗开方。近年来,贵州省将教育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重点将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有学上”和“不失学辍学”作为教育工作中的头等大事,聚焦控辍保学、精准资助以及学位保障3个任务,做到不失学、不辍学、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尤其是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公平,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在教育脱贫的攻坚战中,贵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好故事、好典型,与此同时,广大民族地区群众现身说法,用本土音乐反映教育脱贫的成效,已经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歌颂,《教育扶贫歌》唱道:“教育资助政策好……你若将来上大学,送上路费唱赞歌……你若觉得政策好,伸出拇指多点赞。”
(四) 社保兜底的温度体验民族地区弱势群体作为特殊群体,其存在有着历史、现实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近年来也成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重大课题之一。而少数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则成为保障民族弱势群体权益的一项有益探索。在贵州省行政辖区内,有常住户籍以及持有居住证且在当地连续居住1 年以上,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都纳入到政府的特困人员供养行列。可以说,通过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政策的施行,基层普通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在此过程中,可以用本土音乐创作和反映的典型素材创作歌曲,赞美党的政策好,赞美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而此类音乐的介入,又无疑具有某种历史使命,成为时代温度的忠实记录者。
(五) 生态文明的素材积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贵州各民族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中形成了丰富而科学的生态伦理。生态脱贫,既体现了贵州独有的生态文化,也反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贵州本土音乐向来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体,各民族群众生养于斯,其对脱贫攻坚生态板块中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具有最为直接的现场体验。黔东南自治州不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而且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实际创作的《云中歌》,表达了对民族同胞、家乡巨变的深情,展现了新时代贵州各民族过上美好生活。随着生态脱贫实践的不断推进,无疑为丰富和发展贵州本土音乐文化带来了重要机遇。
概而言之,贵州省的脱贫攻坚实践,在产业发展、生活方式、教育水平、社会兜底乃至生态文明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突飞猛进的转变,在此期间所创造的大量可供创作的音乐素材,亦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具有质量齐优的素材特点。可知,贵州本土音乐在本地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承担着书写时代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角色,其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功能价值的潜力均亟需得到重视与开发。
二、贵州音乐文化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面临的困境(一) 社会民众认知有待提高脱贫攻坚是一项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的社会革命,其规模、速度均是空前的。对贫困群众而言,脱贫的首要任务是摆脱物质上的困窘,实现小康生活的普及。所谓“两不愁三保障”,主要针对的是吃穿住行、医疗就学等物质生活需求方面的提高,对于民族地区更为广泛的群众而言,音乐文化层面的精神需求目前尚不是普遍的刚性需要。换句话说,更高层次的思想和精神需求,在顶层设计上目前亦没有成为脱贫的标准。在这一客观前提下,物质的贫困可以消除,精神的贫困则属于更深层次且更难消除的贫困。扶贫必须先扶智和扶志,这种侧重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愉悦的扶贫短板,表现在音乐文化上,则是对本土音乐文化在民众教化作用上的轻视与淡漠,又必然反噬到经济社会的现实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脱贫成果的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 基层组织能力亟待提升众所周知,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其贫困人口之多、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在全国排名靠前,脱贫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就脱贫工作的任务分配而言,基层扶贫干部所承受的劳动强度和承担的工作负荷已达到极限,让贫困群众稳定达到收入标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阶段的主要任务,而音乐文化扶贫内容的介入,客观增加了基层组织的工作难度。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关键点上,精神文明工作的参与需要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兴趣的人才的加入,而在贵州广大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知识层次与结构往往更偏重于实干类型,对于文化事业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这也使得基层干部难以对音乐文化产生过多的兴趣,又因之而影响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三) 专业人士参与存在短板近年来,脱贫攻坚已让广大贫困群众切身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一些群众以自发的形式予以歌唱,以各种音乐形式歌颂新时代的富民政策。然而,尽管就数量上而言,这种自发的民间音乐创作成果丰富,然就其分布地域而言,则基本散落于乡村之中,往往流于孤立的文化现象,亦未能形成完整的文化集群。这种成果与近年来音乐领域专业人士搜集不够、加工整理不足、专业特长的发挥受限大有关联。可以说,有些音乐创作未能有效深入地践行群众路线,而去挖掘本土音乐的丰富素材,这是近年来高水平的民族音乐作品创作上缺乏突破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贵州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于当下贵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言,本土音乐文化作为社会意识中的艺术类别,如何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是一个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贵州已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包括物质财富、村容村貌、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需求,而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需求是反映乡村振兴成果的最直接、最突出要素。