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析儒家孔孟荀的中庸之道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1浏览:2191下载269次收藏

◎苏 鑫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00)

“中庸”是中国“四书”中的一部,中庸思想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根深蒂固,根植于中国人民的骨子里。“中庸”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其特有的人生哲学特色。“中庸”是源于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经过儒家的发展,逐步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生根发芽,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庸”是中国人对“天人合一、安居乐业”的人生理念。同时,也是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人生永恒不变的道路。

一、中庸思想概述(一)中庸

中国原始时代的“尚中”思想是孔子“中庸”思想的重要源头。“中庸”思想首先来自孔子,也是儒家的一种重要思想。“中庸”是《论语·雍也》一书中最早的一种说法,“孔子说:“中庸之道,其人之善,其人之善也。”但“中庸”一词这一点,孔子并没有在《论语》中明确做出提及并加以介绍,更没有孔子对“中庸”一词做出过正面的解释。后世之人对这个词时时争论不休。

后世的儒学对“中庸”做出了多种诠释,并赋予多种意义,尤以程颐、朱熹的作为最权威的诠释。程颐说:“无偏者为中,难者为庸者。”中者,是世界的正义,而平庸的人,则是世界的真理。”朱熹《中庸章句》说:“平庸之人,不偏不倚,不能有错,而常理,则是天意,是最细微的。”可见,从根本上讲,孔子的“中庸”可以被解读为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偏不斜始终坚持中正。

(二)中庸思想的意义

“中庸”的观点是维护物质的稳定,而非“中间”。“中庸”的核心思想不是现代人们所理解的“中立”和“平庸”,它的核心思想是“修身”。这包括了学习的方式:博学、质询、深思熟虑、明辨是非、恪守。还有儒家的做人准则,比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三达德”(智慧、仁义、勇气)等。“中庸”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至真”“至德”。古代推崇的“中庸”思想,归根到底是要把人们的行动与言行束缚在等级制度和道德模式中,要求既无过也无不及,它在政治上是保守的。是具有一定束缚人的思想的,但其根本意义来看,其中的原则是推崇中正,不偏不倚的,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因各种情况的不同,做出追求事物稳定发展,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在一方面强调自身,要宽容待人,严于律己,真诚待人处事;另一方面要求的是要学会判断形式,遵从客观规律,与时俱进的发展。

二、孔、孟、荀的中庸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性为主体。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千年来的文人墨客的儒家文人姿态,儒家思想主要是以孔子、孟子、荀子所传承而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地发展,为历代君主政治正统所推崇。儒家思想所蕴含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其中庸思想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延续至今仍有迹可循。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在孔子的思想中,中庸思想既是其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伦理道德、实践哲学,又是其思想核心一仁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都有所涉及,并成为仅次于“仁”之外的又一重要概念。此外,中庸思想还是孔子成德达仁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他提出“执两用中”的中正之理。其中,“仁”的重要概念以及“执两用中”的中正之理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核心观念是“仁”。中庸的本体论应最后归宿于孔子的“仁”。“仁”不仅仅是中庸的价值所向,也是实现“仁”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我们对于中庸思想的准确把握,需要我们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去理解分析中庸思想。“仁”的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子曰:“仁者人也。”仁爱是每个人都可为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方向。对于仁人的培养主要基于理想主义的角度进行思考,孔子认为一个具备人的基本形态的人需要经过自己的不断修炼,进行个人德行上的塑造成为理想的道德人。所以有“成人”“成仁”的说法。一个人首先要有追求道德的自觉,要有自己的努力进行自我德行的约束和规范,我们可以被称他为“成人”。当他这种道德水平修炼到最高的境界,能够使个人理想的人格道德实现,也就“成仁”了。

其二,执两用中。《中庸》中记载:“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执其两端”突出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即在解决问题、处理矛盾时,要坚持用“中”的思想进行解决问题,对发生争端的多个方面都要有所把握。“执两”就是要通过抓住矛盾中相对立的两个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其发展规律。“用中”就是在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到其中的“中”,孔子认为只有执两用中,才能保持局面的平衡,才能避免走向极端。执两用中既是孔子把握世界万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论,又是他处理问题的价值评判标准。

(二)孟子的中庸思想

孟子被人们尊称为“亚圣”,在儒学中处于继往开来的地位。孟子在继承前人中庸观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庸思想的另一具体形态中道。孟子的中道观是以“中”“时”为核心内容,在权与经的索引下,以仁、义为纲领,最终走向德性之道。

首先,关于“中”。孟子并没有像《论语》和《中庸》一样对“中”和“庸”做集中的论述,他通过对君与臣、国与国、义与礼、王与霸等具体的问题的辩论表明了“中”不偏不倚的意义。其中,最经典的是通过批判杨朱、墨程的“异端”,并利用“推恩”实现仁爱的中道精神。“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霍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厖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杨朱为我,墨霍兼爱,在孟子看来是各执一端,都是以牺牲人伦为代价的“异端”。无论是为我还是兼爱,都是放弃了血缘亲情,而血缘亲情恰是形成仁爱的基础。因此,孟子通过“推恩”展开了具体到“仁爱”的中道理想的论述,表达了“中”不偏不倚的意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吾”到“人”的方向性,表明了孟子的仁爱不是无差等的“兼爱”,也不是无方向的“为我”。有了仁爱之心,就有了中道之爱,就能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在批判“异端”的过程中,展示了中道的形式要义。