贵州本土音乐文化理应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在助力全面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而这种现实的转变,又推动我们从社会民众认知、基层组织能力以及专业人士的介入上不断地去开拓思路,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 扶贫音乐与音乐帮扶的关系所谓“扶贫音乐”,简而言之,即以扶贫事业中所出现的人、事、物为对象,进行二次音乐文化创作的艺术成果。在其制作过程中,如何将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人、事、物予以音符化的艺术表达,而做到文化产品精雕细琢、尽善尽美是其主要的任务。这种音乐类型的范本很多,诸如以推销产品为内容的音乐创作、以歌颂乡村振兴干部辛勤付出为对象的音乐创作、以宣传典型事迹的音乐创作等均属此类。至于“音乐帮扶”,从广义上讲,包括扶贫音乐的创作;从狭义上讲,则是让群众逐渐具备音乐消费的能力,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生活,有效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如各类文化艺术团体的送文艺下乡活动之类的形式,也都属于音乐扶贫的范畴。
从实际情况而言,扶贫音乐相对更容易操作,而音乐帮扶则缺少操作性,难以进行量化。从贵州长期开展音乐下乡活动来看,“谁来送”“送给谁”“送什么”“谁来欣赏”“来欣赏谁”“欣赏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闭环型的难题。此外,音乐下乡的频率和时间在实践中也不容易把握,且此类活动多为业余临时举办,缺乏专业人士的长期追踪,故对于音乐专业人士而言,也容易流于形式化的应付。至于帮扶的效果,亦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会引起基层普通民众的逆反心理。因此,从音乐帮扶与扶贫音乐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在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扶贫音乐的创作起步,以优质作品服务大局,解决好“从无到有”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巩固好收入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加强组织建设,重视音乐人才的培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音乐扶贫,从多角度、多维度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生活,进一步激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内生动力,解决好从有到优这一重要而急迫的历史任务。
(二) 实事求是与时代创新的关系作为一门专业的艺术领域,音乐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出现实生活之外去向壁虚造。换言之,以本土音乐为代表的新时代音乐创作尤其需要坚持和深化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适合大众品味并具备较高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可以说,音乐文化要发展,就应做好到广阔的乡村搜集新歌的工作,也只有积极深入群众之中,通过大量田野调查,从泥土之中搜集素材、汲取养分,才能在音乐创作中更为精准而深刻地把握音乐的灵魂。与周边省份相比,尽管贵州省在经济领域尚属于薄弱地区,然因特定的民族生存场域,贵州省在民间文化方面积淀浓厚,艺术发展极具本土特色,尤其是在民族音乐领域,在广大的民间有着丰富的内容值得发掘。同时,精神上的音乐与物质上的扶贫,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而非彼此割裂、相互对立的二元状态。音乐创作的时代性与先锋性决定了创作者最终还是需要与时俱进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反映时代的特点,调奏出时代的音符,赋予传统的、本土的音乐文化以时代的、现代的、超前的文化元素,增强本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
(三) 当前需要与长远价值的关系当然,仅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物质扶贫,只是短期的需要,或者说是前期基础性的工作。在更高层次的精神脱贫方面,我们在经济所搭建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有本土音乐在内的优秀文化作品的广泛深度参与。总体而言,音乐文化一旦参与到脱贫攻坚之中,并将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生态扶贫等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场域,是精神扶贫过程中关系长远的一项要务。这种文化产品深度参与后所诱发的系列反应,往往会在产业扶贫领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周边省份的茶产业来说,湖南省音乐参与扶贫事业的情况便较为典型,如《古丈茶歌》等现已成为音乐领域中扶贫的经典作品,古丈毛尖产于武陵山区古丈县,此地土家族、苗族均能歌善舞,而作为茶的故乡,有关古丈的茶歌亦源远流长,无处不在。在所有的古丈茶歌中,以《古丈茶歌》流传最广,在中央电视台以及湖南卫视等渠道推出以后,对古丈茶的宣传效果极佳,古丈茶也因此身价倍增。贵州同样是重点产茶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已居全国首位,湄潭翠芽、普安红茶、七舍毛尖等一些知名品牌陆续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和海外,但贵州本土音乐中尚缺少像《古丈茶歌》一样的经典音乐作品,本土音乐在助力贵州茶产业等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这也是当前贵州本土音乐文化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
四、结语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贵州作为音乐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本土优质民族音乐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因此,深入挖掘贵州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对于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既是一场社会革命,也是一次广泛的思想革命、精神革命。在这一伟大社会革命中,本土音乐文化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展现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而贵州本土音乐文化在观照社会、创新发展的重塑方面亦存在着诸多可待挖掘的潜力。可以说,本土音乐与乡村振兴的相互支撑、相互赋能、深度碰撞,必将在新时代展现新的更高层次的人文魅力,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有效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让贵州音乐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贵州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本文2022-11-01 19:37:12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82145.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