其次,关于“时”。孟子认为“时”是构成其中道思想的重要内容。“时”与现实相联系,是中道的内在要求。没有了“时”,中道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孟子通过自然天“时”进一步论述了其中道思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天地万物都有其生长、发展的自然规律,遵循这些发展之则,和谐有序发展是人合理作为的前提,也构成了“中道”的重要内容。“不违时”和“以时”都是遵守自然天“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人德行的重要现实依据。

再次,关于“权”与“经”。权,是孟子中道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对孔子“时中”思想的发挥。凡事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权衡轻重、分清缓急主次,才能给出合理的处理办法。尤其是在“权”和“经”之间存在冲突时,要敢于“反经”,而不能成为德之贼。因此,既不能拘泥于礼制,又不能违背常道,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变通。即尊礼而不固执于礼,对古礼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正所谓“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

最后,关于“仁”和“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把孔子很多的思想都归纳于仁义,并把居仁由义作为成德立人的内在要求。从他的道德人本主义角度来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人的先验之性和内在品格。孟子认为仁、义作为向善和判断是非的根本依据,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只坚持仁而放弃义,是无原则的讲情感;而只坚持义放弃仁,则是无道德价值。因此,“由仁义行”才是“中道”的内在要求。孟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应该的自愿自发自觉去按照仁义去做事,不应该受到任何胁迫或阻碍。孟子用仁义去引领中道思想走向更高层次的道德观念。

(三)荀子的中庸思想

荀子是我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在领悟和发挥儒家中庸思想的基础上,将“中道观”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中道观”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中,荀子对于中庸思想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中道”的哲学理论和具体应用做了充分的说明和实践。

首先,中道和王者兼术。中道在荀子的政治学说中是一个基本的方法原则。他认为君主应该“中和察断”。中道体现到社会政治上,就是要坚守中和的原则。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之也”,为政者要综合考虑有差异甚至对立的各层各面,要能包容、能兼顾、能摆平,才能作为中和。

其次,中道和解蔽。中道既是一种为政原则、方法,还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论原则。中道的认识原则要求人全面、辩证地认识、判断事物,片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不符合“中”的要求,也会对事物造成误解。在认识事物时,一旦出现“偏”,事物真实面目被障蔽,对于事物的认识也就偏离了中道,最终只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因此,运用“中道”的原则认识事物,就要解蔽,破除对事物的偏见,要全面把握各个方面的信息,仔细权衡后获得全面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中道。

最后,中道和修养。中道不仅是为政的方法、原则,还是个人重要的处世修养原则。荀子认为,君子修行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防邪僻近中正”而修行的方法则是运用“中道”来自我调节,据弃人性中不合理的地方,使心气归于中正。在荀子看来,君子要扬人之美,但不能拍人马屁;要能屈能伸,但不能胆小怕事;要直言别人的错误,但不能诋毁攻击人。这都是在个人修为上要做恰到好处的“中”。

三、儒家的中庸思想特征

通过前文对孔子、孟子、荀子的中庸思想的分析,从中可以体现出儒家在中庸思想上都有几点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仁”为核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仁”在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孔子认为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首要是树立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高尚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品格,塑造良好的品格在于对个人卓越行为的追求,而这一切都是以“仁”为前提实施的。

孟子进一步阐述仁对于人之重要,孟子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所谓“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同有也”,但是人只有应该经过后天不断的教育和学习,才能使这些高尚的品格外扩从而建立“人和”的社会。只有“厚德载物”才得以“天人合一”。

(二)以“和为贵”

儒家学说追求普遍的和谐,即在全社会里,要达到人同自然、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辩证统一,同时还包括人彼此间的和谐。

第一,人和自然层面。儒家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而天则是道德的根源,所以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对天做过解释,认为天的存在使得万物正常生长。孟子认为人们的安排要与季节相适应。儒家在强调天人合一的同时,也承认天人之间存在差别,荀子指出:“天性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认为天是有自己的规律的,是外在与人的自然界,而人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自然带来影响,要注意合理应用。显然这一内容与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思想上的互通。

第二,人和社会层面。儒家主张要以和为贵,主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交朋友言而有信。”孔子还提到了温、良、谦、恭等一些思想。孟子也提出了仁、义、礼、智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对人与人交往时所要具备的品质。因此,人与人相处时,不能违背相应的准则和内心的道德,在交往中彼此应和谐有礼,这样会带动人同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

(三)重视教育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可见于以下三方面。首先,学习传统文化。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传统文化包括五经和六艺。前者包括“诗、书、易、礼、乐”,后者如前文所述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二儒家思想重视在学习中积极思考。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对接受的知识不加以思考,则很难真正将其化为己有。同时,要正确认识要自身知识的局限,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自己不明白的知识,应积极向他人请教,切勿不懂装懂。其三,儒家思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儒家看来,个人只有自己投身于实践之中,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形成道德观念,指导道德行为。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实际中锻炼自己,也最终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四、总结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往往蕴含在经典文献中,本文就通过研究和学习了有关儒家中庸思想的文献后,在借鉴后来学者著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发展脉络。本文通过对儒家的中庸思想进行研究,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与之相关联中庸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实现个人完美价值, 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浅析儒家孔孟荀的中庸之道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